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在对话中放飞美丽
【作者】 王栋梅
【机构】 东坎实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作为一种态度,对话意味着对话双方不仅作为认知体更作为有思想有情感的生命体亲临现场,主动参与,充分展开思与思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作为一种关系,对话意味着人格上的平等,心灵上的自由。“对话”已经成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追求的一种状态,同时也成为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策略。哲学家马丁?布伯说过,真正的对话是“从一个开放心灵者看到另一个开放心灵者的话语”。课堂上,每个人都真诚敞亮自己,彼此欣赏,共同参与对语言文字的诵读、积累和运用,求得情感的共鸣和思想的共振,视野被扩大了,精神被拓宽了。学生不仅获得了新的知识,更重要是在启发式、探索式的对话中形成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获得了多维度的发展。
一节语文课上,我很随意地在黑板画了棵大树,几片叶子在空中飞舞。我正准备导入新课,一个小朋友举手了。
“王老师,我知道你画的是什么。”
“是什么?”
“是大树妈妈在流眼泪,因为她一个人很孤单。”
“我有不同意见!这些树叶都是大树妈妈的孩子。大树妈妈有这么多可爱的孩子陪伴着她,怎么会孤单呢?应该是树叶宝宝非常调皮,离开树妈妈的怀抱到外面玩耍。”
“我还有补充,我觉得可能树下有一只小蜗牛病了,树妈妈连忙送给它一床被子。”
“我觉得那是树妈妈给远方的朋友送信。”
“我觉得那是风姐姐在和树叶宝宝跳舞。”
……
在这段精彩的对话中,孩子表达的主动性、流畅性,语言的情感性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对话双方都获得了高品位的审美体验。课堂充满了人性的魅力。
对话,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课堂如此美丽!
然而,走进我们的课堂,不难发现,有的“对话”是一种改头换面的师生问答,没有真正互动;有的“对话”只有少数人参与,大部分学生成了遗忘的角落;有的“对话”干脆就是一种形式,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意义。这类“对话”可以说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那么,如何让“对话”走出低效?换句话说,如何在课堂上实现有效对话?这正是我们研究的课题。
一、培养良好的习惯,唱响对话的前奏
由于受很多习惯思维和习惯行为的影响,课堂教学中的真正对话不会自发生成。捕捉对话资源,培养对话意识和对话能力是有效对话得以顺利进行的前奏曲。
对小学生而言,对话意识的培养更在于平时点点滴滴的潜移默化的渗透,努力给孩子们一种引领、一种意识、一种情怀,一种视野。我曾经看过这样一个例子:
教师与学生讨论“人用什么说话?”学生异口同声的说:“嘴巴。”“还有吗?”学生回忆起平时上课的点点滴滴,答案也丰富起来:“人的眼睛会说话,心灵会说话,手会说话……”“在这个世界上,仅仅人会说话吗?”“动物、植物会说话,书本会说话……”是的,只要你善于倾听,善于用心交流,你就能听到许多别人看不到听不到的“美妙语言”。
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仔细倾听,是展开有效对话的必要条件。当别人在发言,在对话的时候,要用目光,用心去聆听,对他人的主要观点或“由衷赞扬”、“虚心学习”,或“提出反对”、“共同探讨”。教师则从中点拨、引导,让学生的思维更积极,情感更投入,所得更清晰,更丰富。
其次,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独立思考,是展开有效对话的必备前提。让学生带着自己已有的生活经历、认知经验、情感体验、审美趣味、直觉能力等充分展开阅读实践,有所感悟和思考,对文本产生一定的见解。让学生在独立阅读中思考“我读懂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读懂的?”“我发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为对话的有效展开提供了必备前提和铺垫。
二、 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文本里飞翔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作者用极富灵性的语言,用饱含深情的笔墨,构筑了一个个精致、完整、丰富、生动的美妙世界。阅读欣赏这样的文章,我们要努力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视觉、听觉、嗅觉等)、用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整个心灵,即采用审美的方式去融合,去体验,去创生。
《找春天》教学片断:
上课铃响了,孩子们进教室坐好。忽然,教室里弥漫着鸟叫声,流水声,小孩的欢呼声,还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只见孩子们睁大眼睛,转着小脑袋四处张望,连嘴巴都是半张着的。那激动的心情简直无以言表。
音乐渐小,师:你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孩子们早已按捺不住表达的欲望,小手如林,小眼放光。有的说,我听到了小鸟在树枝上叽叽喳喳地叫着;有的说,我听到了泉水叮叮咚咚的声音;有的说,老师,这声音真好听,我觉得自己很激动耶;有的站起来说,我知道,春天来了,小孩子们去找春天了。
带着一颗颗被激活的心,我们走进课文,与文本开始了对话。
师:你们发现春天这害羞的小姑娘藏在哪儿了吗?
