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作者】 陈 琪

【机构】 华景镇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语文新课标指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探究)因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所以得到众多老师的垂青与厚爱。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也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例如:只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而忽略了学习的实效,甚至于小组合作学习都流于形式。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提高其实效呢?笔者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提高小学语文“合作学习”实效性的体会。
  一、提出问题,突出矛盾,引起讨论
  众所周知,讨论交流是有问题引起的,但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引发讨论交流的,也不是所有问题都值得引起讨论交流的,更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收到讨论的实效的。凡是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之一的问题,才是能够引起学生讨论交流的问题。
  (一)要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问题
  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中,像“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都看到了什么幻象”这样的类似问题,就不能引起讨论,因为在课文里白纸黑字,写得明明白白,很容易找到现成的答案。但是,如果把这一问题改成“小女孩为什么每次擦燃火柴会看到这些幻象?”这就是一个很能引起学生讨论兴趣的话题了,因为这个问题需要学生抓住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看到的幻象,并联系课文前面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比较、判断、推理,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只有小组的同学或全班的同学,通力合作,集思广益,才有可能得到正确而满意的解答。
  (二)能抓住教学的重点的问题
  课文的重点,是根据课文内容的本身,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认知结构等实际情况而确定的。例如:前文提到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的“小女孩为什么每次擦燃火柴会看到这些幻象”这类讨论的问题,包含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通过让学生对这类问题的讨论,能揭示课文的主旨。在同一篇课文中,还可以提出“小女孩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在街头,她那么的可怜,在冻死之前,为什么没有人关心她?”这个问题让学生讨论,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从心灵深处明白:让我们的社会充满爱心,让我们每个人充满爱心,是多么的重要;没有爱心,就没有团结、和谐,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这两个问题对学生学习理解课文,把握课文的主旨,都大有好处。如果在此文的引导学习中,教师偏离了这个教学重点,讨论“小女孩长得美丽不美丽?”这类游离重点的问题,尽管学生的想象“神思飞扬”,讨论交流热烈,气氛活跃,也是不足可取的。
  (三)能突出问题中的矛盾的问题
  学生讨论交流的问题把矛盾揭示得越突出,就越能激发学生解决这一问题的兴趣和热情。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什么会看到这些美妙的幻象?”“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什么看到的幻象如此美妙,而她的命运却又那么的悲惨?”这两个问题,显然第二个问题更吸引人,更容易引起学生讨论交流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讨论交流的激情,因为第二个问题把卖火柴的小女孩“看到的幻象如此美妙”与“命运却又那么的悲惨”这对矛盾突现出来了。
  二、打开思路,畅所欲言,展开讨论
  具体说来,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引导:
  (一)引导学生在理解题意上下功夫
  有些讨论交流的问题,要启发学生理解问题中的关键词。例如在《鱼游到了纸上》一文中,要对“鱼‘游到了纸上’与‘游到了心里’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就要抓住此问题中的两个关键词语或短语——“游到了纸上”、“游到了心里”,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其内涵。只有学生正确理解了这两个关键词的内涵,即“游到了纸上”是赞美聋哑青年画的金鱼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游到了心里”是指聋哑青年通过长期观察,把金鱼的外形、动态、神韵“成竹在胸”,才可能真正意义上的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才可能认识到只有先“游到了心里”, 之后才能“游到了纸上”。
  另外,讨论交流理解句子的意思或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大多都需要先抓住关键词语或短语理解、体味,有的甚至需要抓住句子中比较特殊的标点符号。
  有些讨论交流问题,要启发学生分解问题的要求。例如在《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中,假如要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理解课文标题“跨越百年的美丽”的内涵,就可引导学生把这个问题分解成以下几个问题:
  1、居里夫人长得怎么样?
  2、居里夫人的精神品质怎么样?
  3、居里夫人的精神品质表现在哪些方面?
  4、在世界人民的眼中,为什么居里夫人的美丽能够跨越百年?
