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历史教学的教学目标和学习方式之探索

【作者】 王建伟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历史教育并不仅仅指记住或懂得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这之后能产生让你终身受益的内在的东西,即思维方法、情感、意志和人格。 
  关键词:历史教学 教学目标 学习方式
  对历史教学的疑问,来自于由教育目的所决定的教学目标和学习方式。 
  历史教学是教会学生历史知识吗?显然不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什么是教育呢?教育就是把老师所教的知识忘得差不多,但在忘掉知识的同时还留下了一点什么,这留下的一点东西就是教育。”我认为历史教育基本就是这样一个含义,历史教育并不仅仅指记住或懂得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这之后能产生让你终身受益的内在的东西,即思维方法、情感、意志和人格。 
  进一步讲,历史教学是教会学生学习和研究历史吗?这有点难以回答。因为目前历史考试中所要求的“学科能力”,其核心仍是学习甚至是研究历史的能力。在教学改革中,“自主学习”主要还是强调了学习主动性和方式方法,况且“研究性学习”又形成热潮。作为基础历史教育的一线教师,可以说是左右为难。其实,这个问题不是改革与保守、进步与落后的问题,而是对历史教育本质的认识问题。与其他学科不同,历史教育不是以培养“历史学家”为目的。中学历史教育的本质特征应该就是它的“非专业性”。作个比喻,我们喜欢音乐,欣赏音乐,需要一定的音乐知识,但未必成为音乐家。学习历史也是如此。目前看,关键是教学中如何实现由学科本位到学生本位的转变、由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历史到通过学习历史而实现自身发展的转变。以往我们着力强调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并出现了一系列以此为基础的教学法,如“问题教学法”“学案导学法”等,但主要问题还是学科本位的,其效果主要反映在考试中,与历史教育的真正价值相差甚远。因此,仅仅强调学习的主动性还远远不够,关键在于教学组织上如何实现学科价值与人的发展特征的结合。具体讲,就是学生主动地去学什么,怎么学,能在多大程度上调动学生情感和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应强调历史学习的体验性。作为人文教育的历史学科,其教育功能的发挥不是靠记住一些史实,甚至一些历史结论就可以达到的。从学生心理、精神品格等人格养成的目标看,前提是学生情感的调动。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就要求学生应最大限度地进入历史情境、走进历史人物的精神和情感世界,去感受历史的灵魂并与历史人物的心灵沟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参与和体验历史真实,从而实现人类理想和精神的传承,实现人本身的健康发展。作为人最基本的品质和人格,其形成离不开一定的人生阅历和社会知识,而这一点恰恰是青少年学生所缺乏的。历史则以其丰富多彩的事件和人物,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情感和精神的历程。如果只追求对历史知识或规律的把握,在角色上总是作为历史发展的旁观者,那么再悲壮、雄美的历史也无法激起内心的波澜,也就不可能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发展要求。因此,体验性学习必须是一种“经历历史”的形态,而且是以历史主人翁的角色“经历历史”:历史是我们人类的历史,我们为人类的劳动与创造、为人类的发展与进步而激动;我们为人类发展的挫折和灾难而悲哀,使自己融入整个人类发展的潮流中,从而形成与人类整体发展、和谐持续发展相一致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我们也更应该以主人翁的角色去经历中国历史,成就与辉煌那是我们共有的,失败与堕落也是我们共有的。如对近代中国的悲剧,不能简单以封建制度没落及地主阶级腐朽而一言蔽之,那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剧,我们应该以历史主体一员的身份去感受和体验,去锻造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品格和勇气,去追寻作为中国人的义务和责任,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 
  应强调历史学习的批判性。“批判”的实质就是理性分析,完整地讲包括两个方面:“批”是指对历史发展客观史实的揭示,“判”就是对这些历史现象的看法或观点。从教育目标看就是情感体验的进一步内化,即学习者由个性体验上升到个性分析。这一学习状态直接关系到包括历史思维、历史观等教育目标的达成度:对历史客观事实的追求(即“批”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客观公正的思维品格的养成;对历史现象的评析(即“判”的过程),有助于学生整体性、形象性、科学性等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批”与“判”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观点或结论,将直接关系到学生历史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可见,批判性学习是实现学生思维与精神品格培养的核心环节,批判性学习精神也应该是历史学习所必要的,然而这又是目前中学历史教学实际中所缺乏的。不从客观历史情境出发去分析和评价历史现象,知识与观点是教材的或教师的,严重缺乏个性与创造性的思想与实践,这是我们历史教学最大的缺陷,对历史教育价值的发挥和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一种极大的阻碍。 
  应强调历史学习的反思性。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发展,更要和谐全面的发展,这必然要求现代人应具有纵贯古今的洞察力、对现实社会和生活特征与本质的准确判断力。学习历史的目的不是为了引导人们向后看,而是引导人们向前看。现实社会是过往社会的延伸体,对过往历史的反思,可以更好地了解现实,可以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因为就历史发展而言,总体性的普遍规律是古今相通的,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国家民族之间的关系等等。反之,对现实社会了解得越深刻,对历史的洞察力和反思力就越精密。如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对改革多是忽略,甚至否定;改革开放以后,对历史上的改革或改革人物则较多地做出比较公允的实事求是的评价了。我国在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对历史上的商品意识、市场观念、竞争思想也有了相对客观的态度。这种逆向反思,不仅能加深我们对历史的理解,更主要的是能检验我们对历史发展经验与规律的认识是否符合客观真理,从而保证对人类历史观、人生观发展的正确导向。作为整体人类群体和作为个体的个人而言,不断地反思过去和现实,并能不断追问我们过去或现实的生存方式、状态是否合理?如何改善?这样人类才能保持一种有活力的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从而不断推动人类在反思和剖析自我的基础上实现自我超越与创造。这是我们期待的人类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