生1:在大地上,小草长出来了,花儿也开了。
生2:还有,树木发芽了。
生3:冰融化了,小溪在向前奔跑。
师:和她们打打招呼吧!
(课件演示那秀眉一般的小草,欣然眨着眼睛的野花……卡通、动态的画面让孩子们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
生1:嗨,小草你好!让我们握握手吧。
生2:小花你好!你真美丽。我们交个朋友吧!
生3:小溪小溪,你到哪里去啊?
生4:小树你好!你真精神。
……
师:小朋友们读了课文之后,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
生1:我觉得春天和小朋友一样,也喜欢捉迷藏,要我们去找她。
生2:我知道为什么说春天是害羞的小姑娘了。因为春天刚刚来到,还不明显。
生3:春天太美了,我喜欢春天。
生4:春天来了,大自然悄悄地改变,热闹起来了。
……
师(沉醉地):“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早开的野花……”多生动的比喻啊!小朋友们也能学着说一说吗?
生1:蝴蝶在花丛中飞舞,那是春姑娘的发夹吧?
生2:小草短短的,那是春姑娘挺着的鼻梁吧?
生3:风儿轻轻地吹着,那是春姑娘的小手吧?
生4:小雨轻轻地下,那是春姑娘薄薄的纱衣吧?
师:多么诗意的想象,多么美丽的句子啊!其实我们还可以大胆想象,使我们的比喻更有创意,也可以把句子的形式改一改。
生1:迎春花是春姑娘心爱的小喇叭!
生2:你看,小燕子穿着晚礼服在天空中飞舞,那是春天的使者。
生3:长长的柳枝垂到河里,那是柳树姐姐在和小鱼做游戏呢。
师:作者眼里的春天是害羞的,你们心中的春天又是怎样的呢?
生1:我觉得春天是彩色的。你看,桃花是粉红色的,梨花是白色的,迎春花是黄色的,茶花是红色的,还有小草小树是绿色的。
生2:读了课文,我觉得春天有时很害羞,有时很活泼。因为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摇啊摇……
生3:我觉得春天是个美丽的姑娘,穿着花衣裳和绿裙子,走路婀娜多姿。
生4:我创作了一首小诗——春天来了!她在刚睡醒的小草里,在穿着新衣的小树里,她在已经变暖的江水里,在和煦的春风里……”
生5:春天来了!她在柳枝上荡,在田野里长,在小树上摇,在小燕子嘴里叫……
学生兴趣盎然地把自己对春天的感受汇聚成一首首小诗,有声有色地念着,班上不时响起阵阵掌声。大家沉浸在浓浓诗意中……
想象是审美的翅膀。德国著名文艺理论家莱辛说过:“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为美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去发现为美的。”对于由静态的、抽象的文字符号组成的课文的学习、领会和发现,就更需要借助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情感积淀,进行移情、想象,以使学生在读中融入感受体验并引发心灵共震。
三、在审美的熏染下,让对话成为自然
由于小学生受其年龄、心理特点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对于教材中的自然美、人情美及艺术美却不一定都有“会看”的眼睛、“会听”的耳朵。教学中,我们要借助音乐、绘画、表演等感性的手段,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具体形象地感受、理解和领会语言文字,另一方面这些方式本身有利于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一千次确信,没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源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
《夏夜多美》教学片断:
导入,营造美的竟境
当春姑娘的脚步悄悄走远时,夏天到了。夏夜,静悄悄的。花儿睡了,小草睡了,大树也睡了……在美丽的小夜曲中,一首意境优美的散文诗《夏夜》,让学生恍如置身荷塘,置身美丽的夏夜,与小动物们亲切对话,课堂变成了美丽的荷塘:鲜艳的荷花,碧绿的荷叶,青青的水草,美丽幽静。
学生在美丽的小夜曲中,美美地读了课文后,
师:你觉得哪儿最美?
