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职校学生感恩意识淡漠的原因及教育实施途径
【作者】 石德红
【机构】 泰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当代大中学生感恩意识淡漠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而职业学校学生的感恩教育问题由于其主体的特殊性社会关注度明显不足,因此现实中他们感恩心匮乏以及由此引起的违反社会道德规范事件屡见不鲜,在职业高中实施感恩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关键词:职校政治;感恩意识;淡漠;原因;对策
感恩并非与生俱来的天性,它需要教育来点拨和引导,要通过教育来帮助人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对其回馈以感恩的眼光,从而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德和责任,进而外化为感恩的行为。感恩教育应该从小抓起。对职高学生来讲,感恩教育同样不可或缺,当前在职高生中开展感恩教育显得十分必要。
一、感恩意识淡漠的原因
1、社会环境因素
当代的职业高中学生基本上出生于上世纪80年度末90年代初,正处于我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这种社会转型式发展阶段普遍具有社会失范的特征。他们这代人感受的多是物质社会中强调的个人存在价值,对“知恩图报”这种个人社会价值规范缺乏足够的认识,人际关系的处理和行为处事的标准过于功利化,把社会和他人的关爱和恩情容易当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2、学校教育强调专业技能,关心就业问题,忽视感恩教育
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的教育目标不同,主要是向社会培养合格的具有一定职业技能的技术工人。面对严峻的招生形势和生存压力,职业高中在教育过程中被迫将工作的重心放在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上,一切教育工作环节最终为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让路。在这样的教育方针的指导下,职业高中的德育工作,尤其是感恩教育就成为了学校教育的一块软肋了!
3、家庭教育的漠视,家长自身因素的束缚
职业高中学生许多来自弱势家庭,家长的文化水平大多也较低,收入水平普遍较低,不寻常的社会地位与经历使他们更担心孩子容易被社会表象所迷惑,容易上当受骗而受伤害。同时,由于当代职业高中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家长们在生活上大都是溺爱的,这也更使孩子们难以识恩,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
4、特殊的成长历程
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仅能对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起到引导、促进的作用,学生自觉识恩、报恩才是感恩的关键,故而职高学生与普高学生不一样的成长历程是造成他们感恩意识淡漠的关键原因。他们大多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成绩较差,而较差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成绩,使他们在应试教育氛围仍十分浓厚的社会环境下,长期得不到老师、家长、亲人甚至同学的认同、尊重和鼓励,自卑心理严重,内心排斥他人,这就使他们很难感受到他人的恩情了!
二、实施感恩教育的途径
1、立足课堂,把感恩教育渗透到本学科教学中
作为思想政治课的教师,可根据本学科特点,结合教材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首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的认识及对其重要性有明确的认识;其次,通过课堂上对自身角色定位及成长历程的探讨,让学生认识到别人为他们所付出的一切不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要让他们知道,无论是父母给予他们生命,还是朋友给予友情或者教师教他们智慧,这一切都是恩情。
2、改善教育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爱心的值得感恩的世界
积淀与营造一种积极向上、丰富博大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将成为实施感恩教育的前提。长期以来在学校德育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致命的盲点,即缺少对教育对象的理解和基于理解、平等、宽容之上的对话。师生关系往往是不平等的,那是一种“管理与服从” 、“权威与听从”的关系,是“以上对下” 、“以强对弱”的关系。处在这样的人际关系之中,学生的心灵是封闭的、压抑的,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受到了阻碍,学生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施恩之心当然难以养成。所以,只有在学校生活中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关系,使精神相遇的对话关系成为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一种积极的生存方式和生存形态,才能让学生在一种自由、变化、动态的对话关系中潜移默化受到教育,感恩教育的开展也才有教育环境基础。
3、教学生从身边小事中学会体察生活,知恩图报,学会回馈社会
开展感恩教育要让学生了解到知恩图报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回报,还包括感情世界的回报。向别人表达谢意是尊敬与礼貌的最高表现方法,也是维系人际关系的最安全方法。学会真诚的感谢,于人于己皆有益。感激不仅是语言上的感谢,还可以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来表达。另外,要让学生们知道,并非报大恩大德的大举动才称得上报恩,对父母的点滴孝行、对老师的细小帮助、对他人的看似微不足道的关心,正是报恩的表现。感恩应本着正义、文明、健康、向上的原则,做到努力在平时,坚持在平常,奋斗在平凡,关键时刻看品格。
4、充发挥家庭主阵地作用
我们提倡家长自身首先要有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所谓“其身正”自己就应该做惜福的典范,爱父母、爱社会、帮朋友。在家庭教育中智力投资固不可少,而感恩培养亦重要。要让孩子知道感恩是一种品德,也需要父母们从小对其进行培养,而这种培养不但需要亲情的精心抚育,还要让感恩成为孩子的一种责任。
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在学生中开展感恩教育,目的是让学生经常站在别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去想别人之所想,哀别人之所哀,急他人之所急,乐他人之所乐,积极学会体验他人的内心世界和内心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能感人所感,知他人之情,能体谅他人,原谅他人,同情他人,帮助他人,爱护他人,从而形成积极的道德情感。
关键词:职校政治;感恩意识;淡漠;原因;对策
感恩并非与生俱来的天性,它需要教育来点拨和引导,要通过教育来帮助人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对其回馈以感恩的眼光,从而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德和责任,进而外化为感恩的行为。感恩教育应该从小抓起。对职高学生来讲,感恩教育同样不可或缺,当前在职高生中开展感恩教育显得十分必要。
一、感恩意识淡漠的原因
1、社会环境因素
当代的职业高中学生基本上出生于上世纪80年度末90年代初,正处于我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这种社会转型式发展阶段普遍具有社会失范的特征。他们这代人感受的多是物质社会中强调的个人存在价值,对“知恩图报”这种个人社会价值规范缺乏足够的认识,人际关系的处理和行为处事的标准过于功利化,把社会和他人的关爱和恩情容易当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2、学校教育强调专业技能,关心就业问题,忽视感恩教育
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的教育目标不同,主要是向社会培养合格的具有一定职业技能的技术工人。面对严峻的招生形势和生存压力,职业高中在教育过程中被迫将工作的重心放在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上,一切教育工作环节最终为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让路。在这样的教育方针的指导下,职业高中的德育工作,尤其是感恩教育就成为了学校教育的一块软肋了!
