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金融科技影响下金融学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究
【作者】 王誉霖 贾 续
【机构】 南充开放大学 南充市教育考试院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金融科技的迅速发展对金融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通过探究金融科技影响下的金融学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能够有效应对行业变革需求,提升教育质量,支持行业创新,为培养适应数字化金融转型的专业人才,推动金融学科的进步和创新提供有力保障。这不仅是金融学教育与时俱进的必然选择,更是推动金融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探讨了金融科技核心技术及其发展情况,分析了当前金融学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构建“四维一体”教学模式、实现教材体系动态化和立体化、强化科研创新与跨学科合作等路径,以期推动金融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金融科技;金融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 金融科技影响下金融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
(一)应对行业变革需求,培养新型专业人才
随着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金融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传统的金融运营模式和业务流程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金融科技的应用如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使金融行业的效率和服务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金融学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金融学教育必须紧跟技术发展的步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引入前沿科技知识,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跨学科知识的新型专业人才。这不仅是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更是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和满足市场需求的重要手段。通过深入开展金融科技教学,能够为行业培养出具有前瞻性思维、技术背景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有效推动金融行业的进步和创新。
(二)提升教育质量,推动学科交叉融合
金融科技的兴起促使金融学教育走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传统的金融学教育主要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基础金融技能的培养,较少涉及前沿科技和数据分析等内容。金融科技的发展要求金融学教育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和改革,结合计算机科学、统计学、工程学等学科的知识,提供更加全面和系统的教学内容。这种跨学科的融合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多领域的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引入实践教学、实验室研究和项目合作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能够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经验,从而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推动金融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三)支持行业创新,促进金融科技生态建设
金融科技不仅改变了金融行业的运作方式,也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和发展机遇。高校作为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在推动金融科技创新和生态建设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金融学教育应积极承担起支持行业创新的责任,通过设立金融科技研究中心、开展产学研合作和创新创业教育,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和平台优势,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金融科技生态系统的建设与完善。通过与金融机构、科技企业和监管部门的合作,形成产学研协同发展的创新模式,既能够为行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保障,又能够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实践机会,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二、金融科技核心技术及发展情况
(一)大数据。大数据技术是指将海量数据以统计学方法处理,获得简明扼要的结论,同时其拥有丰富的场景分析能力,人群试用能力和宏观预测能力的数据处理模式。“大数据”是数据处理模式的全新突破,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出现了海量具备分析价值的数据资产,因此亟需更强的分析技术,而大数据技术以其较强的数据挖掘、寻找、处理、决策能力应运而生,并获得广泛的市场应用。大力发展社会全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新业态意义重大,数字化转型的建设水平反映出国家或者地区对于先进科技的发展程度和接受程度,是国家社会经济在数字时代转型中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普及应用,金融领域这一高度依赖信息收集、获取、判断、分析的行业自然也毫不例外。传统金融与现代金融的区别,本质上就在于信息收集与获取能力上,大数据为金融领域提供了这样一种强大的信息工具。当前金融与大数据融合已经成为金融业发展的推动力和时代发展潮流。大数据技术为传统金融向现代金融的变革提供了动力,对于金融风险也具有一定的防范作用。数据时代的到来,标志着金融领域传统的信息处理技术将会做出根本性的变革。金融数据所涵盖范围极其广阔,具备了巨大的分析价值。目前大数据依然存在着许多关键问题尚未解决,最严重的莫过于数据泄露与隐私问题,如何在效率与道德之间抉择,仍然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道难题。但其对于金融行业的巨大推动力不可忽视。因此如何正确利用大数据技术,成为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目前,世界各国针对大数据技术的发展都出台了系列鼓励支持政策,并将其纳入国际发展规划,如美国自2012年起便开始实行“大数据发展和研究计划”,目的在于通过提高政府投资以提升大数据行业的分析与研究能力,已经将“大数据”发展纳入到国家发展战略总体规划;日本将大数据技术作为经济复苏的重要增长动力,重点关注大数据技术落地应用情况,力争在大数据国际体系和国家标准建设中具备一定地位与话语权;欧盟则主张建立起欧洲单一的数据处理市场,以保证欧洲这一整体在未来的数据时代占据重要地位,而我国2015年首次印发《国家大数据产业发展纲要》,正式将大数据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开展了相应的顶层设计工作(详见图表1)。大数据行业具备较高的市场价值和应用场景,自2013年全球大数据储存量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并在2020年首次突破45ZB,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根据相关预测,未来5年我国大数据产业将维持15%-25%的增长速度,至2025年我国大数据产业规模获将突破19000亿元。