生1:我觉得“小蚂蚁到家了。”很美。
师:你为什么觉得这句话很美?
生(迟疑)小蚂蚁掉进了池塘,那个时候,他一定很伤心,很害怕,我也为他担心呢。可是后来他在蜻蜓和萤火虫的帮助下,到家了!他心里一定很高兴。读到这里,我觉得太美了。
生:我觉得这儿很美——“蜻蜓飞呀飞,飞过青青的假山,飞过绿绿的草坪,飞到一座花台前。”
师:为什么你觉得这儿很美?
生:因为假山是青青的,草坪绿绿的,风景很美。这些句子,读着读着,我仿佛来也和蜻蜓一起飞了起来。
生:我觉得这儿很美:“啊,多美的夏夜啊!”
哪儿最美?为什么你会认为这儿美?教师没有做太多的讲解,只让学生在反复地朗读中,在与师生的对话中,细细地感受与体会。
《草原的早晨》教学片段:
音乐声中多媒体呈现美丽的草原风光,画面上风景优美,牛羊成群。
师:你们觉得草原怎么样?
生:……
师:美丽的大草原一碧千里,早晨,空气是那样清新,天空是那样明朗,牛羊是那样可爱;能把你看到的这些画面通过朗读展现出来吗?边读边想象画面。
学生自由读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
师:谁读给大家听,让大家分享你动听的读书声?(一生读第3节)
师:从他的读书声中你听出了什么?
生:我听出羊儿多。
师:从哪儿看出羊多?
生:从“一群群” 看出羊多。
师:你能试着读一读吗?(该生读)
师:真多。我好象看到了一群群羊儿,大家一起来感受一下。(生齐读)
师:读了这一句,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一群群羊儿像朵朵白云在飘动。
师:羊儿怎么会像白云在瓢动呢?(多媒体展示羊群画面)
生:羊儿边吃草边走动,就像白云在飘动。
师:能读出来吗?(生声情并茂地读这一句)
师:绿草如茵,羊儿成群,这情景怎能不令人高兴,你们听蓝天下传来了牧羊人的歌声。(教室里回响起滕格尔悠扬动听的歌声,学生陶醉于其中)
师:这是怎样的歌声?
生:……
师:这么美、这么响亮的歌声被风吹着;传到很远很远的地方,连天上的白云都能听到呢!用了一个词,叫……
生:回荡。
师:谁能读好这一句,让老师听到这动听的歌声?(生兴趣盎然地读一句)
师:蓝天、碧草、羊群、牧歌,这么美的景色,这么动听的歌声真令人陶醉啊!让我们用优美的声音,把这种感觉美美地读出来。
(生在音乐声中,深情地齐读第3小节)
此教学片段,以多媒体创设美的情境,以优美的画面、娓娓动听的语言描绘把孩子引领进对新知的自觉感悟、美的意境中,把课堂变成了美丽的草原,孩子们仿佛漫步其中,跟草原对话,与羊儿嬉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读着这个世界,不经意中已丰富了他们感悟生命的胸怀,充盈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在整个课堂中,审美的感染让每一个人都如痴如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师生之间的对话,同学这间的对话都是那般地自然与美丽。
四、开发课程资源,让对话超越文本
1、在文本比较中对话。
2、在讨论反驳中对话
教学片段中,学生通过体验与生活对话,通过争鸣与同伴对话,通过展示与老师对话,不同的方式,富有个性的情感和体验,在对话中彼此交流,彼此分享,使课堂在诗意中开始,在个性的张扬中进行,在快乐和无尽的回味中结束。一切在平淡中升华。人文的阳光洒满每个学生的心灵。
你参与了吗?你感动了吗?你领悟了吗?你发现了吗?如果这几个问题在你的课堂上备受关注了,那么,“有效对话”也将走进你的课堂了。它意味对学生生命的唤醒与欣赏,意味着人格对等基础上的情感交流与思维碰撞。
让我们一起在“对话”中放飞美丽!
