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思想品德教育在化学实验中的渗透
【作者】 于春香
【机构】 黄渠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教学,不但要传授给学生一定的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若能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将思想教育寓于其中,将会达教书育人的双重效果.那么,如何将思想教育寓于化学实验教学之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呢?
一、借助实验,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在实验教学中,结合研究物质的性质实验,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以及物质的永恒、量变与质变、内因与外因、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对立统一等观点的教育,要让学生明白,自然界中存在一定的规律,只要掌握了这些规律,就可以去征服世界、改造自然。化学实验教学充分的让学生认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变化的,一个人是可以变化的。通过燃烧、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溶液与浓度等知识,让学生初步了解内因是物质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起作用。运用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质量守恒定律等知识,逐步使学生建立量变到质变、对立统一规律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化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认识物质的用途,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物质的性质,任何的物质都可以为人类所用,从不活泼的稀有气体到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即使是剧毒的砒霜、一氧化碳等也可以为人类广泛使用,引导学生懂得“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道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通过这样的教育,使学生深刻认识事物变化的本质规律,初步确定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为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奠定基础。
二、借助实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历来是我国人民团结的一面旗帜。它是对祖国无限热爱的一种情感,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发现铁能从某些铜的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铜。在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万毕术》中就有”曾青得铁化为铜”的记载。在宋朝,利用这个反应冶钢的生产已具有了一定的规模。我国是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国家,在明朝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一书中,就有我国古代天然气熬制井盐的画图。我国在1965年就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81年我国科学家又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法合成了在化学结构与生物活性上跟天然分子相同的一种核糖核酸——酵母丙氨酸转运核酸。此外,在模拟生物固氮方面及人工锗酸铋晶体和超导技术都居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两弹一星、神州飞船、探月工程、人类基因图谱工程等在许多方面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都可以在相关内容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择机穿插,古往今来的伟大成就,为学生们提供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操,而且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但同时指出,目前,我国在化学的某些领域研究水平与国外相差甚远,从而激发学生学好化学,振兴祖国的责任感。
三、借助实验,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和遵章守纪教育
化学实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无论是教师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都是在有组织、有纪律的情况下进行的集体活动,教学效果的好坏与学生遵章守纪的习惯和集体主义精神有很大的关系。在化学实验中,每个学生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他们必须通过相互合作才能完成实验。合作能教会学生礼貌待人,合作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合作能增添学生之间相处的趣味性,加深同学之间的感情,合作会改变学生不合群、孤僻的性格。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任务,不同的方式,出谋划策、互相帮助,积极参与到学习任务中来,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教师可以利用这种心理来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在演示实验时,学生会全神贯注,把注意力集中在燃烧、发光、颜色变化、沉淀生成、爆鸣声等实验现象上,但由于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学生平时在其他课上所掩饰和保留的许多东西会情不自禁地表露出来,如喝彩声、惊叹声,以及只顾自己看得清楚而起立,以及在学生分组实验时表露出来的慌乱、胆怯、马虎、随便、不遵守规则、不顾周围或同组的其他同学,我行我素的自私行为等,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秩序。这时候教师要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遵章守纪和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明白在实验室同样要遵守纪律,不能为所欲为,学会同组间的配合与协调,另外还要提醒学生注意药品的用量和实验后的药品的处理方法,努力使学生在默契配合中培养自己的组织纪律性和合作意识,进而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借助实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随着化学科学技术的进步、化学工业的迅速发展,化学科学为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然而,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又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灾难和烦恼。其结果容易形成恶性循环,损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如各种食品塑料包装袋,发泡塑料等形成的“白色污染”;随着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工业三废的排放量日益增多,农药化肥的不恰当使用等形成的“水体污染”;SO2、CO NO、NO2及有害粉尘等造成的大气污染。可以这样说当今全球的“温室效应”、“臭氧空洞”、“酸雨”的形成无一不打上人类活动的烙印。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教室、实验室、学校做起,养成不乱丢垃圾的好习惯。从学生刚接触化学的第一课就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习惯。在化学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中,都存在着“废气、废液、废渣”的处理问题,化学实验过程中,药品大多具有酸性、碱性或毒性,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实验结束后应对相关药品进行回收,一方面变废为宝,充分发挥药品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能防止废酸、废渣对下水道的腐蚀和堵塞,避免给环境造成污染。对有害尾气增加吸收或转化装置,不能任意排入大气中。在实验中还可以结合空气、水的污染和防治,水与人类的关系等内容的讲解,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及防治污染的知识,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实验中处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最终把这种行为转化为习惯。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污染了环境,就会危害我们自己,使学生树立主人翁的意识,勇于承担责任。