图1:全球主要国家大数据布局
图2::2013-2020年全球大数据储量及增长情况
(二)区块链。区块链技术是指将信息区块通过链条的方式连接的一种分布式账本技术(DLT),一个完整的区块链技术系统由数据、网络、共识、激励、合约所共同构成,其通过独特的数据结构和散列的分布方式实现数据不可篡改性、可追溯性、分布式排列特性,已成为以比特币为代表标志的加密货币的核心支撑技术。区块链技术相关理论在2008年由中本聪所提出,目前已成为世界数字领域和数字时代最为流行的技术之一,备受国家战略、市场前景、金融投资等诸多关注。区块链技术的优点在于高度的个体参与化,改变了过去中心化的数据处理方式,采取每名参与者都参与数据记录、编写、储存的方式进行数据处理,通过集体操作的方式构建起完整的网络,因此区块链技术具备去中心化的独特优势。即使目前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加密货币尚未成为国际主流货币(如不被我国所承认),但区块链技术目前已成为世界关注和接受的全新技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开启区块链技术的探索与研究之路,我国于2016年正式发布《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2016)》,正式将区块链技术写入国家“十三五”信息化规划,将发展区块链技术列入国家战略规划层面,推动区块链技术的研究与发展,目前我国区块链技术专利申请数量已经连续五年位列世界第一。但区块链技术发展并不是毫无波折的,区块链技术毕竟是新兴事物,未经过时间积淀与不断调整,因此目前尚未建立起极为成熟的规范体系与相应制度可能出现无法承担起社会责任的问题,即使技术发展再迅速,也绝不能出现过于依赖于数字化应用的情况,同时区块链技术可能会对用户的隐私构成威胁;虚假数据可能会加剧金融市场的波动程度即风险程度;相关行业暂无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缺乏可持续的发展动力;目前尚未实现数据共享,造成行业壁垒与数据浪费。
从全球视角来看,已成为新兴产业的全新赛道和蓝海领域,但其主要的产物加密货币在各国的地位大有不同,区块链技术如我国出台政策不承认关于“加密货币”的交易以及开发行为,而在欧盟、日本等国家加密货币往往是受法律保护的。但对于区块链技术改善流程效率和创造价值方式的看法上,世界各国取得了共识。根据相关数据表示,近五年世界各国在区块链技术支出上花费巨大,目前已经达到60亿美金以上,其中银行业的占比位列第一;同时加密货币的价值交付方式已经成为时代潮流,根据NETGO网站有关数据显示,近五年NFT行业总体规模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2021年NFT行业总体产值已经超过了100亿美元,并根据专家预测随着区块链技术的逐渐推广这一数据将出现更大突破。
图3:近五年NFT行业总体规模图
图4:近五年区块链技术支出图
(三)人工智能。人工智能(AI)是指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预先编写的程序模拟人类大脑智能化运算的全新技术。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其飞速发展也离不开哲学、工程学、神经医学等多门学科的理论来源,通过数据识别、分析、处理、运算实现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地发展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罗切斯特等正式提出“人工智能”这一专业词汇,标志着人工智能正式诞生,成为完整的学科门类,但之后人工智能进入发展缓慢阶段,并未提出开创性的研究成功,直至21世纪初美国诸多企业,如Facebook、Google等纷纷宣布开始对人工智能开展研究,人工智能真正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的标志性事件为Google所研发的阿尔法狗(Alphago)在围棋领域击败李世石。人工智能从业人员正逐年增长,目前人工智能的应用范围已经扩展至金融、教育、医疗、工业制造等诸多领域,并向其他领域开展延伸,出现大量“AI+”产品。目前人工智能有关产业已经成为科技行业的全新增长极,根据有关数据显示2019年以来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稳步提升,2021年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经突破1800亿元,带动产业规模达7442亿元,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和市场前景。同时人工智能的上游产业AI算法领域产业规模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态势,2021年已达496亿元,据有关预测2025年我国AI算法产业规模可能会突破2000亿元。
人工智能在各领域的普及应用将起到缩短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作用。尤其是新冠疫情背景下,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数字化转型近减少工作流程,促进降本增效,人工智能在各领域日常运营全过程的应用将有效降低人工的使用,在人力成本节约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可以通过智能化程序,有效缩短工作流程,实现客户需求快速处理,即满足客户需求,又能促进整体降本增效,从而在经济形势下行,收入增长受阻的情况下实现经营效益的稳定增长。同时由于利用人工智能的机器学习技术,实现客户投诉处理、问题反馈及回访工作有效开展,从而形成良好的市场口碑,树立行业标杆。但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也带了诸多伦理问题,如人工智能发展是否将取代人类,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产生的伦理问题等,都对人工智能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制约,因此如何建立起人工智能发展规范与准则,对于其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1世纪是人工智能的时代,谁掌握了人工智能技术,谁就具备发展的优先权和话语权,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专业申请数量逐年上升,但欧美发达国家申请量仍然位居前列,这要求我们应及时意识到发展紧迫性、必要性,以务实举措奋起直追,取得人工智能领域的快速发展。
图5:2019年-2025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产业规模
图6:2019年-2025年中国AI算法产业规模
(四)云计算技术。云计算,是指计算机使用者将大量数据上传至网络进行相关存储、计算、共享的技术方式。云计算主要采取“云+计算机”“云+手机”等形式,使用者将手中的终端同网络相连接,并将数据上传至“云平台”,可以让使用者可以忽略时间、地点的限制实现数据共享,其具有产业规模大、计算成本较低、资源共享性强等诸多优势。云计算将为社会经济深度赋能,如为企业生产等提供深度、科学的技术方案,可以使企业在“云上”实现最优业务的集合方案。云计算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Google的云计算平台所采取的PaaS模式,其按照需要量对云计算服务进行收费;第二是Amazon所采取的IaaS模式,即客户支付效能计算和存储租用服务的费用;第三是AT&T所采取的SaaS模式,按照用户使用存储容量的需要进行收费。如今云计算发展趋势大体有以下方向:首先是向世界共同开放的方向发展,云计算技术将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中取得不断进步;其次是向更加安全的方向发展,云计算技术的安全性是制约其深入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用户将数据上传至云平台后,数据的安全性保障备受争议,因此在未来只有彻底解决云计算平台数据储存的安全性,云计算才能真正进入到各行各业、千家万户;最后,在硬件和基础设备上,云计算的存储方式正朝向SAN+NAS一体化发展,所采取的服务器正在向 X86 机群趋势发展。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海量信息的出现以及用户更加高级的计算需求,必将呼唤更加高效的解决方式,云计算方式在未来必成为通信技术网络的重要技术支撑,也将促进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实现深度融合.