一节语文课上,我很随意地在黑板画了棵大树,几片叶子在空中飞舞。我正准备导入新课,一个小朋友举手了。
“王老师,我知道你画的是什么。”
“是什么?”
“是大树妈妈在流眼泪,因为她一个人很孤单。”
“我有不同意见!这些树叶都是大树妈妈的孩子。大树妈妈有这么多可爱的孩子陪伴着她,怎么会孤单呢?应该是树叶宝宝非常调皮,离开树妈妈的怀抱到外面玩耍。”
“我还有补充,我觉得可能树下有一只小蜗牛病了,树妈妈连忙送给它一床被子。”
“我觉得那是树妈妈给远方的朋友送信。”
“我觉得那是风姐姐在和树叶宝宝跳舞。”
……
在这段精彩的对话中,孩子表达的主动性、流畅性,语言的情感性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对话双方都获得了高品位的审美体验。课堂充满了人性的魅力。
对话,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课堂如此美丽!
然而,走进我们的课堂,不难发现,有的“对话”是一种改头换面的师生问答,没有真正互动;有的“对话”只有少数人参与,大部分学生成了遗忘的角落;有的“对话”干脆就是一种形式,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意义。这类“对话”可以说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那么,如何让“对话”走出低效?换句话说,如何在课堂上实现有效对话?这正是我们研究的课题。
一、培养良好的习惯,唱响对话的前奏
由于受很多习惯思维和习惯行为的影响,课堂教学中的真正对话不会自发生成。捕捉对话资源,培养对话意识和对话能力是有效对话得以顺利进行的前奏曲。
对小学生而言,对话意识的培养更在于平时点点滴滴的潜移默化的渗透,努力给孩子们一种引领、一种意识、一种情怀,一种视野。我曾经看过这样一个例子:
教师与学生讨论“人用什么说话?”学生异口同声的说:“嘴巴。”“还有吗?”学生回忆起平时上课的点点滴滴,答案也丰富起来:“人的眼睛会说话,心灵会说话,手会说话……”“在这个世界上,仅仅人会说话吗?”“动物、植物会说话,书本会说话……”是的,只要你善于倾听,善于用心交流,你就能听到许多别人看不到听不到的“美妙语言”。
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仔细倾听,是展开有效对话的必要条件。当别人在发言,在对话的时候,要用目光,用心去聆听,对他人的主要观点或“由衷赞扬”、“虚心学习”,或“提出反对”、“共同探讨”。教师则从中点拨、引导,让学生的思维更积极,情感更投入,所得更清晰,更丰富。
其次,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独立思考,是展开有效对话的必备前提。让学生带着自己已有的生活经历、认知经验、情感体验、审美趣味、直觉能力等充分展开阅读实践,有所感悟和思考,对文本产生一定的见解。让学生在独立阅读中思考“我读懂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读懂的?”“我发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为对话的有效展开提供了必备前提和铺垫。
二、 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文本里飞翔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作者用极富灵性的语言,用饱含深情的笔墨,构筑了一个个精致、完整、丰富、生动的美妙世界。阅读欣赏这样的文章,我们要努力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视觉、听觉、嗅觉等)、用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整个心灵,即采用审美的方式去融合,去体验,去创生。
《找春天》教学片断:
上课铃响了,孩子们进教室坐好。忽然,教室里弥漫着鸟叫声,流水声,小孩的欢呼声,还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只见孩子们睁大眼睛,转着小脑袋四处张望,连嘴巴都是半张着的。那激动的心情简直无以言表。
音乐渐小,师:你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孩子们早已按捺不住表达的欲望,小手如林,小眼放光。有的说,我听到了小鸟在树枝上叽叽喳喳地叫着;有的说,我听到了泉水叮叮咚咚的声音;有的说,老师,这声音真好听,我觉得自己很激动耶;有的站起来说,我知道,春天来了,小孩子们去找春天了。
带着一颗颗被激活的心,我们走进课文,与文本开始了对话。
师:你们发现春天这害羞的小姑娘藏在哪儿了吗?
