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教学之我见

【作者】 王 琴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一、正确感知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
  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迷,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应用性的精彩叙述。数学就像空气一样,到处都有,谁都离不开它,但谁也不能直接看清它的面貌﹑它的影子.我们观看精彩的球赛,比分牌记录赛场风云的是数字;我们看电影,对号入座靠的是数字;考试卷上记载的也是数字;每个人的年龄﹑身高﹑体重等等,都要用数来表示。我们看到的日月星辰﹑高山大河﹑花草树木,从庄严的天安门和雄伟的长城,到小小的文具盒﹑铅笔﹑橡皮等等,世界上的一切物体,都有它们各自不同的形状。数量和形状是物体最基本的性质,认识事物常常需要从研究数量和形状开始,而研究数量和形状的科学,就叫数学。
  数学在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从古埃及时代的土地测量,到当今的信息技术、数学化生存,数学的应用自始至终与人类文明的发展紧密相联。“数和形的概念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从现实世界中得来的。”先说“数”,幼儿学数数时,是先从数自己的十个指头开始的,我们的原始人老祖宗在打猎时,为了数清猎物的个数,才发明了自然数。再说“形”,和数的概念一样,形的概念也完全是从外部世界得来的,必须先存在具有一定形状的物体,把这些形状加以比较,然后才能构成形的概念。比如说圆,正是因为自然生活中有许多圆形的物体,所以我们才在这些物体的基础上抽象出圆形,还研究出了圆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圆周率。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数学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生活中,大至国家税收,小至买日常用品,没有不用数学的。数学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积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 
  生活的情境可缩短抽象的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感到数学并不枯燥、神秘,数学就是在生活中发生、发现,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如: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去体验和探索图形的形状,当学生学习了“角的认识”,教师可让学生口述见到的“角”,并告诉学生在我们身边就有许多的“角”,此时学生会聚精会神地听,并在周围寻找。然后就能找出:佩戴的红领巾,双手伸直向上后形成的角,展开手指后形成的角等等。再如学生学习了平面图形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平面图形,为什么有的地方是三角形,有的却是平行四边形、圆形……有什么实用价值,美观么?简单的点拨却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探究空间。又如学生学习了“小数加减法”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实际,说说一个文具盒多少钱,一支圆珠笔多少钱,一块橡皮多少钱……然后自己提出数学问题。通过这些引导使学生发现原来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在生活中。
  三、恰当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我们每一个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的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教学在教完“圆的周长和面积”后,让学生到操场测一测学校操场的周长和面积,体会一下跑道的周长和运动场的面积的面积分别是指什么,该怎样来求,联系学生的实际,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到操场跑一跑,看一看,测量一下,体验周长和面积具体指的是哪些。这样做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体会到解决问题的一种快乐享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通过解释一些生活现象,使学生更深地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要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在学习“按比例分配”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个院子五户人家每月的电费收缴情况的问题:怎样收?按怎样的比例收?该怎样列式算,这样学生可以得出可以得出自家用电是否合理的判断,并做出今后用电怎样来节约,对学生进行节约的教育。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得出了自家用电是否合理的判断,并做出今后用电情况的决策。既渗透了环保的教育,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
  四、努力探索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规律   
  数学是一门规律性极强的自然科学,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寻找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探究、掌握并运用数学规律,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如我在教学加法的意义时,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小明家有山羊8 只,绵羊5 只。一共有羊多少只?学生立即回答是13只。我又请三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顺势引导学生理解了加法的意义,并掌握了“求两个数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这一规律。又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设计了一个“骑圆形轮胎的自行车”比赛(其中甲骑的是车轴在圆中心,乙骑的是车轴不在圆中心)的情境。先让学生猜一猜,骑哪种自行车的骑得快?为什么?接着用课件展示比赛,结果,乙虽然使出了浑身解数还是落在后面,甚至几次摔倒,而甲却轻松获胜。这一生活情境的设计,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认识圆的特征——“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做好了铺垫。而在教学对乘法分配律的探索时,我首先出示情境图:小华家新买了一套房子,准备装修,请你帮助小华算一算他家要买多少块瓷砖?学生在验证的过程中,发现不同方法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在此基础上,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及其字母表示的方法,使学生体会到探究数学规律的方法,享受探究规律的乐趣,树立了探究数学规律的信心。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更多的要靠教师积极的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生活实例融入数学,数学问题回归生活,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