云计算目前已成为计算机领域的又一次全新技术革命,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已将支持云计算发展作为信息产业重要发展战略推进,其中美国于2009年开始着力推动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行动;日本计划加强云计算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政府日常运作提供计算支持,而中国早在十二五信息规划中便提出,要将云计算作为软件领域发展的重点进行推进,大力建设云计算中心等基础设施。根据有关数据显示,近五年来全球云计算市场除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出现增速下滑以外,均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2020年全区云计算市场规模已经超过2000亿美元,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已经达2091亿元人民币;根据专家预测,未来几年我国云计算市场将呈现出旺盛需求、快速发展的态势。但云计算的发展也带来了环保领域的风险挑战,根据有关数据显示云计算中心每年会向大气中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在追求低碳、环保的时代,云计算如何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图7:世界云计算市场规模及其年度增速
图8: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及其年度增速
三、金融科技背景下金融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培养模式分割与学科融合不足
尽管“大金融”的概念逐渐被接受,但在金融学教育的培养过程中,经济学院模式和商学院模式仍然存在明显的分割。这种分割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上。经济学院模式更倾向于宏观金融理论的研究,强调货币金融学、国际金融学、金融市场学和金融中介学等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在宏观经济环境下分析和解决金融问题的能力。相反,商学院模式则注重金融市场的实践问题和微观金融问题,例如投资学、公司财务、金融工程和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等课程,培养学生在企业管理和金融市场操作中的实践能力。这种分割与新科技革命下知识共融的需求相悖。金融科技的发展要求金融学教育能综合运用金融理论和前沿科技,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然而,现有的培养模式未能充分体现这种融合。金融科技涉及到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这些技术与金融业务的结合使得金融行业在业务模式、服务效率和风险管理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因此,金融学教育必须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将这些新技术融入到金融学的课程体系中,使学生不仅掌握传统金融知识,还能熟练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解决金融问题。学科融合的不足还体现在教学资源的配置上。很多高校的金融学教育培养单位在师资上仍偏重理论研究,缺乏具有实践经验和科技背景的教师。这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接触到最新的金融科技应用案例,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
(二)学术型培养方式主导,实践性不足
中国的研究生培养传统上以学术型为导向,这与经济学研究的理论传统契合。在这种背景下,金融学教育的培养也呈现学术型导向的特征,课程设计偏重理论,实践性课程相对不足。这种情况在经济学院模式中尤为明显。虽然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上有所调整,以适应市场需求,但整体上仍无法摆脱经济学研究的惯性。
这种学术型导向的培养方式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市场需求脱节,缺乏系统性的实践训练和跨学科的综合应用能力。金融科技的发展要求金融学教育不仅要教授理论知识,还要注重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例如,大数据分析在金融风险管理、市场预测和投资策略制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应增加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区块链技术等实践课程,通过项目实训、案例分析和企业实习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此外,高校应加强与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的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通过与行业的深度合作,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了解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和技术应用,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可以与金融科技企业合作开发教学案例,将企业的实际项目引入课堂,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金融科技应用的核心技能。
四、功利主义现象突出,教育质量受影响
在金融学教育过程中,功利主义现象比较突出。学生和教育机构都倾向于追求直接与就业挂钩的课程,忽视了基础理论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导致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上存在问题,很多课程内容空洞,无实质性,教材质量参差不齐。这不仅影响了教育质量,也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金融科技背景下,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教育体系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当前的功利主义倾向使得教育过程过于注重短期利益,忽视了学生长远发展的需求。例如,很多高校的金融课程设置偏重于迎合就业市场的热门需求,开设大量的金融实务课程,而忽视了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这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缺乏扎实的理论基础,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金融环境。
此外,教材质量问题也严重影响了教育效果。很多高校出于经济利益或其他原因,刻意排斥国内外优秀教材,反复使用自编教材。这些教材往往内容陈旧,缺乏前沿科技和实践案例,难以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需求。因此,高校应加强教材建设,引进和编写符合时代要求的高质量教材,确保学生能够学习到最新的金融科技知识和应用案例。
为了提升教育质量,高校还应注重通识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金融科技的迅速发展要求学生具备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高校应通过丰富的通识课程和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使其能够在快速变化的科技环境中保持竞争力。
五、缺乏系统性的金融科技教育体系
目前,尽管国内各大高校积极推动金融科技相关课程的建设,但整体上仍缺乏系统性的金融科技教育体系。很多高校的金融科技课程设置零散,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这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全面掌握金融科技的核心知识和技能。
金融科技教育体系的缺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课程设置上缺乏系统性,很多高校的金融科技课程仅仅是零散地开设几门相关课程,缺乏系统的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无法全面理解金融科技的概念、原理和应用。
其次,教学内容上缺乏深度和广度。很多高校的金融科技课程内容浅显,缺乏对核心技术和应用案例的深入讲解。例如,在区块链技术的教学中,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缺乏对其实际应用和技术实现的详细讲解。这导致学生对金融科技的理解停留在表面,难以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所学知识。
此外,师资力量不足也是制约金融科技教育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高校的金融科技课程教师主要来自金融学或经济学背景,缺乏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等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这导致课程内容缺乏技术深度,难以满足学生对前沿科技知识的需求。因此,高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具有金融科技背景的专业教师,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高校应构建系统性的金融科技教育体系,确保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例如,可以将金融科技课程分为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和实践课程三个层次,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深入,全面掌握金融科技的核心知识和技能。此外,高校应加强教材建设,引进和编写符合时代要求的高质量教材,确保学生能够学习到最新的金融科技知识和应用案例。