生1:在大地上,小草长出来了,花儿也开了。
生2:还有,树木发芽了。
生3:冰融化了,小溪在向前奔跑。
师:和她们打打招呼吧!
(课件演示那秀眉一般的小草,欣然眨着眼睛的野花……卡通、动态的画面让孩子们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
生1:嗨,小草你好!让我们握握手吧。
生2:小花你好!你真美丽。我们交个朋友吧!
生3:小溪小溪,你到哪里去啊?
生4:小树你好!你真精神。
……
师:小朋友们读了课文之后,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
生1:我觉得春天和小朋友一样,也喜欢捉迷藏,要我们去找她。
生2:我知道为什么说春天是害羞的小姑娘了。因为春天刚刚来到,还不明显。
生3:春天太美了,我喜欢春天。
生4:春天来了,大自然悄悄地改变,热闹起来了。
……
师(沉醉地):“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早开的野花……”多生动的比喻啊!小朋友们也能学着说一说吗?
生1:蝴蝶在花丛中飞舞,那是春姑娘的发夹吧?
生2:小草短短的,那是春姑娘挺着的鼻梁吧?
生3:风儿轻轻地吹着,那是春姑娘的小手吧?
生4:小雨轻轻地下,那是春姑娘薄薄的纱衣吧?
师:多么诗意的想象,多么美丽的句子啊!其实我们还可以大胆想象,使我们的比喻更有创意,也可以把句子的形式改一改。
生1:迎春花是春姑娘心爱的小喇叭!
生2:你看,小燕子穿着晚礼服在天空中飞舞,那是春天的使者。
生3:长长的柳枝垂到河里,那是柳树姐姐在和小鱼做游戏呢。
师:作者眼里的春天是害羞的,你们心中的春天又是怎样的呢?
生1:我觉得春天是彩色的。你看,桃花是粉红色的,梨花是白色的,迎春花是黄色的,茶花是红色的,还有小草小树是绿色的。
生2:读了课文,我觉得春天有时很害羞,有时很活泼。因为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摇啊摇……
生3:我觉得春天是个美丽的姑娘,穿着花衣裳和绿裙子,走路婀娜多姿。
生4:我创作了一首小诗——春天来了!她在刚睡醒的小草里,在穿着新衣的小树里,她在已经变暖的江水里,在和煦的春风里……”
生5:春天来了!她在柳枝上荡,在田野里长,在小树上摇,在小燕子嘴里叫……
学生兴趣盎然地把自己对春天的感受汇聚成一首首小诗,有声有色地念着,班上不时响起阵阵掌声。大家沉浸在浓浓诗意中……
想象是审美的翅膀。德国著名文艺理论家莱辛说过:“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为美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去发现为美的。”对于由静态的、抽象的文字符号组成的课文的学习、领会和发现,就更需要借助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情感积淀,进行移情、想象,以使学生在读中融入感受体验并引发心灵共震。
三、在审美的熏染下,让对话成为自然
由于小学生受其年龄、心理特点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对于教材中的自然美、人情美及艺术美却不一定都有“会看”的眼睛、“会听”的耳朵。教学中,我们要借助音乐、绘画、表演等感性的手段,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具体形象地感受、理解和领会语言文字,另一方面这些方式本身有利于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一千次确信,没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源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
《夏夜多美》教学片断:
导入,营造美的竟境
当春姑娘的脚步悄悄走远时,夏天到了。夏夜,静悄悄的。花儿睡了,小草睡了,大树也睡了……在美丽的小夜曲中,一首意境优美的散文诗《夏夜》,让学生恍如置身荷塘,置身美丽的夏夜,与小动物们亲切对话,课堂变成了美丽的荷塘:鲜艳的荷花,碧绿的荷叶,青青的水草,美丽幽静。
学生在美丽的小夜曲中,美美地读了课文后,
师:你觉得哪儿最美?
