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让孩子像树一样成长
【作者】 曲立冬 马丽萍
【机构】
【摘要】【关键词】
【正文】最近几年,公路两边的树越来越多,有几处竟连成片,春天一到,或红或粉,明黄淡绿,颇引人注目。前几天回老家,发现村头路边又种了很多小树苗。当一棵树苗栽进泥土时,没有人告诉它:它的将来是要被制作成一张桌子,一扇门,或者用来造房子……只要有一方泥土,一片阳光,树便可以成长,那种成长是自然而从容的,我们丝毫看不见它们是怎样长大的,可是它们又确确实实在成长着,那突然多出一片叶子,那突然多出来的一根枝条,无不说明它们在长大着,它们长得那么自然,那么心平气和。但是在不知不觉间,有一天我们会突然发现,那些树长得又粗又壮,又高又大,显然它们成材了。但没有人说哪一棵树是没有用的。该去做桌子的,便去做桌子;该用来造房子的,便用去造房子。即使那些细小的枝条,也可以去生火;即使那些叶子,也可以当作肥料。
我们每一个孩子,长成一棵棵树多好!可惜,我们的好多孩子在一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被赋予了清晰的目的:你要好好学习,将来要考重点高中,考重点大学,成名成家……一双双眼睛盯着孩子,渴望他们快快长大,就像某些以利润为一切的果农,种下了果树,就恨不得马上开花结果,马上去赚大钱,于是他们用激素催生,希望早早开花,希望早早结果……
早熟的果子不甜,这谁都知道。然而拔苗助长的事情总是不断地发生着。我有一位朋友从孩子入学那天起,便开始"跟踪教育"。第一学期,孩子对他的千叮万嘱还能听的进去,总是用“好”、 “行”、“嗯”等来满足妈妈。后来,妈妈的叮嘱越来越多,孩子无法一一遵命,使用不出声来顺应妈妈。而当他的妈妈意识到“沉默是无声的反抗”时,便对孩子加紧了管教,以防他的“无法无天”。久而久之,这位母亲养成了一个习惯,从不会用欣赏的目光看待孩子。孩子取得了成绩,那是严格要求的成果;孩子办错了一件事,那便是她要求不够严格。她对自己严于解剖,对孩子则总挑剔,习惯用词有:“你不该”、“你应该”、“不许你”等等。 而孩子为了堵住妈妈的嘴,使自己有个喘息的机会,便“一呼百应”,只要妈妈能关上话匣子,儿子就什么都答应。这样,从表面上看来孩子很听话,但事实是却成了一个胆小怕事,懦弱无能的“小老头”。课堂上发言,他从来不举手,说话唯唯诺诺。别人孩子放学后,又说又笑,结伴而归,他却低头不语,形单影只。这样的孩子将来可能会变成一个阳奉阴违,心胸狭窄,处事不果断自主能力差的人。
我们还会看到这种现象,孩子一天天长大,慢慢开始独立,有时我们就会说:“这孩子太犟了!”“这孩子怎么会这么不听话。”“你只能这么做,而不能那样做!”“你只能读这些书,而不准读那些书!” ……在孩子的成长中有许许多多的“不能”、“不许”、“不准”,它们像绳索一样,困住了孩子们的手脚,使他们丧失了许多本该属于他们的欢乐,使他们不再像一个个孩子。我们要理解孩子成长的需求,适度地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是绝对必要的,也是对孩子的一种尊重。需要明确的是,理解不等同于赞同,更不等同于纵容,只是强调要关注、考虑孩子的目的、情绪和当下的要求,设身处地地“辨识”、体会孩子明确表达和隐晦表达的深层意思,从而更深入的了解孩子,以便采取恰当的方式,与孩子沟通,排解孩子的情绪、焦虑和不正确的想法,更有利的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孩子的自控力,让他们知道什么是该做的。孩子能够自己把握言行的尺度才是最重要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那就需要和孩子交心灵的朋友,在平等、尊重和沟通的基础上进行引导。我经常这样想:爱孩子,就应该使孩子自立;爱孩子,就应该使孩子自尊;爱孩子,就应该使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探索精神。
让孩子更像孩子,让孩子像树一样成长,多好。
我们每一个孩子,长成一棵棵树多好!可惜,我们的好多孩子在一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被赋予了清晰的目的:你要好好学习,将来要考重点高中,考重点大学,成名成家……一双双眼睛盯着孩子,渴望他们快快长大,就像某些以利润为一切的果农,种下了果树,就恨不得马上开花结果,马上去赚大钱,于是他们用激素催生,希望早早开花,希望早早结果……
早熟的果子不甜,这谁都知道。然而拔苗助长的事情总是不断地发生着。我有一位朋友从孩子入学那天起,便开始"跟踪教育"。第一学期,孩子对他的千叮万嘱还能听的进去,总是用“好”、 “行”、“嗯”等来满足妈妈。后来,妈妈的叮嘱越来越多,孩子无法一一遵命,使用不出声来顺应妈妈。而当他的妈妈意识到“沉默是无声的反抗”时,便对孩子加紧了管教,以防他的“无法无天”。久而久之,这位母亲养成了一个习惯,从不会用欣赏的目光看待孩子。孩子取得了成绩,那是严格要求的成果;孩子办错了一件事,那便是她要求不够严格。她对自己严于解剖,对孩子则总挑剔,习惯用词有:“你不该”、“你应该”、“不许你”等等。 而孩子为了堵住妈妈的嘴,使自己有个喘息的机会,便“一呼百应”,只要妈妈能关上话匣子,儿子就什么都答应。这样,从表面上看来孩子很听话,但事实是却成了一个胆小怕事,懦弱无能的“小老头”。课堂上发言,他从来不举手,说话唯唯诺诺。别人孩子放学后,又说又笑,结伴而归,他却低头不语,形单影只。这样的孩子将来可能会变成一个阳奉阴违,心胸狭窄,处事不果断自主能力差的人。
我们还会看到这种现象,孩子一天天长大,慢慢开始独立,有时我们就会说:“这孩子太犟了!”“这孩子怎么会这么不听话。”“你只能这么做,而不能那样做!”“你只能读这些书,而不准读那些书!” ……在孩子的成长中有许许多多的“不能”、“不许”、“不准”,它们像绳索一样,困住了孩子们的手脚,使他们丧失了许多本该属于他们的欢乐,使他们不再像一个个孩子。我们要理解孩子成长的需求,适度地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是绝对必要的,也是对孩子的一种尊重。需要明确的是,理解不等同于赞同,更不等同于纵容,只是强调要关注、考虑孩子的目的、情绪和当下的要求,设身处地地“辨识”、体会孩子明确表达和隐晦表达的深层意思,从而更深入的了解孩子,以便采取恰当的方式,与孩子沟通,排解孩子的情绪、焦虑和不正确的想法,更有利的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孩子的自控力,让他们知道什么是该做的。孩子能够自己把握言行的尺度才是最重要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那就需要和孩子交心灵的朋友,在平等、尊重和沟通的基础上进行引导。我经常这样想:爱孩子,就应该使孩子自立;爱孩子,就应该使孩子自尊;爱孩子,就应该使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探索精神。
让孩子更像孩子,让孩子像树一样成长,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