六、 路径探究
(一) 厘定金融学符合人才培养目标
1.建立复合型知识结构
金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是建立一个涵盖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知识结构。以金融学为核心,扩展至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现代科技领域的理论和实践。通过这种多学科的融通,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传统金融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还能在新兴科技领域如量化投资和风险管理等方面有所建树。这种知识结构的建立,能够使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具备利用各学科知识进行创新性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升实际操作和创新能力
在金融学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是另一个重要目标。通过实务操作的训练,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金融科技领域的迅速发展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能够在工作中不断提出新思路、新方法。培养学生在金融数据分析、投融资决策、风险管理等方面的技能,使其具备在科技金融领域创新发展的潜力和能力。
3.培养跨学科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金融复合型人才不仅需要掌握多学科知识,还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包括自主学习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知识转化及迁移能力等。通过系统的教育培训,使学生能够在快速变化的科技金融环境中保持持续学习的能力,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不同的领域和情境。此外,培养学生的创新性综合分析能力,使其能够从多个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成为具备全面素质的高层次科技金融人才。
(二)构建“四维一体”教学模式,系统化教学内容
1.理论教学创新
金融学教育应继续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播,但要结合金融科技的发展,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基础理论课程应引入金融科技相关的内容,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等。此外,理论教学要通过案例和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例如,可以在金融理论课程中引入实际的金融科技应用案例,如区块链在支付系统中的应用、人工智能在信用评估中的使用等,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2.推动实验教学实践
实验教学是金融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模拟操作和实验项目,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高校应借助金融科技的相关实验软件,开展模拟交易、风险管理等实验教学。例如,利用金融市场模拟软件,学生可以进行证券交易模拟,学习如何在实际市场环境中进行投资决策和风险管理。此外,还可以引入数据分析软件,如MATLAB、R、Python等,开展金融数据分析实验,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3.开展案例教学推广
案例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高校应建设系统的案例教学库,借鉴全球知名商学院的案例教学模式,编写符合金融科技发展的案例材料。例如,可以设计关于金融科技企业的案例,分析其商业模式、技术应用和市场策略,使学生能够从实际案例中学习和理解金融科技的应用。此外,鼓励学生自由组建团队,对案例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并撰写报告,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专业分析能力。
4.校内外实践结合
在校内,金融学教育应通过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校外则应加强与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的合作,建立稳定的实习和就业合作关系。例如,可以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提供学生实习机会,使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了解行业最新发展趋势和技术应用。此外,通过认知实习、暑假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多种模式,提升学生的实践经验和职业素养。
(三)实现教材体系动态化、立体化,提升教育质量
1.优化教材选取
金融知识更新速度快,金融学教育的教材选取应采取优先选用国外经典教材和结合本土需求自编教材相结合的方式。例如,基础理论课程可以选用国外经典教材,如《金融学》系列书籍,而实践课程和案例分析则应结合国内实际情况,编写本土教材。例如,在区块链技术课程中,可以结合中国的区块链应用案例,编写适合国内学生的教材,使其更具实用性和本土化特色。
2.动态更新教材
高质量的教材应是动态修订和完善的。国外经典教材的更新速度较快,但缺乏中国案例,这是其弱项。高校应鼓励专业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需求,动态更新教材。例如,可以定期修订教材内容,增加最新的金融科技案例和技术应用,如人工智能在金融监管中的应用、大数据在风险管理中的使用等,使教材内容紧跟科技发展步伐。
3.建立立体化教材体系
立体化教材体系包括理论教材、实验指导书和案例讨论书等。通过出版多种辅助教材,全面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可以编写专门的实验指导书,详细介绍金融科技相关实验的操作方法和分析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此外,通过课程网站平台、社交媒体群组等与学生构建交流平台,及时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问,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效率。
(四)强化科研创新与跨学科合作,提升综合素质
1.鼓励科研创新
金融学教育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应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性的专业比赛、科研创新项目等方式,鼓励学生进行科研创新。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金融科技创新大赛,鼓励他们提出创新的金融科技解决方案,并进行实际开发和测试。通过这样的科研创新活动,学生不仅可以锻炼创新思维,还能积累实际操作经验,提升综合素质。
2.跨学科合作
金融科技的综合性要求金融学教育实现跨学科资源的积极互通。例如,高校可以利用数理学院、计算机学院的师资力量,加强金融学教育中的数量技术和信息技术培训。例如,可以开设金融数学、金融计算等跨学科课程,邀请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等领域的专家讲授,提升学生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此外,通过跨学科项目合作,学生可以学习到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提升综合应用能力。
3.校外专家讲座
邀请校外业界专业人士开展系列讲座,是金融学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这些讲座,学生可以了解行业最新的发展趋势和技术应用,拓宽视野。例如,可以邀请金融科技企业的高管、技术专家分享他们的实践经验和技术应用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金融科技的实际应用和发展前景。此外,通过与行业专家的交流,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职业发展建议和指导,提升职业素养。
七、结论与展望
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正在重塑金融行业的运作模式和业务流程,传统的金融学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本文通过深入分析金融科技对金融学教育的影响,提出了三条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构建“四维一体”教学模式、实现教材体系动态化和立体化、强化科研创新与跨学科合作。这些路径的实施,将有助于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综合型人才,推动金融学科的进步和创新。未来,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金融学教育需要持续关注行业动态和技术前沿,不断优化和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高校应积极探索和实践新的教育模式,加强与行业和科技企业的合作,建立产学研协同发展的创新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汉章,王培圣.助力高校就业:金融学微专业构建初探[J].科教导刊,2024,(05):34-36.DOI:10.16400/j.cnki.kjdk.2024.5.011.
[2]梁龙跃,熊晓炼,支援.金融科技发展视角下金融学教育改革与创新研究[J].大学教育,2023,(24):145-148.
[3]李俊峰,陈祥碧.职业导向下金融学专业课程改革探析——基于数字金融视角分析[J].金融教育研究,2023,36(04):74-80.
