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及提出问题的能力

【作者】 姜兆艳 张宗志

【机构】 龙口市实验小学 润新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提问是探究的源,发现是提问探究的果。学有疑,才会学有所思、学有所得,才会产生兴趣,形成动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停留在表层和形式上。而一旦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因此,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的目标,也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理想。《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研究活动起始于问题,能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呢?下面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兴趣
  教学实践表明:儿童的数学学习是一种不断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在新课改理念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一大亮点。在我们以往的教学中,学生要解答的问题大多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直接提供给学生的,学生一般不容易感受到“我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价值或意义?”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是被动的传统教学。新课程强调开放性、生成性教学,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勇于发现并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这样可以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数学素质得到锻炼和提高。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的情境,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兴趣。
  1.教师应及时鼓励、肯定学生提出的问题,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提出问题的兴趣。
  在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会是各种各样的,五花八门,甚至是漫无边际。但教师必须给予他们积极的鼓励,少给他们严厉的训斥,否则,孩子们那种提问的欲望会被我们无情地扼杀在萌芽状态。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后不断地问自己:“苹果为什么不向天上飞?”瓦特看到大壶水开了之后自问:“壶盖为什么会响?”正是这些我们看来有些愚蠢的问题,造就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和“蒸汽机”的发明。孩子们的提问,我们教师有时可能认为是可笑的。但对于他们来说是经过思考得来的,是严肃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都要抱着认真的态度来对待,及时鼓励,从而使他们树立自信心,激发提出问题的兴趣,调动学生探索求知的情绪,进而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2.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
  长期被动学习的学生往往提不出问题或者有问题也不愿提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提问的兴趣。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各种形式调动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比如:让学生在课堂上当老师,向其他学生提问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
  二、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真正表现自己,创造性的发挥潜能。如果教师冷漠生硬,过多指责,课堂气氛必然会趋向紧张、严肃,学生产生的是压抑感,小学生的自尊心理必然使他们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创造性的思维也就无从产生。因此,教师要时时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爱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学生萌发的各种问题,或是学生提出的不着边际或不切主题、奇思异想的问题,教师应给予赞许的目光、鼓励性的语言。同时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点点智慧火花,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失时机地肯定和表扬,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的成功和乐趣,而当他们的才能得到老师的认可时,就会产生一种发挥更大才能的心理,学生在学习中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就得到了提高。 
  三、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该过程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尝试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教师在课堂中可放手让学生进行尝试,当尝试中发现新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冲突或不同学生对同一问题产生不同见解时。适时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新课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看书自学,从以下几方面提问题:从与旧知识的比较、联系上提问题;从新知识的意义、性质、定律、特征和公式上提问题;从算理、解法或关键字词上提问题;从自己不明白、不理解、认识不清楚的地方提出问题。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先请学生看书自学,在看书过程中要求学生会提出问题给大家讨论、商量、解决。学生提出:(1)划去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点应该先划去哪一处呢?(2)划去小数点后变成了什么除法?(3)能否把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点全部去掉?(4)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从他们的眼神中可以看出有的学生已经完全看懂了;有的搞懂了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没有弄清楚;还有的则疑感不解……,但这样的教学,已经调动了大多数同学强烈的求知愿望,那些带有疑问的学生会做到有的放矢,在后面的教学中,对自己没有看懂的那部分知识会学得更仔细,想得更深入。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的后续教学也围绕这四个问题展开,随着问题一个个妥善解决,学生已不知不觉,顺利地掌握了所要学习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