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几点体会
【作者】 陈洪金
【机构】 宁化第六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所谓“自主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充当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角色,通过自己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去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运用探究式教学可以改变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的现状,让课堂充满生机,使师生双方处于平等、民主、自由、公正、宽容、鼓励和帮助的“伙伴”关系,双方互相接纳、互相敞开、互相理解,从而达到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教学目标。
化学教学不仅应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应注意对学生进行探索化学知识的过程和学习方法的训练,以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形成求学所必需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要达到此目的,如果没有科学的教学方法,就难以获取预期的教学效果。
下面,就自己在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谈几点体会。
一、 激趣引题,自学探究
自主探究是指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活动,是影响全局、辐射全课的重要环节。在信息社会开放式教育的条件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再是教师“单项输出”和学生“被动接受”的关系,教师的角色必然转化为既是知识的输出者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应该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为他们指明方向、传授方法,关键时刻给予指导和支持。
例如,在《空气组成》一课中,课堂开始,教师利用简短、生动的语言向学生介绍舍勒、普利斯特里和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化学史,在短短的一两分钟里,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情绪,打动学生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通过自学不但可以让学生熟悉教材,而且可以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将学、思、疑、问连接起来。自学完成后,学生会提出许多问题,如:为什么今天我们不用拉瓦锡分解氧化汞的实验来验证空气中氧气含量?为什么要用红磷燃烧的实验来验证空气中氧气含量?可不可以选用其他物质的燃烧来验证空气中氧气含量?红磷燃烧之后,水为什么就进入集气瓶?红磷燃烧时怎么样?(因刚刚学习化学,学生还不习惯于用“化学现象”一词)等等问题,有些问题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解答,以此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通过不断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可以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激发其探索的热情,养成主动提出问题,主动探索的自主学习习惯。
二、 创设问题,激发探究
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时,首先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都应充分考虑如何让所有学生都能动手动脑,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思维空间。其次是对于整个教学内容的安排要体现出层次性,要面对全体学生,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注重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
如在讲到制取氧气、二氧化碳的制法及性质时,可以一改以往教师演示、教师讲、教师总结的做法,让学生大胆进行一些错误的操作方法。使学生在错误中学习,可以起到警醒的效果,记忆不仅深刻,而且使其主动性得到发挥。
比如:在制取氧气时:
(1) 添加药品时,先加过氧化氢溶液,再加二氧化锰。
(2) 早装置漏气的情况下进行操作。
(3) 排水法收集时,导管插在集气瓶底部。
在制取二氧化碳时:
(1) 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
(2) 用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
(3) 收集时用排水法。
在学习完两种气体的制法后,给出固、固原料,固、液原料让学生分析应选择用什么装置来制取未学过的硫化氢、甲烷气体。还可以让学生自带家里的铁、铝、电池、食醋、碱面等原料,自己设计可以制取哪些学过的气体。然后又由学生分析、讨论,最后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整理出正确的操作方法及理论知识。当然学生在做这些实验的过程中必然有成功,有失败,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再由学生自己分析为什么实验时会出现仪器破损、实验失败等现象,讨论硫化氢、甲烷用什么装置,自己在家可制取哪些气体,可以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思维才能,对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并提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同学们在学习科学课堂中探究问题的能力。
当然错误操作也是有度的,对于危险性的实验,老师必须把注意事项交待清楚,以免出现事故。安全而有预计的错误才是我们培养探究能力的出发点。
三、 创设趣味实验,引发探究兴趣,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是以他们的学习兴趣为转移的。唯有学生爱上化学,对化学学习产生内在动力,才会有积极持久的求知兴趣,创新意识才会萌芽。精心创设趣味实验,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也就水到渠成了。
因为有了兴趣才能有问题,有了问题才会产生探究。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开端。如,对于“二氧化硫的检验”这一内容中,针对学生较难理解的实情,我将实验改为学生提出方案:
(1)先加硝酸再加氯化钡;
(2)先加氯化钡再加硝酸;
(3)先加盐酸再加氯化钡;
(4)先加氯化钡再加盐酸。
那么,是不是所有方案均可行呢?然后我分别用他们给的方案来逐一进行演示检验,结果学生发现有些方案不够严密、或者是错误的。因此,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
趣味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并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我们要在化学课堂上因势利导,启发学生能改进实验装置作为培养创新思维的起点,并变被动为主动,调动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四、 通过新闻报道创设情境,培养探究能力
新闻报道中经常会涉及到化学方面知识情境,新闻报道中的内容,学生有一种新鲜感,阅读和了解其中内容的欲望比较强,因此,从中选取相关的内容,创设新情境,非常方便,而且效果好。
例如,有一家报纸报道:某市有一下水道发生了爆炸,所炸之处,下水道盖全部被炸开,并一直炸到一所学校的校园内,并炸伤几名小学生及路人。据事后调查,原因是:有一从事灌装液化气的人将罐那残留物倒入了下水道,后又遇到有人丢烟头掉进了下水道而发生了这起爆炸事故。这其中涉及到石油液化气的一些知识,如化学成分、燃烧的条件、燃烧产生的污染等问题。这实际上,为学生创设了学习“石油”知识的良好情境,让学生从化学成分、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等多方面知识获得了训练,学生学得轻松。
所以说,新闻报道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有宽阔的途径。在教学中运用得好,就可以达到引人入胜,立竿见影的目的。