总之,化学实验教学的实践证明,只有将化学知识教学与培养学生思想品德一体化,才能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的接受思想教育,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一、借助实验,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在实验教学中,结合研究物质的性质实验,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以及物质的永恒、量变与质变、内因与外因、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对立统一等观点的教育,要让学生明白,自然界中存在一定的规律,只要掌握了这些规律,就可以去征服世界、改造自然。化学实验教学充分的让学生认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变化的,一个人是可以变化的。通过燃烧、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溶液与浓度等知识,让学生初步了解内因是物质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起作用。运用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质量守恒定律等知识,逐步使学生建立量变到质变、对立统一规律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化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认识物质的用途,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物质的性质,任何的物质都可以为人类所用,从不活泼的稀有气体到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即使是剧毒的砒霜、一氧化碳等也可以为人类广泛使用,引导学生懂得“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道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通过这样的教育,使学生深刻认识事物变化的本质规律,初步确定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为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奠定基础。
二、借助实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历来是我国人民团结的一面旗帜。它是对祖国无限热爱的一种情感,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发现铁能从某些铜的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铜。在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万毕术》中就有”曾青得铁化为铜”的记载。在宋朝,利用这个反应冶钢的生产已具有了一定的规模。我国是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国家,在明朝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一书中,就有我国古代天然气熬制井盐的画图。我国在1965年就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81年我国科学家又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法合成了在化学结构与生物活性上跟天然分子相同的一种核糖核酸——酵母丙氨酸转运核酸。此外,在模拟生物固氮方面及人工锗酸铋晶体和超导技术都居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两弹一星、神州飞船、探月工程、人类基因图谱工程等在许多方面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都可以在相关内容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择机穿插,古往今来的伟大成就,为学生们提供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操,而且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但同时指出,目前,我国在化学的某些领域研究水平与国外相差甚远,从而激发学生学好化学,振兴祖国的责任感。
三、借助实验,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和遵章守纪教育
化学实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无论是教师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都是在有组织、有纪律的情况下进行的集体活动,教学效果的好坏与学生遵章守纪的习惯和集体主义精神有很大的关系。在化学实验中,每个学生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他们必须通过相互合作才能完成实验。合作能教会学生礼貌待人,合作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合作能增添学生之间相处的趣味性,加深同学之间的感情,合作会改变学生不合群、孤僻的性格。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任务,不同的方式,出谋划策、互相帮助,积极参与到学习任务中来,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教师可以利用这种心理来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在演示实验时,学生会全神贯注,把注意力集中在燃烧、发光、颜色变化、沉淀生成、爆鸣声等实验现象上,但由于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学生平时在其他课上所掩饰和保留的许多东西会情不自禁地表露出来,如喝彩声、惊叹声,以及只顾自己看得清楚而起立,以及在学生分组实验时表露出来的慌乱、胆怯、马虎、随便、不遵守规则、不顾周围或同组的其他同学,我行我素的自私行为等,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秩序。这时候教师要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遵章守纪和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明白在实验室同样要遵守纪律,不能为所欲为,学会同组间的配合与协调,另外还要提醒学生注意药品的用量和实验后的药品的处理方法,努力使学生在默契配合中培养自己的组织纪律性和合作意识,进而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借助实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随着化学科学技术的进步、化学工业的迅速发展,化学科学为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然而,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又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灾难和烦恼。其结果容易形成恶性循环,损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如各种食品塑料包装袋,发泡塑料等形成的“白色污染”;随着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工业三废的排放量日益增多,农药化肥的不恰当使用等形成的“水体污染”;SO2、CO NO、NO2及有害粉尘等造成的大气污染。可以这样说当今全球的“温室效应”、“臭氧空洞”、“酸雨”的形成无一不打上人类活动的烙印。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教室、实验室、学校做起,养成不乱丢垃圾的好习惯。从学生刚接触化学的第一课就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习惯。在化学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中,都存在着“废气、废液、废渣”的处理问题,化学实验过程中,药品大多具有酸性、碱性或毒性,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实验结束后应对相关药品进行回收,一方面变废为宝,充分发挥药品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能防止废酸、废渣对下水道的腐蚀和堵塞,避免给环境造成污染。对有害尾气增加吸收或转化装置,不能任意排入大气中。在实验中还可以结合空气、水的污染和防治,水与人类的关系等内容的讲解,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及防治污染的知识,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实验中处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最终把这种行为转化为习惯。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污染了环境,就会危害我们自己,使学生树立主人翁的意识,勇于承担责任。
总之,化学实验教学的实践证明,只有将化学知识教学与培养学生思想品德一体化,才能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的接受思想教育,培养出合格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