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谈语文教学中创造能力的培养
【作者】 张秀芬
【机构】 佗城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造能力 创设情景 质疑问难
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旺盛时期,是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对外界的反应、分析、判断、推理能力较高,容易接受外界新鲜事物,善于思考问题,富于想象。这些特点都是培养创造性素质的有利条件。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是教师自己要以创造者的身份进入所设置的课堂情境之中。让学生感到老师不是高高在上,是他们的一份子,和他们一样会为探索某个难题而蹙眉沉思,为取得某一方面的成功而满心欢喜。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创造力。要十分注意鼓励、启发学生大胆发表意见,说错不批评、讽刺,能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很好的发展。
其次,要创设情境,诱发学生创造的意念、兴趣。激发学生创造的兴趣,没有固定模式,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文而异。例如可以创设情境,激趣导思,变课文中的“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让学生“触景生情”,达到情感共鸣。如教学《小巷深处》时,为了使学生进入到情的感染中,我让两个学生扮演母女,在《感恩母亲》的乐曲声中演绎课文片段。我则和着音乐的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老远,我便看见了,看见了她—我的母亲。在风中,她无助地倚在墙边,凌乱而花白的头发在苍老的脸颊旁飘着。我看到了她深凹的眼,布满青筋和黑斑的枯竹似的手,还有那根又光又亮的竹棒。”此情此景,扣人心扉,使学生自然进入课文情景。紧接着,我显示问题:一、课文中的哪些具体描述表现了盲母亲对养女的爱?其中哪一处最让你感动?说说你的理由。二、“我”对母亲的思想感情经历过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三、你对自己的父母的看法有什么变化吗?随后播放课件,在学生意犹未尽之际,再现课文情境。如此,学生学习,探索的情绪十分高涨。
第三、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我教每一篇课文,都尽量做到“有疑者,却要无疑”如在学习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时,我引导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质疑。有一个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东犬西吠”应该怎么解释?显然这个学生已经感觉到这个句子表义有些怪异。我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让另一个学生来回答,答曰:“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果真是这样解释吗?有没有异议?我问学生。学生们面面相觑,不知是否。我先肯定提问的同学能就有疑问和含糊不清的地方去钻研、思考和探索。然后告诉学生:“东犬西吠”是运用古文(特别是古诗)中比较常见而又容易被忽略的一种修辞格—互文,其实这句子的意思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而西家的狗也对着东家叫”。最后我给学生讲授互文是怎样的一种修辞格。并就其表现形式例举了三种情况:一、独句互见式如: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二、偶句互见式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三、多句互见式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我刚讲完,就有学生迫不及待地补充:“原来互文要根据语境,联系上下文来翻译,还要根据客观现实来判定……”实践证明,通过学生质疑问难、师生对话、交流、分析等方式互动,利于锻炼学生把握事物本质,自行探求解决问题的创造能力。
此外,要加强想象训练,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学生创造思维的特点,可表现为突发、凌散、求新。教师可据此教会学生从多方面思考,以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敏捷性,丰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旺盛时期,是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对外界的反应、分析、判断、推理能力较高,容易接受外界新鲜事物,善于思考问题,富于想象。这些特点都是培养创造性素质的有利条件。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是教师自己要以创造者的身份进入所设置的课堂情境之中。让学生感到老师不是高高在上,是他们的一份子,和他们一样会为探索某个难题而蹙眉沉思,为取得某一方面的成功而满心欢喜。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创造力。要十分注意鼓励、启发学生大胆发表意见,说错不批评、讽刺,能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很好的发展。
其次,要创设情境,诱发学生创造的意念、兴趣。激发学生创造的兴趣,没有固定模式,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文而异。例如可以创设情境,激趣导思,变课文中的“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让学生“触景生情”,达到情感共鸣。如教学《小巷深处》时,为了使学生进入到情的感染中,我让两个学生扮演母女,在《感恩母亲》的乐曲声中演绎课文片段。我则和着音乐的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老远,我便看见了,看见了她—我的母亲。在风中,她无助地倚在墙边,凌乱而花白的头发在苍老的脸颊旁飘着。我看到了她深凹的眼,布满青筋和黑斑的枯竹似的手,还有那根又光又亮的竹棒。”此情此景,扣人心扉,使学生自然进入课文情景。紧接着,我显示问题:一、课文中的哪些具体描述表现了盲母亲对养女的爱?其中哪一处最让你感动?说说你的理由。二、“我”对母亲的思想感情经历过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三、你对自己的父母的看法有什么变化吗?随后播放课件,在学生意犹未尽之际,再现课文情境。如此,学生学习,探索的情绪十分高涨。
第三、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我教每一篇课文,都尽量做到“有疑者,却要无疑”如在学习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时,我引导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质疑。有一个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东犬西吠”应该怎么解释?显然这个学生已经感觉到这个句子表义有些怪异。我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让另一个学生来回答,答曰:“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果真是这样解释吗?有没有异议?我问学生。学生们面面相觑,不知是否。我先肯定提问的同学能就有疑问和含糊不清的地方去钻研、思考和探索。然后告诉学生:“东犬西吠”是运用古文(特别是古诗)中比较常见而又容易被忽略的一种修辞格—互文,其实这句子的意思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而西家的狗也对着东家叫”。最后我给学生讲授互文是怎样的一种修辞格。并就其表现形式例举了三种情况:一、独句互见式如: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二、偶句互见式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三、多句互见式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我刚讲完,就有学生迫不及待地补充:“原来互文要根据语境,联系上下文来翻译,还要根据客观现实来判定……”实践证明,通过学生质疑问难、师生对话、交流、分析等方式互动,利于锻炼学生把握事物本质,自行探求解决问题的创造能力。
此外,要加强想象训练,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学生创造思维的特点,可表现为突发、凌散、求新。教师可据此教会学生从多方面思考,以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敏捷性,丰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