记得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至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鼓舞和激励。”是的,真正的教学是能够引发学生学习的冲动,探索的热情的教学,而探究式学习正是这一经典的体现。我们一定要在化学教学中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培养起学生的这种科学的精神,使他们的生命激情得到强化,生命的无序冲动得到点化,焕发出其无穷的潜能。
化学教学不仅应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应注意对学生进行探索化学知识的过程和学习方法的训练,以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形成求学所必需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要达到此目的,如果没有科学的教学方法,就难以获取预期的教学效果。
下面,就自己在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谈几点体会。
一、 激趣引题,自学探究
自主探究是指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活动,是影响全局、辐射全课的重要环节。在信息社会开放式教育的条件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再是教师“单项输出”和学生“被动接受”的关系,教师的角色必然转化为既是知识的输出者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应该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为他们指明方向、传授方法,关键时刻给予指导和支持。
例如,在《空气组成》一课中,课堂开始,教师利用简短、生动的语言向学生介绍舍勒、普利斯特里和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化学史,在短短的一两分钟里,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情绪,打动学生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通过自学不但可以让学生熟悉教材,而且可以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将学、思、疑、问连接起来。自学完成后,学生会提出许多问题,如:为什么今天我们不用拉瓦锡分解氧化汞的实验来验证空气中氧气含量?为什么要用红磷燃烧的实验来验证空气中氧气含量?可不可以选用其他物质的燃烧来验证空气中氧气含量?红磷燃烧之后,水为什么就进入集气瓶?红磷燃烧时怎么样?(因刚刚学习化学,学生还不习惯于用“化学现象”一词)等等问题,有些问题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解答,以此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通过不断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可以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激发其探索的热情,养成主动提出问题,主动探索的自主学习习惯。
二、 创设问题,激发探究
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时,首先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都应充分考虑如何让所有学生都能动手动脑,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思维空间。其次是对于整个教学内容的安排要体现出层次性,要面对全体学生,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注重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
如在讲到制取氧气、二氧化碳的制法及性质时,可以一改以往教师演示、教师讲、教师总结的做法,让学生大胆进行一些错误的操作方法。使学生在错误中学习,可以起到警醒的效果,记忆不仅深刻,而且使其主动性得到发挥。
比如:在制取氧气时:
(1) 添加药品时,先加过氧化氢溶液,再加二氧化锰。
(2) 早装置漏气的情况下进行操作。
(3) 排水法收集时,导管插在集气瓶底部。
在制取二氧化碳时:
(1) 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
(2) 用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
(3) 收集时用排水法。
在学习完两种气体的制法后,给出固、固原料,固、液原料让学生分析应选择用什么装置来制取未学过的硫化氢、甲烷气体。还可以让学生自带家里的铁、铝、电池、食醋、碱面等原料,自己设计可以制取哪些学过的气体。然后又由学生分析、讨论,最后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整理出正确的操作方法及理论知识。当然学生在做这些实验的过程中必然有成功,有失败,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再由学生自己分析为什么实验时会出现仪器破损、实验失败等现象,讨论硫化氢、甲烷用什么装置,自己在家可制取哪些气体,可以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思维才能,对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并提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同学们在学习科学课堂中探究问题的能力。
当然错误操作也是有度的,对于危险性的实验,老师必须把注意事项交待清楚,以免出现事故。安全而有预计的错误才是我们培养探究能力的出发点。
三、 创设趣味实验,引发探究兴趣,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是以他们的学习兴趣为转移的。唯有学生爱上化学,对化学学习产生内在动力,才会有积极持久的求知兴趣,创新意识才会萌芽。精心创设趣味实验,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也就水到渠成了。
因为有了兴趣才能有问题,有了问题才会产生探究。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开端。如,对于“二氧化硫的检验”这一内容中,针对学生较难理解的实情,我将实验改为学生提出方案:
(1)先加硝酸再加氯化钡;
(2)先加氯化钡再加硝酸;
(3)先加盐酸再加氯化钡;
(4)先加氯化钡再加盐酸。
那么,是不是所有方案均可行呢?然后我分别用他们给的方案来逐一进行演示检验,结果学生发现有些方案不够严密、或者是错误的。因此,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
趣味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并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我们要在化学课堂上因势利导,启发学生能改进实验装置作为培养创新思维的起点,并变被动为主动,调动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四、 通过新闻报道创设情境,培养探究能力
新闻报道中经常会涉及到化学方面知识情境,新闻报道中的内容,学生有一种新鲜感,阅读和了解其中内容的欲望比较强,因此,从中选取相关的内容,创设新情境,非常方便,而且效果好。
例如,有一家报纸报道:某市有一下水道发生了爆炸,所炸之处,下水道盖全部被炸开,并一直炸到一所学校的校园内,并炸伤几名小学生及路人。据事后调查,原因是:有一从事灌装液化气的人将罐那残留物倒入了下水道,后又遇到有人丢烟头掉进了下水道而发生了这起爆炸事故。这其中涉及到石油液化气的一些知识,如化学成分、燃烧的条件、燃烧产生的污染等问题。这实际上,为学生创设了学习“石油”知识的良好情境,让学生从化学成分、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等多方面知识获得了训练,学生学得轻松。
所以说,新闻报道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有宽阔的途径。在教学中运用得好,就可以达到引人入胜,立竿见影的目的。
记得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至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鼓舞和激励。”是的,真正的教学是能够引发学生学习的冲动,探索的热情的教学,而探究式学习正是这一经典的体现。我们一定要在化学教学中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培养起学生的这种科学的精神,使他们的生命激情得到强化,生命的无序冲动得到点化,焕发出其无穷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