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创设情境
【作者】 谭青竹
【机构】 蓬安县桑梓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情境是新课改实践中获得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也教师乐意应用、学生乐意接受的良好方法。语文作为奠基教育平台,不仅需要创设情境,还需要多样化情境,来激发学生参与。从而激发主体发挥自主建构作用,获得语文素养培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境;创设;需要
情境作为一种良好的教学策略,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而设计的一系列教学事件。语文教学与情境结缘是新课改推进过程中获得的一种实践成果,由于其能营造良好课堂教学氛围,具有激趣煽情和如临其境作用,因而受到众多教师青睐与热衷。但从近年来语文情境教学来看,很多教师情境走向模式化、程式化,这显然有悖于情境教学推广的初衷,我认为我们要创建新颖、灵动而活跃的课题,需要多样化的情境设计。
一、创设游戏情境,意在激发学生参与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到:“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我们知道,爱游戏是人的天性,小学生更情有独钟。如果我们能把游戏引进课堂,寓玩于教,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这样就为主体充分发挥建构作用奠定了人脉支撑。例如在教学《荷叶圆圆》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分角色朗读,提高朗读效果,我们就可创设游戏情境。实践中我做了头饰,让朗读的孩子戴上头饰上台表演,孩子们又高兴,又激动,人人都锻炼了自己的能力,而且每个学生都读得非常投入,很有感情,在这游戏的气氛中,不仅加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
二、创设故事情境,意在趣化活跃课堂
传统语文教学,师道尊严之风太重,不仅方式单一,分析过多,而且激趣不强,学生没有发言余地。而现代理论把教学定为“师生的互动对话”,这显然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地位,能与教师平等交流。但要习惯于接受学习的学生站起来与教师互动和对话,那就需要趣化课堂,让课堂活跃,营造出学生心理自由与安全的学习空间。实现这一目标,创设故事情境就是良好方法。我们知道,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听故事的,小学低年级到中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而创设故事化情境就能满足学生这一学习需求。根据这一特性,我们可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编成简短的小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因而就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当然,在选择或创编故事时,我们要结合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来选取故事素材,以达到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的激趣目的,从而使之乐于语文,爱上语文课堂。
三、创设探究情境,意在培养动手能力
“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教育理念的核心。小学教育更需要实践这种观点,因为小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离不开动作,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所以,我们需要创设探究情境,让学生动手学语文。实践中,我们可以把课文设计成一个“问题串”,让学生独立或小组的方式动手探究,在课文中找到问题解决办法。如教学《我是什么》一文时了,创设了一个“小水珠有哪些神奇地变化”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动手勾画相关句子,找到关键词语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学生在质疑、探究、品读、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真正地感受到水的变化及其利与害。
四、创设开放情境,意在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学生将来立于竞争社会不败的重要武器,是我们奠基教育必须授予的重要培养内容。而要达到此,创设开放情境就是有效一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创设开放情境就是要突破教材、教案的局限,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多样性和多变性,通过教学时空的拓展变换,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不断激起学生的探索、发现、想象和表现的愿望,让学生的思维、心态处于开放状态的情境中的目的。这样,学生就有了“跳一跳”的源动力,就有了拾阶而上“摘桃”动机。如教学《秋天的图画》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秋天的美丽和丰收”我摒弃了一贯方法,创设了一个具体的开放式说话情境——如果现在是秋天,你会看见什么?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展开丰富的想象,说出了自己的所见。“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如此等等,学生的想象如放水的闸门一发不可收,从这些思维成果可以看出,其显然得到了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
当然,多样化的情境我不能一一罗列,不过,我们需要明白的是新课改下的有效情境创设应该根据语文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情境生成学习材料、问题。语文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这些情境应该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材料,并且蕴涵语文知识。作为教师还应找准情境与知识的切入点,及时生成问题材料。还应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寻找知识与经验的联系创设情境。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也就是一种基于旧知识,经验的认知建构。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建构的“最近发展区”,认为新知的建构应基于这个区域,才能获得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最理想的效果。因此,立足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寻找知识与经验的联系创设情境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桂素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应用实践探究[J].读与写,2019年。