3、家庭教育的漠视,家长自身因素的束缚
职业高中学生许多来自弱势家庭,家长的文化水平大多也较低,收入水平普遍较低,不寻常的社会地位与经历使他们更担心孩子容易被社会表象所迷惑,容易上当受骗而受伤害。同时,由于当代职业高中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家长们在生活上大都是溺爱的,这也更使孩子们难以识恩,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
4、特殊的成长历程
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仅能对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起到引导、促进的作用,学生自觉识恩、报恩才是感恩的关键,故而职高学生与普高学生不一样的成长历程是造成他们感恩意识淡漠的关键原因。他们大多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成绩较差,而较差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成绩,使他们在应试教育氛围仍十分浓厚的社会环境下,长期得不到老师、家长、亲人甚至同学的认同、尊重和鼓励,自卑心理严重,内心排斥他人,这就使他们很难感受到他人的恩情了!
二、实施感恩教育的途径
1、立足课堂,把感恩教育渗透到本学科教学中
作为思想政治课的教师,可根据本学科特点,结合教材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首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的认识及对其重要性有明确的认识;其次,通过课堂上对自身角色定位及成长历程的探讨,让学生认识到别人为他们所付出的一切不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要让他们知道,无论是父母给予他们生命,还是朋友给予友情或者教师教他们智慧,这一切都是恩情。
2、改善教育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爱心的值得感恩的世界
积淀与营造一种积极向上、丰富博大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将成为实施感恩教育的前提。长期以来在学校德育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致命的盲点,即缺少对教育对象的理解和基于理解、平等、宽容之上的对话。师生关系往往是不平等的,那是一种“管理与服从” 、“权威与听从”的关系,是“以上对下” 、“以强对弱”的关系。处在这样的人际关系之中,学生的心灵是封闭的、压抑的,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受到了阻碍,学生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施恩之心当然难以养成。所以,只有在学校生活中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关系,使精神相遇的对话关系成为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一种积极的生存方式和生存形态,才能让学生在一种自由、变化、动态的对话关系中潜移默化受到教育,感恩教育的开展也才有教育环境基础。
3、教学生从身边小事中学会体察生活,知恩图报,学会回馈社会
开展感恩教育要让学生了解到知恩图报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回报,还包括感情世界的回报。向别人表达谢意是尊敬与礼貌的最高表现方法,也是维系人际关系的最安全方法。学会真诚的感谢,于人于己皆有益。感激不仅是语言上的感谢,还可以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来表达。另外,要让学生们知道,并非报大恩大德的大举动才称得上报恩,对父母的点滴孝行、对老师的细小帮助、对他人的看似微不足道的关心,正是报恩的表现。感恩应本着正义、文明、健康、向上的原则,做到努力在平时,坚持在平常,奋斗在平凡,关键时刻看品格。
4、充发挥家庭主阵地作用
我们提倡家长自身首先要有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所谓“其身正”自己就应该做惜福的典范,爱父母、爱社会、帮朋友。在家庭教育中智力投资固不可少,而感恩培养亦重要。要让孩子知道感恩是一种品德,也需要父母们从小对其进行培养,而这种培养不但需要亲情的精心抚育,还要让感恩成为孩子的一种责任。
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在学生中开展感恩教育,目的是让学生经常站在别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去想别人之所想,哀别人之所哀,急他人之所急,乐他人之所乐,积极学会体验他人的内心世界和内心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能感人所感,知他人之情,能体谅他人,原谅他人,同情他人,帮助他人,爱护他人,从而形成积极的道德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