生1:我觉得“小蚂蚁到家了。”很美。
师:你为什么觉得这句话很美?
生(迟疑)小蚂蚁掉进了池塘,那个时候,他一定很伤心,很害怕,我也为他担心呢。可是后来他在蜻蜓和萤火虫的帮助下,到家了!他心里一定很高兴。读到这里,我觉得太美了。
生:我觉得这儿很美——“蜻蜓飞呀飞,飞过青青的假山,飞过绿绿的草坪,飞到一座花台前。”
师:为什么你觉得这儿很美?
生:因为假山是青青的,草坪绿绿的,风景很美。这些句子,读着读着,我仿佛来也和蜻蜓一起飞了起来。
生:我觉得这儿很美:“啊,多美的夏夜啊!”
哪儿最美?为什么你会认为这儿美?教师没有做太多的讲解,只让学生在反复地朗读中,在与师生的对话中,细细地感受与体会。
《草原的早晨》教学片段:
音乐声中多媒体呈现美丽的草原风光,画面上风景优美,牛羊成群。
师:你们觉得草原怎么样?
生:……
师:美丽的大草原一碧千里,早晨,空气是那样清新,天空是那样明朗,牛羊是那样可爱;能把你看到的这些画面通过朗读展现出来吗?边读边想象画面。
学生自由读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
师:谁读给大家听,让大家分享你动听的读书声?(一生读第3节)
师:从他的读书声中你听出了什么?
生:我听出羊儿多。
师:从哪儿看出羊多?
生:从“一群群” 看出羊多。
师:你能试着读一读吗?(该生读)
师:真多。我好象看到了一群群羊儿,大家一起来感受一下。(生齐读)
师:读了这一句,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一群群羊儿像朵朵白云在飘动。
师:羊儿怎么会像白云在瓢动呢?(多媒体展示羊群画面)
生:羊儿边吃草边走动,就像白云在飘动。
师:能读出来吗?(生声情并茂地读这一句)
师:绿草如茵,羊儿成群,这情景怎能不令人高兴,你们听蓝天下传来了牧羊人的歌声。(教室里回响起滕格尔悠扬动听的歌声,学生陶醉于其中)
师:这是怎样的歌声?
生:……
师:这么美、这么响亮的歌声被风吹着;传到很远很远的地方,连天上的白云都能听到呢!用了一个词,叫……
生:回荡。
师:谁能读好这一句,让老师听到这动听的歌声?(生兴趣盎然地读一句)
师:蓝天、碧草、羊群、牧歌,这么美的景色,这么动听的歌声真令人陶醉啊!让我们用优美的声音,把这种感觉美美地读出来。
(生在音乐声中,深情地齐读第3小节)
此教学片段,以多媒体创设美的情境,以优美的画面、娓娓动听的语言描绘把孩子引领进对新知的自觉感悟、美的意境中,把课堂变成了美丽的草原,孩子们仿佛漫步其中,跟草原对话,与羊儿嬉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读着这个世界,不经意中已丰富了他们感悟生命的胸怀,充盈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在整个课堂中,审美的感染让每一个人都如痴如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师生之间的对话,同学这间的对话都是那般地自然与美丽。
四、开发课程资源,让对话超越文本
1、在文本比较中对话。
2、在讨论反驳中对话
教学片段中,学生通过体验与生活对话,通过争鸣与同伴对话,通过展示与老师对话,不同的方式,富有个性的情感和体验,在对话中彼此交流,彼此分享,使课堂在诗意中开始,在个性的张扬中进行,在快乐和无尽的回味中结束。一切在平淡中升华。人文的阳光洒满每个学生的心灵。
你参与了吗?你感动了吗?你领悟了吗?你发现了吗?如果这几个问题在你的课堂上备受关注了,那么,“有效对话”也将走进你的课堂了。它意味对学生生命的唤醒与欣赏,意味着人格对等基础上的情感交流与思维碰撞。
让我们一起在“对话”中放飞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