[4]魏建国,魏英杰,胡恩蓓,等.金融科技发展视角下金融学教育改革与创新探究[J].科技创业月刊,2022,35(01):116-119.
[5]杨胜刚.关于加快一流本科专业点建设的思考——以金融学专业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21,(08):35-41+2.
[6]李严.“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金融学教育国际化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20,(27):295-296.
关键词:金融科技;金融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 金融科技影响下金融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
(一)应对行业变革需求,培养新型专业人才
随着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金融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传统的金融运营模式和业务流程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金融科技的应用如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使金融行业的效率和服务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金融学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金融学教育必须紧跟技术发展的步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引入前沿科技知识,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跨学科知识的新型专业人才。这不仅是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更是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和满足市场需求的重要手段。通过深入开展金融科技教学,能够为行业培养出具有前瞻性思维、技术背景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有效推动金融行业的进步和创新。
(二)提升教育质量,推动学科交叉融合
金融科技的兴起促使金融学教育走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传统的金融学教育主要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基础金融技能的培养,较少涉及前沿科技和数据分析等内容。金融科技的发展要求金融学教育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和改革,结合计算机科学、统计学、工程学等学科的知识,提供更加全面和系统的教学内容。这种跨学科的融合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多领域的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引入实践教学、实验室研究和项目合作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能够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经验,从而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推动金融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三)支持行业创新,促进金融科技生态建设
金融科技不仅改变了金融行业的运作方式,也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和发展机遇。高校作为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在推动金融科技创新和生态建设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金融学教育应积极承担起支持行业创新的责任,通过设立金融科技研究中心、开展产学研合作和创新创业教育,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和平台优势,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金融科技生态系统的建设与完善。通过与金融机构、科技企业和监管部门的合作,形成产学研协同发展的创新模式,既能够为行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保障,又能够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实践机会,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二、金融科技核心技术及发展情况
(一)大数据。大数据技术是指将海量数据以统计学方法处理,获得简明扼要的结论,同时其拥有丰富的场景分析能力,人群试用能力和宏观预测能力的数据处理模式。“大数据”是数据处理模式的全新突破,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出现了海量具备分析价值的数据资产,因此亟需更强的分析技术,而大数据技术以其较强的数据挖掘、寻找、处理、决策能力应运而生,并获得广泛的市场应用。大力发展社会全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新业态意义重大,数字化转型的建设水平反映出国家或者地区对于先进科技的发展程度和接受程度,是国家社会经济在数字时代转型中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普及应用,金融领域这一高度依赖信息收集、获取、判断、分析的行业自然也毫不例外。传统金融与现代金融的区别,本质上就在于信息收集与获取能力上,大数据为金融领域提供了这样一种强大的信息工具。当前金融与大数据融合已经成为金融业发展的推动力和时代发展潮流。大数据技术为传统金融向现代金融的变革提供了动力,对于金融风险也具有一定的防范作用。数据时代的到来,标志着金融领域传统的信息处理技术将会做出根本性的变革。金融数据所涵盖范围极其广阔,具备了巨大的分析价值。目前大数据依然存在着许多关键问题尚未解决,最严重的莫过于数据泄露与隐私问题,如何在效率与道德之间抉择,仍然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道难题。但其对于金融行业的巨大推动力不可忽视。因此如何正确利用大数据技术,成为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目前,世界各国针对大数据技术的发展都出台了系列鼓励支持政策,并将其纳入国际发展规划,如美国自2012年起便开始实行“大数据发展和研究计划”,目的在于通过提高政府投资以提升大数据行业的分析与研究能力,已经将“大数据”发展纳入到国家发展战略总体规划;日本将大数据技术作为经济复苏的重要增长动力,重点关注大数据技术落地应用情况,力争在大数据国际体系和国家标准建设中具备一定地位与话语权;欧盟则主张建立起欧洲单一的数据处理市场,以保证欧洲这一整体在未来的数据时代占据重要地位,而我国2015年首次印发《国家大数据产业发展纲要》,正式将大数据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开展了相应的顶层设计工作(详见图表1)。大数据行业具备较高的市场价值和应用场景,自2013年全球大数据储存量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并在2020年首次突破45ZB,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根据相关预测,未来5年我国大数据产业将维持15%-25%的增长速度,至2025年我国大数据产业规模获将突破19000亿元。
图1:全球主要国家大数据布局
图2::2013-2020年全球大数据储量及增长情况
