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我的数学教学感悟
【作者】 庄娜娜 仲玉红
【机构】 龙口第一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不再是单纯的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鼓励学生“观察”、“操作”、“发现”并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个性品质的过程。面对新课程标准,作为数学老师,我有五点感悟:
一、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讲授三角形这节课时,我利用多媒体设置了这祥一个情景导入课程:炎热的夏天,绿树成荫,河水清清,教师带学生在河边做游戏。我提出一个问题:谁能告诉我?怎么测量投影片里这条河的宽度? 学生们争先恐后的回答,拿绳子测量,找到一个桥走过去用步伐测量,这些办法被后来发言的同学一一否定了,同学们把目光投向了我,我将“三角形全等”的概念引出来,并指导学生利用三角形全等测量河流宽度,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由此我认识到:将枯燥的数字、抽象的图形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生活中“寻找”数学,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是数学教学成功的关键;新课标提倡的“让学生参与亲力亲为的教学活动,在具体情景中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我也有了深刻的理解。
二、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是新课改的主旨之一,自主探究就是学生在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情境中,以问题解决为载体,通过对外部信息的收集、析和处理,感受并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建构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最终实现积累数学思想、方法,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过程。在讲授圆锥的体积一节时,我带了两个大小不同的蛋筒冰激凌到课堂上,学生们瞪大了眼晴,我问学生,这是什么?“冰激凌”,还有同学回答,是圆锥形冰激凌。我马上表扬了说后者的学生,他们是预习了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我进一步设问:这个冰激凌有几个面?怎么计算它的大小?圆锥体积可能与什么图形的体积有关联?这几个问题学生讨论解决后,我进一步设问:圆锥的体积和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你会用 什么方法来证明?通过这一步步的探究,深奥难懂的计算公式从蛋筒式冰激凌—圆柱—圆锥,从易到难,学生体会到探究学习的喜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能对数学的认识持静态的观点,简单看成是知识的汇集,而应持动态的数学教育观,让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体验数学,在活动中获得数学知识。
三、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 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如教学“平面图形的密铺”,课前我让学生准备一些16开的纸,在上面任意画一个四边形,课堂上让学生分组合作进行剪、拼、密铺等活动,归纳出平面图形密铺的 性质及用什么样的图形可以进行密铺。整个学习过程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要方式,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学生经过动手操作,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四、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教师必须为学生充分合作塔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 每个学生都能在互相的讨论、交流、启发、帮助、协作中各抒己见、大胆探索,从中发现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在平时的教学中,实行“一帮一”结对子方式,让学习好的同学帮助“后进生”,从而培养他们的互帮互学的精神。
五、创设问题,在思考中“质疑”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跃状态,教师要从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出问题的氛围。比如,我在教学“千克的初步认识”时,有个学生问: “为什么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一样重? ”教师马上表扬学生的质疑精神,并把问题交给大家去思考。经过认真思考,学生有了正确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较充分的思考时间和思考空间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意识地训练学生使用“我认为”、“我发现”、“我同意”、“请问”等词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提出疑义,让学生在质疑中获得真知。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教育将是一种开放化、活动化、个性化和社会化交融的教育,将是一种生动的、活泼的、合作的、创造的、充满生命力的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我们普通教师是一个新事物我们教师要用自己的思考审视诸多的观点,要用自己的素质内化为课程改革的要求,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尊重传统, 从实际出发,少一点急功近利,多一些务实求真。
一、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讲授三角形这节课时,我利用多媒体设置了这祥一个情景导入课程:炎热的夏天,绿树成荫,河水清清,教师带学生在河边做游戏。我提出一个问题:谁能告诉我?怎么测量投影片里这条河的宽度? 学生们争先恐后的回答,拿绳子测量,找到一个桥走过去用步伐测量,这些办法被后来发言的同学一一否定了,同学们把目光投向了我,我将“三角形全等”的概念引出来,并指导学生利用三角形全等测量河流宽度,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由此我认识到:将枯燥的数字、抽象的图形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生活中“寻找”数学,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是数学教学成功的关键;新课标提倡的“让学生参与亲力亲为的教学活动,在具体情景中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我也有了深刻的理解。
二、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是新课改的主旨之一,自主探究就是学生在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情境中,以问题解决为载体,通过对外部信息的收集、析和处理,感受并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建构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最终实现积累数学思想、方法,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过程。在讲授圆锥的体积一节时,我带了两个大小不同的蛋筒冰激凌到课堂上,学生们瞪大了眼晴,我问学生,这是什么?“冰激凌”,还有同学回答,是圆锥形冰激凌。我马上表扬了说后者的学生,他们是预习了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我进一步设问:这个冰激凌有几个面?怎么计算它的大小?圆锥体积可能与什么图形的体积有关联?这几个问题学生讨论解决后,我进一步设问:圆锥的体积和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你会用 什么方法来证明?通过这一步步的探究,深奥难懂的计算公式从蛋筒式冰激凌—圆柱—圆锥,从易到难,学生体会到探究学习的喜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能对数学的认识持静态的观点,简单看成是知识的汇集,而应持动态的数学教育观,让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体验数学,在活动中获得数学知识。
三、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 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如教学“平面图形的密铺”,课前我让学生准备一些16开的纸,在上面任意画一个四边形,课堂上让学生分组合作进行剪、拼、密铺等活动,归纳出平面图形密铺的 性质及用什么样的图形可以进行密铺。整个学习过程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要方式,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学生经过动手操作,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四、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教师必须为学生充分合作塔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 每个学生都能在互相的讨论、交流、启发、帮助、协作中各抒己见、大胆探索,从中发现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在平时的教学中,实行“一帮一”结对子方式,让学习好的同学帮助“后进生”,从而培养他们的互帮互学的精神。
五、创设问题,在思考中“质疑”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跃状态,教师要从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出问题的氛围。比如,我在教学“千克的初步认识”时,有个学生问: “为什么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一样重? ”教师马上表扬学生的质疑精神,并把问题交给大家去思考。经过认真思考,学生有了正确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较充分的思考时间和思考空间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意识地训练学生使用“我认为”、“我发现”、“我同意”、“请问”等词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提出疑义,让学生在质疑中获得真知。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教育将是一种开放化、活动化、个性化和社会化交融的教育,将是一种生动的、活泼的、合作的、创造的、充满生命力的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我们普通教师是一个新事物我们教师要用自己的思考审视诸多的观点,要用自己的素质内化为课程改革的要求,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尊重传统, 从实际出发,少一点急功近利,多一些务实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