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政治课堂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作者】 杨振华
【机构】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要增强高中生的感恩意识,提高高中生德育的实效性,需要从感恩父母、感恩师生、感恩社会、感恩自然四个层面入手进行感恩教育。
关键词:高中生;感恩;道德教育;父母;攀比心理;意识;社会
哲人说,世界上最大的悲剧和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世上没人给过我任何东西,没有人为我做过一件事。感恩作为一种美德在许多人身上太缺乏了。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感激已被不少麻木而浮躁的现代人所疏远和淡漠了。那种人越多,社会将越显冷漠,生活将越显枯燥。当一些人心中的镜子出现粗糙不平时,便忘掉了做人的规则。于是,他们不但不感恩戴德、知恩图报,反而忘恩负义,恩将仇报。如寓言中讲的东郭先生遇到的狼,农夫救出的蛇。现实生活中,知恩不报的事情层出不穷。
2004年11月,南京大学校园里贴出了一封署名为辛酸父亲的来信,控诉了一些孩子只知向父母索取,甚至为了多要钱物,不惜偷改入学通知,虚报学费的事情。
2005年3月14日,《重庆晨报》报道,在一次车祸中救了19条人命的重庆开县农民金有树,因救人身染重病,家境贫寒而无钱医治,于是向包括县长在内的各有关部门求救。结果是无人问津。英雄最终带着病痛和困惑离开了人世。生前,被救的19名乡亲无一人关心他,死后无一人到场送葬。
某地有位年迈的老人,曾无偿资助80多名贫困大学生,但那些大学生毕业后,竟没有一个人去看望她,甚至连封问候、感谢信都没有。这种不良风气对学生的潜在影响不可低估。那些受到别人的资助却连一句感激的话也不会说的大学生,就是这种丑陋现象的折射。感恩意识的缺乏让我们心寒、震惊、愤怒而无奈。由此可见,很多青少年缺乏感恩情怀,对青少年进行感恩教育已经迫在眉睫。懂得和学会感恩,成为时代的呼唤。
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居多,父母、祖父母过于溺爱孩子,认为孩子小,凡是替孩子包办,好吃的留着,铅笔替孩子削好,书包替孩子背着,家务不让孩子碰着,有的学生饭还要大人喂着,都是无条件的给予,这样的结果,家长把孩子从“我很特殊”培养到“我要特殊”。家长没有培养孩子的回报意识,从而养成了对现有的条件不珍惜,只知一味索取,常把一切都看作是理所当然,怎能知道感恩?
父母教育这一环脱节后,现今的中小学教育也没能跟上,在成绩说明一切这一价值观的取向下,学校把文化课当成了唯一,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而忽略了教育的育人功能,德育成了空喊,这是孩子情感教育上的漏洞更大。从社会大势看,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接触到的各种公共媒介中,受到“拜金主义”、“唯我主义”等思潮不断冲击,孩子们的责任感与感激之情严重缺失,人生观与价值观严重扭曲。
因此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到感恩教育直接关乎学生未来的人生态度和全面发展,关乎和谐校园建设,对和谐社会的建设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中小学教育是公民教育的基石,时代要求我们奏响“感恩教育从中小学生抓起”的生动乐章。
感恩并非与生俱来的天性,它需要教育来点拨和引导,要通过教育来帮助人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对其回馈以感恩的眼光,从而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德和责任,进而外化为感恩的行为。感恩教育应该从小抓起。对高中生来讲,感恩教育同样不可或缺,当前在高中生中开展感恩教育显得十分必要。
首先,感恩教育在我国历史悠久。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感恩优良传统的国家,历史上流传的许多孝敬父母的感人故事都是感恩文化的体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些经典诗句集中反映了人们的感恩情怀。学会感恩、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值得我们不断继承和发扬
其次。感恩教育有助于提高学校德育实效,实现德育目标。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自然心存感恩,懂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环保意识,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对社会的心存感恩,了解人与社会紧密相连,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公务员之家,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对他人的帮助与关心心存感恩,领悟人与人之间关爱的真谛。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素质,与他人和谐相处……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中学生群体中的忘恩现象。避免感恩心缺乏所造成的悲剧,而且可以培养中学生的责任意识,帮助中学生形成健康的思想情感和健全的精神人格,从而提升其精神境界,完善其生命。这也是学校德育孜孜以求的。
最后,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助推器。和谐校园的基础是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人际关系的核心是师生关系。感恩教育可以培育和提高人们的和谐文化素质,让人们尽可能以感恩的心态和理念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来处理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社会等关系,可以有效地化解校园内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防范各种尖锐矛盾的发生和发展。如果校园中的每个人、每个班级、每个处室或班组都崇尚感恩理念。践行感恩精神,以和谐的感恩方式思考问题、处理事情、解决矛盾,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学校就会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少一些指责和推诿。