  这样,围绕着上面几个逐渐深入的问题,学生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展开讨论交流,很容易就可体会到:居里夫人的美丽,之所以能够在世界人民眼中跨越百年,不仅仅是她长得漂亮,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她的人格魅力,即在自己的事业上那种孜孜以求、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工作精神和不贪图享受、克勤克俭的生活作风。
  (二)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语言谈见解
  语文课堂上的讨论交流有其自己的特殊性,那就是必须以课文的语言文字为依据,不能想当然。为此,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找到回答问题的语言材料,还要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材料与讨论交流的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有根有据地阐明自己的见解。
  例如在《中彩那天》一文中,为了对“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指的是什么?他是怎样面对和处理这个问题的?”这两个问题展开讨论,语文教师可这样具体引导学生:先让学生读读课文中的“当商店的扩音器高声叫着我父亲的名字,表明这辆车已属于我家时,我简直不敢相信那是真的。不一会儿,我看见父亲开着车从拥挤的人群中缓缓驶过。只是,他神情严肃,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母亲让我仔细辨别两张彩票有什么不同。我看了又看,终于看到中彩的那张右上角有铅笔写的淡淡的k字。母亲告诉我:‘k字代表库伯,你父亲的同事。’原来,父亲买彩票时,帮库伯先生捎了一张,并作了记号。过后,两人都把这件事给忘了。可以看出,那k字用橡皮擦过,留有淡淡的痕迹。‘可是,库伯是有钱人,我们家穷啊!’我激动地说。话音刚落,我听到父亲进门的脚步声,接着听到他在拨电话号码,是打给库伯的。”接着要学生说说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指的是什么,并说说父亲的表现有没有什么矛盾的地方。大家我一言你一语,不仅知道了父亲所面临的道德选择指的是什么,还从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找出了三处看似矛盾的地方:(1)父亲抽奖中了辆奔驰牌汽车,明明是天上掉下来的件大喜事,可他“神情严肃,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2)明明知道是库伯的彩票中了奖,可我还要说“库伯是有钱人,我们家穷啊”;(3)明明父亲动了心——“可以看出,那k字用橡皮擦过,留有淡淡的痕迹。”却又给库伯打电话——“听到他在拨电话号码,是打给库伯的”。
  通过我们语文教师的典型示范引导,学生就能用同样的方法,对这三处看似矛盾的地方作出分析,展开讨论交流,得出“神思飞扬”的、符合文本理念的猜想和推论。
  三、体情察意,由表及里,深化讨论
  讨论交流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认识,发展学生的识别能力。因此,在讨论交流展开之后,教师要掌握火候,选择时机,引导学生沿着讨论交流要求的方向往纵深发展。
  例如在《钓鱼的启示》一文中,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讨论交流,通过学习课文明白的道理时,先引导学生围绕“我”钓到这条大鲈鱼不容易,“我”和父亲都很“得意”展开讨论交流,概括出:诱惑很大。所以,才会出现父亲看了手表几点后,三次让“我”放鱼,“我”极力争辩、乞求,不想放,最后不得不放的艰难抉择。进而让学生通过讨论,学习本文一件很普通的不起眼小事——“放鱼”,最终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明白这么一个道理:“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这样,我们语文教师引导学生体情察意,由表及里,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使学生的认识随着讨论交流的深入,逐步深化。
  四、正确及时,言简意明,做好归纳。
  由于学生的阅读和表达水平及能力参差不齐,在讨论交流中,必然有的学生讲得含糊不清;有的学生抓不到关键点;有的学生讲得对了一些,错了一些。因而,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把学生表达得“不尽人意”的意见归纳得“尽人意”些,并指出“不尽人意”的意见与“尽人意”的意见之间的分歧,使讨论交流的焦点更集中,并及时肯定正确的意见或见解,防止讨论交流因莫衷一是,而进展不大或进展停滞。最后,还要用简洁明了的话归纳讨论交流的结果,使学生展开的讨论交流之“花”结出的深化之“果”,能够有更好的收成,并贮存在学生认识的宝库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