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 王超君
【机构】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随着世界体育事业的发展以及我国社会架构的变迁,中国的体育管理体制,尤是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本文通过研究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我国目前的经济管理体制的弊端,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竞技体育、 管理机制
1 前言
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实践表明,我国竞技体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离不开实行一整套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体制。然而,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中的一些与社会经济形势发展和变化不相适应的地方也必须得到调整、改革和完善,整个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就必然朝着一定的方向演变和发展。研究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演进趋势,对人们把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进程的走向,与时俱进地处理和解决有关问题与矛盾,促使我国竞技体育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 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也陆续进行了一些与社会制度变迁相适应的改革。例如:体育总局按运动项目或项群建立了约20个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各省市体育局也跟进组建与之对应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使各项目的训练竞赛得到了更加对口的全面管理;政府开始利用市场规律,鼓励社会力量进入竞技体育,足球、篮球等部分项目的一线队伍从专业队体制转变为职业俱乐部体制,引进外籍球员,实行主客场联赛制,体育竞赛市场空前活跃,体育产业迅速发展;人才流动机制开始形成,一些“盛产”运动员的地区的竞技后备人才能够向训练条件更加优越的地区流动,全国的训练资源得到比较合理的配置;体育法规制度建设大大加强,竞技体育各种行为活动更加有章可循,行政管理行为更加规范化、法制化;体育部门通过专业队院校化、支持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与教育部门联手办运动队等多种途径拓宽运动员养渠道,优秀运动员退役后的安置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优秀运动员进出不畅通的局面有所改观,中小学生参加课余训练的积极性有所提高。
3 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1.管理权限集中,行政效率不高。管理权限过于集中,行政机构包办现象突出。行政权力强调纵向结构,忽视横向结构的协调,造成横向结构紊乱,各横向系统之间缺乏有效联系。从功能看,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各层次权力分配不突出,职责不明确,缺乏有效的管理,使体育管理体制内部存在巨大的功能消耗。同时为了国家利益,必然要在竞技体育领域最大范围内整合资源,强化体育的政治功能,弱化体育的本质功能,造成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发展的不平衡。2.资金保障体系不键全、社会化程度较低。我国竞技体育长期以来实行的“统包统配”体制给市场经济的介入制造了一定的障碍。“计划由国家统一下达、经费由国家统一下发、运动员由国家统一招收、运动员退役由国家统一安置。”的传统做法虽已逐渐被打破,而这一思想的烙印却为竞技体育的发展带来了重重阻碍。至今,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资金保障体系仍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要支柱,社会经费所占比例较小。3.管理制度、法规不键全,法制化程度低。管理制度法规不健全、法制化程度低是影响我国竞技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的首要问题。在我国竞技体育领域,当前可供利用的制度、法规较少。现有法规以《体育法》、《宪法》的相关条文为基础,配合有限的行业管理规范、制度、条例共同组成,但多为行政范畴,处罚力度十分有限。我国由于适用法律的缺乏,国家无法通过法律手段实现对竞技体育有效的宏观管理。4.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现有的协会及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的负责人基本上都是由体育局行政领导兼任,这种官民相结合的体制很难让协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大施拳脚。没有专职人员从事协会日常工作,很难想象该运动的正常运作;即使有的协会有专职秘书,那也是退休发挥余热的一些老干部,他们大多数没有工资、没有编制,完全凭着对该项运动几十年的执着而坚持在岗位上,还有些人员是从优秀运动员退役以后安置下来,他们缺少文化素质和管理能力,其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可以想象。
3.2 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问题原因分析
