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作者】 张 华 龙培云

【机构】 宜宾市第七初级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自课改以来,课堂发生了许多变化,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知识面广了,思维更活跃了,课堂开放了,教师与学生的亲和力增强了。在看到这些变化的同时,又产生了一些困惑,下面我对小学数学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学与生活
  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大众化、活动化、生活化、个性化。而生活化与课堂教学的关系最为紧密。因为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新课程改革重视数学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孩子们感到数学有趣、有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也是数学课改的最大亮点。数学,对儿童来说,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把数学教学密切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学起来必然亲切、实在、有趣、易懂。教学中,有的通过调查商品价引入小学乘法,调查父亲月工资的收入计算多位数加减,测量操场的面积并以其为参照物,体验1公顷的实际的大小;有的结合新课内容介绍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有的复习课也足已不只停留在“查缺补漏,知识系统化”上,开始着力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但是,课改实际中,不少教师有这样的疑惑:“数学问题是不是都必须从儿童的生活实际提出?”“教三角形内角和怎样从生活实际引入?“循环小数又怎样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正由于此,有的课已上了10来分钟,还停留在大量的情境渲染之中,丝毫没有涉及数学本身的内容,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实际上,情境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不能为了“有情境”而去创造情境,让那些非数学的因素干扰了数学学习。所以,教师应该认识到:“生活化”情境也是有选择的、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应有浓浓的数学味。
  应该看到,儿童的数学学习是一种不断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的思维过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问题来自两个方面,有来自数学外部的(即现实的生活实际),也有来自数学内部的。无论来自外部或内部,只要能造成学生的认知矛盾,都能引起学生的内在学习机会,就会出现发展,都是有价值的。前面提到的“三角形内角和”,如果采用由旧引新的方法(设问:正方形有几个内角?四个内角和是多少度?长方形呢?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大小是不固定的,有没有规律呢?),三言两语就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这是因为通过复习再现或再认等方式激活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知识,而用也为新知学习分散了难点。因此,看问题必须全面,不能绝对化。教学是科学,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二、探究与发现
  数学学习不可能也不必要由学生处处去亲自发现和独立探索,更不可能由老师全堂灌。这就突出了掌握好探究与发现这个“度”的重要性。小学生学习数学,首先要掌握前人积累的数学基础知识(往往以符号形式表示),学生必须积极思考,理解每个符号、式子所代表的实际意义,才能真正内化成自己的认识。如果学习中仅记住这些符号的代表组合,例如,只知道读“三分之二”,却不明其意,这就是机械学习。一般的数学学习都是有意义的学习,。当然不排斥个别的机械学习,如背乘法口诀,这种熟记只有助于记忆,并不表明推导其结果的过程,而且机械学习也只是辅助性的学习。数学学习中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指学习已以定论形式展示出来,不需要学生去独立发现,只要学生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检索与新知识具有实质性联系的固定点,使之相互作用,实行新知识意义上的同化,从而扩大或改组认知结构。例如:“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本身就是一种规定,学生在原有已掌握的加、减、乘、除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先乘除后加减”直接教学,就可使其接受这一知识。
  自主探索是教师引导下的自主探索,要处理好自主和引导、放和收、过程和结果之间的辩证关系。面对挑战性的问题,估计学生通过努力能够探索求得的,就应大胆放开,放要放得真心、实在,收要收得及时、自然。应该看到,只放不收只是表面上的热热闹闹,收效极微,失去了教师有价值的引导,剩下的主体性生往也是苍白无力的。这是因为一个手舞足蹈的人是不可能有效地进行缜密的数学思维。动手不是目的,而是加深思维活动的进行,去发现知识规律,通过动手动脑获得知识才是最终目的。
  三、多样化与优化
  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既要全面全体,又要尊重差异。作为教师,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尊重个性化,不搞填平补充一刀切。要创造促进每个学生得到长足发展的教学教育。
  应该明确“算法多样化”与“一题多解”是有区别的。“一题多角”是面向个性,尤其是中等以上水平的学生,遇到同一道题可以多种思路多种解法,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而“多样化”是面向群体的,每人可以用自己最喜欢或最能理解的一种算法,同时在群体多样化时,通过交流、评价可以吸收或改变自己原有的算法。因此,在教学中不应该也不能要求学生对同一题说出几种算法,否则只是增强学生不必要的负担。
  曾经看到一些低年级的计算课上,讨论一道计算题,出现了10来种算法,教师还有一个劲儿地给予鼓励,临下课时,只简单地说了一句:“你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算”。其结果是班上思维迟缓的一些学困生却是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产生了干扰。这种情况是不是我们鼓励的个性化呢?我认为不然,数学是讲“优化”的,算法“优化”的含意是要求寻找最简捷、最容易、速度快的方法。诚然,在多种算法中,有的并不见得优劣之分,如20以内退位减法,无论是用“破十”“连减”或“用加算减”的方法,都很难说孰劣,儿童完全可以随自己的经验进行选择;又如长方形周长的求法,有的愿意用“(长+宽)×2”的方法,有的则用“长×2+宽×2”的方法,学生喜欢用哪个就用哪个。要真正落实好算法多样化这一教学理念,首先必须消除对算法多样化的片面理解。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将算法多样化简单地理解为算法多样化而多样化。同时也要避免只强调算法多样化,而不及时引导算法优化的做法。我们要把优化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与感悟下自觉地进行优化,从而达到多样化与优化的完美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