(二)区块链。区块链技术是指将信息区块通过链条的方式连接的一种分布式账本技术(DLT),一个完整的区块链技术系统由数据、网络、共识、激励、合约所共同构成,其通过独特的数据结构和散列的分布方式实现数据不可篡改性、可追溯性、分布式排列特性,已成为以比特币为代表标志的加密货币的核心支撑技术。区块链技术相关理论在2008年由中本聪所提出,目前已成为世界数字领域和数字时代最为流行的技术之一,备受国家战略、市场前景、金融投资等诸多关注。区块链技术的优点在于高度的个体参与化,改变了过去中心化的数据处理方式,采取每名参与者都参与数据记录、编写、储存的方式进行数据处理,通过集体操作的方式构建起完整的网络,因此区块链技术具备去中心化的独特优势。即使目前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加密货币尚未成为国际主流货币(如不被我国所承认),但区块链技术目前已成为世界关注和接受的全新技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开启区块链技术的探索与研究之路,我国于2016年正式发布《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2016)》,正式将区块链技术写入国家“十三五”信息化规划,将发展区块链技术列入国家战略规划层面,推动区块链技术的研究与发展,目前我国区块链技术专利申请数量已经连续五年位列世界第一。但区块链技术发展并不是毫无波折的,区块链技术毕竟是新兴事物,未经过时间积淀与不断调整,因此目前尚未建立起极为成熟的规范体系与相应制度可能出现无法承担起社会责任的问题,即使技术发展再迅速,也绝不能出现过于依赖于数字化应用的情况,同时区块链技术可能会对用户的隐私构成威胁;虚假数据可能会加剧金融市场的波动程度即风险程度;相关行业暂无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缺乏可持续的发展动力;目前尚未实现数据共享,造成行业壁垒与数据浪费。
从全球视角来看,已成为新兴产业的全新赛道和蓝海领域,但其主要的产物加密货币在各国的地位大有不同,区块链技术如我国出台政策不承认关于“加密货币”的交易以及开发行为,而在欧盟、日本等国家加密货币往往是受法律保护的。但对于区块链技术改善流程效率和创造价值方式的看法上,世界各国取得了共识。根据相关数据表示,近五年世界各国在区块链技术支出上花费巨大,目前已经达到60亿美金以上,其中银行业的占比位列第一;同时加密货币的价值交付方式已经成为时代潮流,根据NETGO网站有关数据显示,近五年NFT行业总体规模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2021年NFT行业总体产值已经超过了100亿美元,并根据专家预测随着区块链技术的逐渐推广这一数据将出现更大突破。
图3:近五年NFT行业总体规模图
图4:近五年区块链技术支出图
(三)人工智能。人工智能(AI)是指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预先编写的程序模拟人类大脑智能化运算的全新技术。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其飞速发展也离不开哲学、工程学、神经医学等多门学科的理论来源,通过数据识别、分析、处理、运算实现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地发展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罗切斯特等正式提出“人工智能”这一专业词汇,标志着人工智能正式诞生,成为完整的学科门类,但之后人工智能进入发展缓慢阶段,并未提出开创性的研究成功,直至21世纪初美国诸多企业,如Facebook、Google等纷纷宣布开始对人工智能开展研究,人工智能真正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的标志性事件为Google所研发的阿尔法狗(Alphago)在围棋领域击败李世石。人工智能从业人员正逐年增长,目前人工智能的应用范围已经扩展至金融、教育、医疗、工业制造等诸多领域,并向其他领域开展延伸,出现大量“AI+”产品。目前人工智能有关产业已经成为科技行业的全新增长极,根据有关数据显示2019年以来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稳步提升,2021年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经突破1800亿元,带动产业规模达7442亿元,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和市场前景。同时人工智能的上游产业AI算法领域产业规模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态势,2021年已达496亿元,据有关预测2025年我国AI算法产业规模可能会突破2000亿元。
人工智能在各领域的普及应用将起到缩短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作用。尤其是新冠疫情背景下,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数字化转型近减少工作流程,促进降本增效,人工智能在各领域日常运营全过程的应用将有效降低人工的使用,在人力成本节约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可以通过智能化程序,有效缩短工作流程,实现客户需求快速处理,即满足客户需求,又能促进整体降本增效,从而在经济形势下行,收入增长受阻的情况下实现经营效益的稳定增长。同时由于利用人工智能的机器学习技术,实现客户投诉处理、问题反馈及回访工作有效开展,从而形成良好的市场口碑,树立行业标杆。但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也带了诸多伦理问题,如人工智能发展是否将取代人类,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产生的伦理问题等,都对人工智能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制约,因此如何建立起人工智能发展规范与准则,对于其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1世纪是人工智能的时代,谁掌握了人工智能技术,谁就具备发展的优先权和话语权,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专业申请数量逐年上升,但欧美发达国家申请量仍然位居前列,这要求我们应及时意识到发展紧迫性、必要性,以务实举措奋起直追,取得人工智能领域的快速发展。
图5:2019年-2025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产业规模
图6:2019年-2025年中国AI算法产业规模
(四)云计算技术。云计算,是指计算机使用者将大量数据上传至网络进行相关存储、计算、共享的技术方式。云计算主要采取“云+计算机”“云+手机”等形式,使用者将手中的终端同网络相连接,并将数据上传至“云平台”,可以让使用者可以忽略时间、地点的限制实现数据共享,其具有产业规模大、计算成本较低、资源共享性强等诸多优势。云计算将为社会经济深度赋能,如为企业生产等提供深度、科学的技术方案,可以使企业在“云上”实现最优业务的集合方案。云计算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Google的云计算平台所采取的PaaS模式,其按照需要量对云计算服务进行收费;第二是Amazon所采取的IaaS模式,即客户支付效能计算和存储租用服务的费用;第三是AT&T所采取的SaaS模式,按照用户使用存储容量的需要进行收费。如今云计算发展趋势大体有以下方向:首先是向世界共同开放的方向发展,云计算技术将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中取得不断进步;其次是向更加安全的方向发展,云计算技术的安全性是制约其深入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用户将数据上传至云平台后,数据的安全性保障备受争议,因此在未来只有彻底解决云计算平台数据储存的安全性,云计算才能真正进入到各行各业、千家万户;最后,在硬件和基础设备上,云计算的存储方式正朝向SAN+NAS一体化发展,所采取的服务器正在向 X86 机群趋势发展。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海量信息的出现以及用户更加高级的计算需求,必将呼唤更加高效的解决方式,云计算方式在未来必成为通信技术网络的重要技术支撑,也将促进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实现深度融合.