1、举国体制的弊端。多年以来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说追求的成就是否忽视了效率问题。目前“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在时间中由于分工不够,协同不足,缺乏在国家层面这个大系统整合资源的做法和机制,难以实现管理上的最优化,同时在实践中形成了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各自闭合的系统。例如,竞技体育优秀运动员的选拔机制是一种金字塔式的结构,即以庞大的后备人才队伍为分母的精英产出模式。这就意味着大多数的运动员成为无效资源,他们以及已经退役的运动员使安置问题成为这个体系中最沉重的包袱。2、组织机构类型繁多。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经过多次变更,曾设立过多种组织机构。每一类型机构都相应的适应一个时期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但在随后的历史变化中,由于历史客观及人为等多方面的原因,体制革与机构的撤并未能完全同步,造成了当前管理活动中多种类型组织机构并存的状况。在中央国家机关机构调整中,我国体育行业的最高行政管理机构已调整为“体育总局”,下设了20个运动项目管理中心;而地方机构调整却并未完全同步,具有一定的滞后性。3、强烈行政管理特色的集权管理模式。当前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虽改变了以往由政府统包、统揽的状况,但由于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及我国体育发展的“公益性”特点的影响,体育特别是竞技体育的管理呈现出较强的行政管理特色,这符合竞技体育在计划经济下的运行特点。经过多年的改革,我国虽已逐步进人市场经济,但计划经济对社会文化生活的影响却无法迅速驱除,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举国体制”深人人心。这是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所以我们必须正视这一事实。受到物质生产方式的决定,竞技体育作为精神生产方式的产物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运行状态表现出较强的政治利益驱动性、高度集权式管理,奥运会项目与非奥运会项目反差巨大等特点。延续至今。这些仍是保证竞技体育在运行中体现政府意志的重要特点。管办合一、计划调控突出正是这一特点的具体表现。它虽存在着如统的过死、社会化程度低等一系列弊端,但在体现政府意志、实现政治功能、短时间内实现运动技术水平提高等方面发挥着较大优势。
参考文献:
[1]张瑞林、秦椿林.体育管理学[ 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顾圣益.现代体育管理学理论与应用[ M].大连理工出版社,2004.
[3] 陈少坚.转型期中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构建研究[J].东南学术, 2006,( 4).
[4] 程其练等.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9,( 9).
[5] 许永刚,孙民治.中国竞技体育制度创新[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224-227.
[6] 闫虹,王晓东.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动因探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9-31.
[7] 张江南,唐宏贵.对我国未来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与赛制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9,2.
[8] 孙克宜,秦椿林.试论体育管理体制与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5,2.
关键词:竞技体育、 管理机制
1 前言
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实践表明,我国竞技体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离不开实行一整套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体制。然而,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中的一些与社会经济形势发展和变化不相适应的地方也必须得到调整、改革和完善,整个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就必然朝着一定的方向演变和发展。研究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演进趋势,对人们把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进程的走向,与时俱进地处理和解决有关问题与矛盾,促使我国竞技体育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 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也陆续进行了一些与社会制度变迁相适应的改革。例如:体育总局按运动项目或项群建立了约20个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各省市体育局也跟进组建与之对应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使各项目的训练竞赛得到了更加对口的全面管理;政府开始利用市场规律,鼓励社会力量进入竞技体育,足球、篮球等部分项目的一线队伍从专业队体制转变为职业俱乐部体制,引进外籍球员,实行主客场联赛制,体育竞赛市场空前活跃,体育产业迅速发展;人才流动机制开始形成,一些“盛产”运动员的地区的竞技后备人才能够向训练条件更加优越的地区流动,全国的训练资源得到比较合理的配置;体育法规制度建设大大加强,竞技体育各种行为活动更加有章可循,行政管理行为更加规范化、法制化;体育部门通过专业队院校化、支持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与教育部门联手办运动队等多种途径拓宽运动员养渠道,优秀运动员退役后的安置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优秀运动员进出不畅通的局面有所改观,中小学生参加课余训练的积极性有所提高。
