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怎样使小学数学生活化
【作者】 穆小琴
【机构】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让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中的数学”是新课程理念之一。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该是生活中适用的数学,是学生身边的数学。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富有灵活性。小学数学对于学生来说是新奇的的,如何将这一新奇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捷径是很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抽象的认识”向“具体化理解”过渡的最好方法,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好的拓展。
关键词:数学生活化;捷径;实践运用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最精彩的描述。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好数学,以便灵活运用数学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也强调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
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老师发现不少学生以及家长一方面认为学习数学,走入社会后作用不大,从而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喝重视;另一方面,学生虽然在课堂上与数学打交道,却对生活中的数学非常陌生,不会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致使理论和实践无法同步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为学生找到学习数学的捷径。具体做法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数学教学的开始,我们就要通过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或模拟的情境中,轻松愉快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可以通过情景模拟、讲故事、媒体辅助、设疑、游戏等方法来创创情境。例如,我在教学《2、5的倍数的特征》时,创设了这么一个情景;妈妈买了8个香蕉,平均分给两个人吃,能正好吃完吗?由于数据较小,又是学生熟悉的话题,学生很感兴趣,很快就给出了答案。
二、教学例题生活化,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荷兰数学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密结合儿童的生活实际,充分挖掘生活实际例子,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起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校园是孩子们最熟悉的环境,因此教师要特别关注他们的校园生活,要善于发现校园内的数学素材,把校园中的数学问题搬进课堂,使学生感到真实有趣,。例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时,我把例题改编成了:咱们教室的长是8米,宽是6米,高是3米。1.如果要粉刷教师的四周和屋顶(门窗、黑板的面积是14平方米),要粉刷的面积是多少?2.如果每平方米的涂料需要20元钱,粉刷一间教室需要多少钱?3.如果在教室的地面铺上地砖,铺地砖的面积是多少?这样,让学生坐在教室算自己身边的数学,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又如在教学分数问题时,给学生两个条件:我们班一共有学生48人,其中女生有20人,让学生自己提出有关为分数的数学问题并解答(如女生占全班的几分之几?女生占男生的几分之几?女生比男生少几分之几……),通过学生身边的数据,就很好地巩固了分数的应用。这样,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同时也体会到数学时刻与我们同在。
三、创设生活化的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因此,每一次学完新课后,我就会留一些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拓展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的数学知识,必须到实践中去进行运用,才能内化,运用自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中。例如,学习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后,我设计了如下课外作业:“一家饮料厂要把12盒饮料装一箱,牛奶盒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高是10厘米。如果你是这家牛奶厂的老板,你认为怎样设计外包装最省成本?”因为每个学生都喝过饮料,对饮料喝盒有很深的印象,这个作业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很好的作用,所以回家以后很多学生都亲自动手操作实践。第二天汇报时,出现了准确的包装方法。
总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因此,我们要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课改的要求,在教学种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用到数学。通过让数学生动化,形象化,通俗化,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高不可攀的,从而主动去探索数学,发展数学,应用数学。
参考文献:
[1]马云鹏.对《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的理解与认识.2000.
[2]李丽.小学生基本数学能力发展水平研究.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
[3]刘兰英.小学生数学推理能力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明.心理科学,2000,23(2):227-229
关键词:数学生活化;捷径;实践运用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最精彩的描述。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好数学,以便灵活运用数学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也强调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
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老师发现不少学生以及家长一方面认为学习数学,走入社会后作用不大,从而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喝重视;另一方面,学生虽然在课堂上与数学打交道,却对生活中的数学非常陌生,不会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致使理论和实践无法同步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为学生找到学习数学的捷径。具体做法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数学教学的开始,我们就要通过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或模拟的情境中,轻松愉快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可以通过情景模拟、讲故事、媒体辅助、设疑、游戏等方法来创创情境。例如,我在教学《2、5的倍数的特征》时,创设了这么一个情景;妈妈买了8个香蕉,平均分给两个人吃,能正好吃完吗?由于数据较小,又是学生熟悉的话题,学生很感兴趣,很快就给出了答案。
二、教学例题生活化,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荷兰数学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密结合儿童的生活实际,充分挖掘生活实际例子,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起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校园是孩子们最熟悉的环境,因此教师要特别关注他们的校园生活,要善于发现校园内的数学素材,把校园中的数学问题搬进课堂,使学生感到真实有趣,。例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时,我把例题改编成了:咱们教室的长是8米,宽是6米,高是3米。1.如果要粉刷教师的四周和屋顶(门窗、黑板的面积是14平方米),要粉刷的面积是多少?2.如果每平方米的涂料需要20元钱,粉刷一间教室需要多少钱?3.如果在教室的地面铺上地砖,铺地砖的面积是多少?这样,让学生坐在教室算自己身边的数学,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又如在教学分数问题时,给学生两个条件:我们班一共有学生48人,其中女生有20人,让学生自己提出有关为分数的数学问题并解答(如女生占全班的几分之几?女生占男生的几分之几?女生比男生少几分之几……),通过学生身边的数据,就很好地巩固了分数的应用。这样,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同时也体会到数学时刻与我们同在。
三、创设生活化的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因此,每一次学完新课后,我就会留一些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拓展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的数学知识,必须到实践中去进行运用,才能内化,运用自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中。例如,学习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后,我设计了如下课外作业:“一家饮料厂要把12盒饮料装一箱,牛奶盒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高是10厘米。如果你是这家牛奶厂的老板,你认为怎样设计外包装最省成本?”因为每个学生都喝过饮料,对饮料喝盒有很深的印象,这个作业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很好的作用,所以回家以后很多学生都亲自动手操作实践。第二天汇报时,出现了准确的包装方法。
总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因此,我们要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课改的要求,在教学种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用到数学。通过让数学生动化,形象化,通俗化,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高不可攀的,从而主动去探索数学,发展数学,应用数学。
参考文献:
[1]马云鹏.对《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的理解与认识.2000.
[2]李丽.小学生基本数学能力发展水平研究.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
[3]刘兰英.小学生数学推理能力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明.心理科学,2000,23(2):227-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