云计算目前已成为计算机领域的又一次全新技术革命,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已将支持云计算发展作为信息产业重要发展战略推进,其中美国于2009年开始着力推动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行动;日本计划加强云计算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政府日常运作提供计算支持,而中国早在十二五信息规划中便提出,要将云计算作为软件领域发展的重点进行推进,大力建设云计算中心等基础设施。根据有关数据显示,近五年来全球云计算市场除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出现增速下滑以外,均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2020年全区云计算市场规模已经超过2000亿美元,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已经达2091亿元人民币;根据专家预测,未来几年我国云计算市场将呈现出旺盛需求、快速发展的态势。但云计算的发展也带来了环保领域的风险挑战,根据有关数据显示云计算中心每年会向大气中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在追求低碳、环保的时代,云计算如何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图7:世界云计算市场规模及其年度增速
图8: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及其年度增速
三、金融科技背景下金融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培养模式分割与学科融合不足
尽管“大金融”的概念逐渐被接受,但在金融学教育的培养过程中,经济学院模式和商学院模式仍然存在明显的分割。这种分割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上。经济学院模式更倾向于宏观金融理论的研究,强调货币金融学、国际金融学、金融市场学和金融中介学等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在宏观经济环境下分析和解决金融问题的能力。相反,商学院模式则注重金融市场的实践问题和微观金融问题,例如投资学、公司财务、金融工程和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等课程,培养学生在企业管理和金融市场操作中的实践能力。这种分割与新科技革命下知识共融的需求相悖。金融科技的发展要求金融学教育能综合运用金融理论和前沿科技,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然而,现有的培养模式未能充分体现这种融合。金融科技涉及到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这些技术与金融业务的结合使得金融行业在业务模式、服务效率和风险管理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因此,金融学教育必须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将这些新技术融入到金融学的课程体系中,使学生不仅掌握传统金融知识,还能熟练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解决金融问题。学科融合的不足还体现在教学资源的配置上。很多高校的金融学教育培养单位在师资上仍偏重理论研究,缺乏具有实践经验和科技背景的教师。这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接触到最新的金融科技应用案例,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
(二)学术型培养方式主导,实践性不足
中国的研究生培养传统上以学术型为导向,这与经济学研究的理论传统契合。在这种背景下,金融学教育的培养也呈现学术型导向的特征,课程设计偏重理论,实践性课程相对不足。这种情况在经济学院模式中尤为明显。虽然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上有所调整,以适应市场需求,但整体上仍无法摆脱经济学研究的惯性。
这种学术型导向的培养方式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市场需求脱节,缺乏系统性的实践训练和跨学科的综合应用能力。金融科技的发展要求金融学教育不仅要教授理论知识,还要注重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例如,大数据分析在金融风险管理、市场预测和投资策略制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应增加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区块链技术等实践课程,通过项目实训、案例分析和企业实习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此外,高校应加强与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的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通过与行业的深度合作,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了解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和技术应用,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可以与金融科技企业合作开发教学案例,将企业的实际项目引入课堂,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金融科技应用的核心技能。
四、功利主义现象突出,教育质量受影响
在金融学教育过程中,功利主义现象比较突出。学生和教育机构都倾向于追求直接与就业挂钩的课程,忽视了基础理论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导致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上存在问题,很多课程内容空洞,无实质性,教材质量参差不齐。这不仅影响了教育质量,也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金融科技背景下,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教育体系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当前的功利主义倾向使得教育过程过于注重短期利益,忽视了学生长远发展的需求。例如,很多高校的金融课程设置偏重于迎合就业市场的热门需求,开设大量的金融实务课程,而忽视了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这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缺乏扎实的理论基础,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金融环境。
此外,教材质量问题也严重影响了教育效果。很多高校出于经济利益或其他原因,刻意排斥国内外优秀教材,反复使用自编教材。这些教材往往内容陈旧,缺乏前沿科技和实践案例,难以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需求。因此,高校应加强教材建设,引进和编写符合时代要求的高质量教材,确保学生能够学习到最新的金融科技知识和应用案例。
为了提升教育质量,高校还应注重通识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金融科技的迅速发展要求学生具备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高校应通过丰富的通识课程和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使其能够在快速变化的科技环境中保持竞争力。
五、缺乏系统性的金融科技教育体系
目前,尽管国内各大高校积极推动金融科技相关课程的建设,但整体上仍缺乏系统性的金融科技教育体系。很多高校的金融科技课程设置零散,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这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全面掌握金融科技的核心知识和技能。
金融科技教育体系的缺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课程设置上缺乏系统性,很多高校的金融科技课程仅仅是零散地开设几门相关课程,缺乏系统的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无法全面理解金融科技的概念、原理和应用。
其次,教学内容上缺乏深度和广度。很多高校的金融科技课程内容浅显,缺乏对核心技术和应用案例的深入讲解。例如,在区块链技术的教学中,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缺乏对其实际应用和技术实现的详细讲解。这导致学生对金融科技的理解停留在表面,难以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所学知识。
此外,师资力量不足也是制约金融科技教育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高校的金融科技课程教师主要来自金融学或经济学背景,缺乏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等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这导致课程内容缺乏技术深度,难以满足学生对前沿科技知识的需求。因此,高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具有金融科技背景的专业教师,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高校应构建系统性的金融科技教育体系,确保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例如,可以将金融科技课程分为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和实践课程三个层次,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深入,全面掌握金融科技的核心知识和技能。此外,高校应加强教材建设,引进和编写符合时代要求的高质量教材,确保学生能够学习到最新的金融科技知识和应用案例。
六、 路径探究
(一) 厘定金融学符合人才培养目标
1.建立复合型知识结构