3 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1.管理权限集中,行政效率不高。管理权限过于集中,行政机构包办现象突出。行政权力强调纵向结构,忽视横向结构的协调,造成横向结构紊乱,各横向系统之间缺乏有效联系。从功能看,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各层次权力分配不突出,职责不明确,缺乏有效的管理,使体育管理体制内部存在巨大的功能消耗。同时为了国家利益,必然要在竞技体育领域最大范围内整合资源,强化体育的政治功能,弱化体育的本质功能,造成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发展的不平衡。2.资金保障体系不键全、社会化程度较低。我国竞技体育长期以来实行的“统包统配”体制给市场经济的介入制造了一定的障碍。“计划由国家统一下达、经费由国家统一下发、运动员由国家统一招收、运动员退役由国家统一安置。”的传统做法虽已逐渐被打破,而这一思想的烙印却为竞技体育的发展带来了重重阻碍。至今,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资金保障体系仍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要支柱,社会经费所占比例较小。3.管理制度、法规不键全,法制化程度低。管理制度法规不健全、法制化程度低是影响我国竞技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的首要问题。在我国竞技体育领域,当前可供利用的制度、法规较少。现有法规以《体育法》、《宪法》的相关条文为基础,配合有限的行业管理规范、制度、条例共同组成,但多为行政范畴,处罚力度十分有限。我国由于适用法律的缺乏,国家无法通过法律手段实现对竞技体育有效的宏观管理。4.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现有的协会及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的负责人基本上都是由体育局行政领导兼任,这种官民相结合的体制很难让协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大施拳脚。没有专职人员从事协会日常工作,很难想象该运动的正常运作;即使有的协会有专职秘书,那也是退休发挥余热的一些老干部,他们大多数没有工资、没有编制,完全凭着对该项运动几十年的执着而坚持在岗位上,还有些人员是从优秀运动员退役以后安置下来,他们缺少文化素质和管理能力,其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可以想象。
3.2 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问题原因分析
1、举国体制的弊端。多年以来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说追求的成就是否忽视了效率问题。目前“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在时间中由于分工不够,协同不足,缺乏在国家层面这个大系统整合资源的做法和机制,难以实现管理上的最优化,同时在实践中形成了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各自闭合的系统。例如,竞技体育优秀运动员的选拔机制是一种金字塔式的结构,即以庞大的后备人才队伍为分母的精英产出模式。这就意味着大多数的运动员成为无效资源,他们以及已经退役的运动员使安置问题成为这个体系中最沉重的包袱。2、组织机构类型繁多。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经过多次变更,曾设立过多种组织机构。每一类型机构都相应的适应一个时期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但在随后的历史变化中,由于历史客观及人为等多方面的原因,体制革与机构的撤并未能完全同步,造成了当前管理活动中多种类型组织机构并存的状况。在中央国家机关机构调整中,我国体育行业的最高行政管理机构已调整为“体育总局”,下设了20个运动项目管理中心;而地方机构调整却并未完全同步,具有一定的滞后性。3、强烈行政管理特色的集权管理模式。当前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虽改变了以往由政府统包、统揽的状况,但由于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及我国体育发展的“公益性”特点的影响,体育特别是竞技体育的管理呈现出较强的行政管理特色,这符合竞技体育在计划经济下的运行特点。经过多年的改革,我国虽已逐步进人市场经济,但计划经济对社会文化生活的影响却无法迅速驱除,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举国体制”深人人心。这是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所以我们必须正视这一事实。受到物质生产方式的决定,竞技体育作为精神生产方式的产物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运行状态表现出较强的政治利益驱动性、高度集权式管理,奥运会项目与非奥运会项目反差巨大等特点。延续至今。这些仍是保证竞技体育在运行中体现政府意志的重要特点。管办合一、计划调控突出正是这一特点的具体表现。它虽存在着如统的过死、社会化程度低等一系列弊端,但在体现政府意志、实现政治功能、短时间内实现运动技术水平提高等方面发挥着较大优势。
参考文献:
[1]张瑞林、秦椿林.体育管理学[ 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顾圣益.现代体育管理学理论与应用[ M].大连理工出版社,2004.
[3] 陈少坚.转型期中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构建研究[J].东南学术, 2006,( 4).
[4] 程其练等.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9,( 9).
[5] 许永刚,孙民治.中国竞技体育制度创新[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224-227.
[6] 闫虹,王晓东.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动因探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9-31.
[7] 张江南,唐宏贵.对我国未来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与赛制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9,2.
[8] 孙克宜,秦椿林.试论体育管理体制与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