[2]单东艳,浅析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价值[J].科学大众,2020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境;创设;需要
情境作为一种良好的教学策略,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而设计的一系列教学事件。语文教学与情境结缘是新课改推进过程中获得的一种实践成果,由于其能营造良好课堂教学氛围,具有激趣煽情和如临其境作用,因而受到众多教师青睐与热衷。但从近年来语文情境教学来看,很多教师情境走向模式化、程式化,这显然有悖于情境教学推广的初衷,我认为我们要创建新颖、灵动而活跃的课题,需要多样化的情境设计。
一、创设游戏情境,意在激发学生参与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到:“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我们知道,爱游戏是人的天性,小学生更情有独钟。如果我们能把游戏引进课堂,寓玩于教,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这样就为主体充分发挥建构作用奠定了人脉支撑。例如在教学《荷叶圆圆》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分角色朗读,提高朗读效果,我们就可创设游戏情境。实践中我做了头饰,让朗读的孩子戴上头饰上台表演,孩子们又高兴,又激动,人人都锻炼了自己的能力,而且每个学生都读得非常投入,很有感情,在这游戏的气氛中,不仅加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
二、创设故事情境,意在趣化活跃课堂
传统语文教学,师道尊严之风太重,不仅方式单一,分析过多,而且激趣不强,学生没有发言余地。而现代理论把教学定为“师生的互动对话”,这显然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地位,能与教师平等交流。但要习惯于接受学习的学生站起来与教师互动和对话,那就需要趣化课堂,让课堂活跃,营造出学生心理自由与安全的学习空间。实现这一目标,创设故事情境就是良好方法。我们知道,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听故事的,小学低年级到中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而创设故事化情境就能满足学生这一学习需求。根据这一特性,我们可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编成简短的小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因而就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当然,在选择或创编故事时,我们要结合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来选取故事素材,以达到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的激趣目的,从而使之乐于语文,爱上语文课堂。
三、创设探究情境,意在培养动手能力
“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教育理念的核心。小学教育更需要实践这种观点,因为小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离不开动作,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所以,我们需要创设探究情境,让学生动手学语文。实践中,我们可以把课文设计成一个“问题串”,让学生独立或小组的方式动手探究,在课文中找到问题解决办法。如教学《我是什么》一文时了,创设了一个“小水珠有哪些神奇地变化”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动手勾画相关句子,找到关键词语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学生在质疑、探究、品读、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真正地感受到水的变化及其利与害。
四、创设开放情境,意在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学生将来立于竞争社会不败的重要武器,是我们奠基教育必须授予的重要培养内容。而要达到此,创设开放情境就是有效一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创设开放情境就是要突破教材、教案的局限,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多样性和多变性,通过教学时空的拓展变换,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不断激起学生的探索、发现、想象和表现的愿望,让学生的思维、心态处于开放状态的情境中的目的。这样,学生就有了“跳一跳”的源动力,就有了拾阶而上“摘桃”动机。如教学《秋天的图画》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秋天的美丽和丰收”我摒弃了一贯方法,创设了一个具体的开放式说话情境——如果现在是秋天,你会看见什么?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展开丰富的想象,说出了自己的所见。“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如此等等,学生的想象如放水的闸门一发不可收,从这些思维成果可以看出,其显然得到了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
当然,多样化的情境我不能一一罗列,不过,我们需要明白的是新课改下的有效情境创设应该根据语文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情境生成学习材料、问题。语文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这些情境应该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材料,并且蕴涵语文知识。作为教师还应找准情境与知识的切入点,及时生成问题材料。还应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寻找知识与经验的联系创设情境。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也就是一种基于旧知识,经验的认知建构。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建构的“最近发展区”,认为新知的建构应基于这个区域,才能获得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最理想的效果。因此,立足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寻找知识与经验的联系创设情境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桂素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应用实践探究[J].读与写,2019年。
[2]单东艳,浅析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价值[J].科学大众,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