金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是建立一个涵盖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知识结构。以金融学为核心,扩展至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现代科技领域的理论和实践。通过这种多学科的融通,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传统金融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还能在新兴科技领域如量化投资和风险管理等方面有所建树。这种知识结构的建立,能够使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具备利用各学科知识进行创新性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升实际操作和创新能力
在金融学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是另一个重要目标。通过实务操作的训练,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金融科技领域的迅速发展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能够在工作中不断提出新思路、新方法。培养学生在金融数据分析、投融资决策、风险管理等方面的技能,使其具备在科技金融领域创新发展的潜力和能力。
3.培养跨学科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金融复合型人才不仅需要掌握多学科知识,还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包括自主学习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知识转化及迁移能力等。通过系统的教育培训,使学生能够在快速变化的科技金融环境中保持持续学习的能力,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不同的领域和情境。此外,培养学生的创新性综合分析能力,使其能够从多个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成为具备全面素质的高层次科技金融人才。
(二)构建“四维一体”教学模式,系统化教学内容
1.理论教学创新
金融学教育应继续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播,但要结合金融科技的发展,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基础理论课程应引入金融科技相关的内容,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等。此外,理论教学要通过案例和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例如,可以在金融理论课程中引入实际的金融科技应用案例,如区块链在支付系统中的应用、人工智能在信用评估中的使用等,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2.推动实验教学实践
实验教学是金融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模拟操作和实验项目,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高校应借助金融科技的相关实验软件,开展模拟交易、风险管理等实验教学。例如,利用金融市场模拟软件,学生可以进行证券交易模拟,学习如何在实际市场环境中进行投资决策和风险管理。此外,还可以引入数据分析软件,如MATLAB、R、Python等,开展金融数据分析实验,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3.开展案例教学推广
案例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高校应建设系统的案例教学库,借鉴全球知名商学院的案例教学模式,编写符合金融科技发展的案例材料。例如,可以设计关于金融科技企业的案例,分析其商业模式、技术应用和市场策略,使学生能够从实际案例中学习和理解金融科技的应用。此外,鼓励学生自由组建团队,对案例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并撰写报告,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专业分析能力。
4.校内外实践结合
在校内,金融学教育应通过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校外则应加强与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的合作,建立稳定的实习和就业合作关系。例如,可以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提供学生实习机会,使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了解行业最新发展趋势和技术应用。此外,通过认知实习、暑假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多种模式,提升学生的实践经验和职业素养。
(三)实现教材体系动态化、立体化,提升教育质量
1.优化教材选取
金融知识更新速度快,金融学教育的教材选取应采取优先选用国外经典教材和结合本土需求自编教材相结合的方式。例如,基础理论课程可以选用国外经典教材,如《金融学》系列书籍,而实践课程和案例分析则应结合国内实际情况,编写本土教材。例如,在区块链技术课程中,可以结合中国的区块链应用案例,编写适合国内学生的教材,使其更具实用性和本土化特色。
2.动态更新教材
高质量的教材应是动态修订和完善的。国外经典教材的更新速度较快,但缺乏中国案例,这是其弱项。高校应鼓励专业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需求,动态更新教材。例如,可以定期修订教材内容,增加最新的金融科技案例和技术应用,如人工智能在金融监管中的应用、大数据在风险管理中的使用等,使教材内容紧跟科技发展步伐。
3.建立立体化教材体系
立体化教材体系包括理论教材、实验指导书和案例讨论书等。通过出版多种辅助教材,全面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可以编写专门的实验指导书,详细介绍金融科技相关实验的操作方法和分析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此外,通过课程网站平台、社交媒体群组等与学生构建交流平台,及时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问,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效率。
(四)强化科研创新与跨学科合作,提升综合素质
1.鼓励科研创新
金融学教育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应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性的专业比赛、科研创新项目等方式,鼓励学生进行科研创新。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金融科技创新大赛,鼓励他们提出创新的金融科技解决方案,并进行实际开发和测试。通过这样的科研创新活动,学生不仅可以锻炼创新思维,还能积累实际操作经验,提升综合素质。
2.跨学科合作
金融科技的综合性要求金融学教育实现跨学科资源的积极互通。例如,高校可以利用数理学院、计算机学院的师资力量,加强金融学教育中的数量技术和信息技术培训。例如,可以开设金融数学、金融计算等跨学科课程,邀请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等领域的专家讲授,提升学生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此外,通过跨学科项目合作,学生可以学习到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提升综合应用能力。
3.校外专家讲座
邀请校外业界专业人士开展系列讲座,是金融学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这些讲座,学生可以了解行业最新的发展趋势和技术应用,拓宽视野。例如,可以邀请金融科技企业的高管、技术专家分享他们的实践经验和技术应用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金融科技的实际应用和发展前景。此外,通过与行业专家的交流,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职业发展建议和指导,提升职业素养。
七、结论与展望
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正在重塑金融行业的运作模式和业务流程,传统的金融学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本文通过深入分析金融科技对金融学教育的影响,提出了三条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构建“四维一体”教学模式、实现教材体系动态化和立体化、强化科研创新与跨学科合作。这些路径的实施,将有助于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综合型人才,推动金融学科的进步和创新。未来,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金融学教育需要持续关注行业动态和技术前沿,不断优化和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高校应积极探索和实践新的教育模式,加强与行业和科技企业的合作,建立产学研协同发展的创新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汉章,王培圣.助力高校就业:金融学微专业构建初探[J].科教导刊,2024,(05):34-36.DOI:10.16400/j.cnki.kjdk.2024.5.011.
[2]梁龙跃,熊晓炼,支援.金融科技发展视角下金融学教育改革与创新研究[J].大学教育,2023,(24):145-148.
[3]李俊峰,陈祥碧.职业导向下金融学专业课程改革探析——基于数字金融视角分析[J].金融教育研究,2023,36(04):74-80.
[4]魏建国,魏英杰,胡恩蓓,等.金融科技发展视角下金融学教育改革与创新探究[J].科技创业月刊,2022,35(01):116-119.
[5]杨胜刚.关于加快一流本科专业点建设的思考——以金融学专业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21,(08):35-41+2.
[6]李严.“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金融学教育国际化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20,(27):295-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