在积极开展“八荣八耻”教育的今天,我们更好认真搞好感恩教育作为荣辱观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以“感恩报德”为荣,以“忘恩负义”为耻,努力营造一种全民知恩图报的良好社会氛围,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关键词:高中生;感恩;道德教育;父母;攀比心理;意识;社会
哲人说,世界上最大的悲剧和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世上没人给过我任何东西,没有人为我做过一件事。感恩作为一种美德在许多人身上太缺乏了。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感激已被不少麻木而浮躁的现代人所疏远和淡漠了。那种人越多,社会将越显冷漠,生活将越显枯燥。当一些人心中的镜子出现粗糙不平时,便忘掉了做人的规则。于是,他们不但不感恩戴德、知恩图报,反而忘恩负义,恩将仇报。如寓言中讲的东郭先生遇到的狼,农夫救出的蛇。现实生活中,知恩不报的事情层出不穷。
2004年11月,南京大学校园里贴出了一封署名为辛酸父亲的来信,控诉了一些孩子只知向父母索取,甚至为了多要钱物,不惜偷改入学通知,虚报学费的事情。
2005年3月14日,《重庆晨报》报道,在一次车祸中救了19条人命的重庆开县农民金有树,因救人身染重病,家境贫寒而无钱医治,于是向包括县长在内的各有关部门求救。结果是无人问津。英雄最终带着病痛和困惑离开了人世。生前,被救的19名乡亲无一人关心他,死后无一人到场送葬。
某地有位年迈的老人,曾无偿资助80多名贫困大学生,但那些大学生毕业后,竟没有一个人去看望她,甚至连封问候、感谢信都没有。这种不良风气对学生的潜在影响不可低估。那些受到别人的资助却连一句感激的话也不会说的大学生,就是这种丑陋现象的折射。感恩意识的缺乏让我们心寒、震惊、愤怒而无奈。由此可见,很多青少年缺乏感恩情怀,对青少年进行感恩教育已经迫在眉睫。懂得和学会感恩,成为时代的呼唤。
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居多,父母、祖父母过于溺爱孩子,认为孩子小,凡是替孩子包办,好吃的留着,铅笔替孩子削好,书包替孩子背着,家务不让孩子碰着,有的学生饭还要大人喂着,都是无条件的给予,这样的结果,家长把孩子从“我很特殊”培养到“我要特殊”。家长没有培养孩子的回报意识,从而养成了对现有的条件不珍惜,只知一味索取,常把一切都看作是理所当然,怎能知道感恩?
父母教育这一环脱节后,现今的中小学教育也没能跟上,在成绩说明一切这一价值观的取向下,学校把文化课当成了唯一,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而忽略了教育的育人功能,德育成了空喊,这是孩子情感教育上的漏洞更大。从社会大势看,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接触到的各种公共媒介中,受到“拜金主义”、“唯我主义”等思潮不断冲击,孩子们的责任感与感激之情严重缺失,人生观与价值观严重扭曲。
因此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到感恩教育直接关乎学生未来的人生态度和全面发展,关乎和谐校园建设,对和谐社会的建设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中小学教育是公民教育的基石,时代要求我们奏响“感恩教育从中小学生抓起”的生动乐章。
感恩并非与生俱来的天性,它需要教育来点拨和引导,要通过教育来帮助人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对其回馈以感恩的眼光,从而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德和责任,进而外化为感恩的行为。感恩教育应该从小抓起。对高中生来讲,感恩教育同样不可或缺,当前在高中生中开展感恩教育显得十分必要。
首先,感恩教育在我国历史悠久。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感恩优良传统的国家,历史上流传的许多孝敬父母的感人故事都是感恩文化的体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些经典诗句集中反映了人们的感恩情怀。学会感恩、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值得我们不断继承和发扬
其次。感恩教育有助于提高学校德育实效,实现德育目标。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自然心存感恩,懂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环保意识,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对社会的心存感恩,了解人与社会紧密相连,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公务员之家,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对他人的帮助与关心心存感恩,领悟人与人之间关爱的真谛。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素质,与他人和谐相处……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中学生群体中的忘恩现象。避免感恩心缺乏所造成的悲剧,而且可以培养中学生的责任意识,帮助中学生形成健康的思想情感和健全的精神人格,从而提升其精神境界,完善其生命。这也是学校德育孜孜以求的。
最后,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助推器。和谐校园的基础是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人际关系的核心是师生关系。感恩教育可以培育和提高人们的和谐文化素质,让人们尽可能以感恩的心态和理念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来处理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社会等关系,可以有效地化解校园内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防范各种尖锐矛盾的发生和发展。如果校园中的每个人、每个班级、每个处室或班组都崇尚感恩理念。践行感恩精神,以和谐的感恩方式思考问题、处理事情、解决矛盾,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学校就会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少一些指责和推诿。
在积极开展“八荣八耻”教育的今天,我们更好认真搞好感恩教育作为荣辱观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以“感恩报德”为荣,以“忘恩负义”为耻,努力营造一种全民知恩图报的良好社会氛围,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