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浅谈生本对话的语文课堂

【作者】 吴晓敏

【机构】 上江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我们的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是民主的、平等的,是对话双方彼此间的敞开心扉、相互接纳,教师既是学生的学习伙伴,也是“平等中的首席”;这种对话是互动的、生成的,是人格平等基础上的心灵相约,是相互信赖氛围中的精神交融,也是教学相长情境下的切磋探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构建生本对话的课堂,让学生灵性涌动、个性飞扬,让课堂成为孩子诗意的栖息地。
        关键词:生本对话  感悟  体验  生成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的确,水本身没有光华,互相震荡就形成了涟漪,石头本来没有火花,相互击打就发出了光芒。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亦是如此,它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是民主的、平等的,是对话双方彼此间的敞开心扉、相互接纳,教师既是学生的学习伙伴,也是“平等中的首席”;这种对话是互动的、生成的,是人格平等基础上的心灵相约,是相互信赖氛围中的精神交融,也是教学相长情境下的切磋探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构建生本对话的课堂,让学生灵性涌动、个性飞扬,让课堂成为孩子诗意的栖息地。
  一、感悟中对话——品味激情的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感悟就是让学生读有所获,情有所感,理有所悟。要达到“感”并且“悟”的境界,必须通过整体的感知、感受、把握、体会、揣摩、领会,进而“感”并且“悟”。可见,“感悟”是阅读教学的基础。要还给课文生命灵性,流溢学生生命的光彩,靠的是感悟,在感悟中对话的课堂,也是激情荡漾的课堂。
  [案例1]特级教师孙建锋执教的《最大的麦穗》一课,是一堂充满激情和智慧的课堂。请看下面一个片断:
  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学们,同一篇文章,大家可能各有各的感悟,各有各的体会。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你觉得哪些句子写得好,让你有了体会、有了感悟,就随手写下来,以供交流。好吗?(学生自主研读课文,不时在书上作些批注,教师巡视指点,与学生共同思考。)
  师:现在,请你们自由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老师愿意聆听你们的声音,分享你们的喜悦!
  生:“春天的时候,叶子嫩绿;夏天的时候,叶子肥美;秋叶变黄;冬日飘零——回归大树地下的根。”读了这句话,我想到了人的一生也有“四季”:我,就像春天的叶子,嫩嫩的;爸爸就像夏天的叶子,壮壮的;爷爷就像秋天的叶子,黄黄的——(全场掌声)
  师:说得太好了!
  生:由“回归大树地下的根”这句话,我想到“落‘叶’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树’”。
  生:书上说“每一片叶子形态各异——你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读了这句话,我很受启发:同一棵树上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同一个班级找不到相同的学生。
  师:请把这句话写在黑板上,然后在下面画个破折号,再写上你的姓名。这是你的格言哪!
  生:中国是一棵大树,把56个民族结为一个整体,每个民族在中国都有自己的位置。地球是一棵大树,把许多国家结为一个整体,每一个国家在地球上也都有自己的位置。
  师:好!你真是“先天下之忧而忧”,把书本与现实结合起来,这叫“活”读书!(深情地说)叶美,因为有树;树美,因为有叶;如果每一片叶子都很美,那么,这棵大树一定很美;如果每一个同学都很美,那么,这个班级一定美;如果每一个人都很棒,那么,这个民族一定很有希望!
  处处闪现着诗意,处处充满着灵性,处处涌动着激情。这堂课教师让学生在品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对话,在对话中追求的就是用生命点燃生命,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灵魂塑造灵魂,激情荡漾、活力四射的课堂。
  二、体验中对话——绽放个性的课堂
  所谓“体验”,就是“人们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内在活动,体验更多是指情感活动,是对情感的种种体会和感受”。并且,“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这就告诉我们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孕育了文本解读的多样性,并且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是一群有个性的、充满生命力的独特个体,并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与众不同的生活经验、生命体验、情感世界,面对同一文本,自然产生各自不同的理解、感悟和情感体验。因此,要尊重学生理解和体验的差异,让课堂绽放个性的光彩。
  [案例2]
  一次外出学习听有位老师在教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时,用板画诗意的方法,把情感体验发挥得淋漓尽致,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个性习飞扬的沃土。
  师:请你们谈谈,想想如果根据诗意作画,该画些什么?
  生:要画篱笆。
  师:篱笆要画得密还是松一点?要说出理由。
  生:要画得松一点。因为诗中说“篱落疏疏”,“疏疏”就是不密的意思。
  生:还要画小路。
  师:为什么?是怎样的小路?
  生;要画一条狭长的小路,因为是“一径深”。
  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还有的说,树上只画些小叶,树下要画些落花,因为是“枝头花落未成阴”。谈论到画面上要不要画蝴蝶时,学生们争论得更有趣了。有的说:“要画蝴蝶,不画蝴蝶怎么体现‘儿童急走追黄蝶’呢?”有的说:“不要画蝴蝶,诗上已经说了‘飞入菜花无处寻’。”为了让诗的意境更深入地促进学生体验,教师提示一句:“注意是‘追黄蝶’,而不是‘追蝴蝶’。”学生从中得到启发,说:“飞入菜花无处寻,是因为菜花是黄的,黄蝶也是黄的,分辩不清哪是黄蝶哪是菜花,所以还是要画黄蝴蝶的,不过要画在菜丛中。”又有一位学生补充:“蝴蝶最好被菜花遮住一部公,露出一点翅膀,就更有意思,也才能把‘飞入菜花’的‘入’表现出来。”——
  这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浓浓的诗情画意让学生尽情体验,让想像展翅飞翔,让情感尽情释放。学生与文本产生了共鸣,使现实世界与文本世界得以沟通,使文本在孩子的内心成为鲜活的画面,由此披文以人情,情深而意切,在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中,生成的内容更为鲜活、空间更为广阔、结果更为多元、课堂更有个性。
  三、生成中对话——演绎动态的课堂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首先是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地思考和安排,但这种预设是有弹性的。我们既要课前的预设又要开放的纳入灵活的成分,对于师生对话中出现的即兴创造的火花,教师要敏锐地捕捉住它,并把它引燃,使不同的体验都有一个对话的机会,从而使课堂动态生成,焕发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 黄光硕.语文教材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3. 
  [2] 沈龙明《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实用课堂教学艺术》[M].世界图书出版社公司北京公司.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