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关注数学课堂中学生的情感体验
【作者】 陈元强
【机构】 石坪校区
【摘要】【关键词】
【正文】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数学知识的获得,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其关键的因素是他们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这就促使我们应不断转变观念,在数学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情感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赖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作为教师,爱护学生是我们的天职。教师只有以饱满的热情去关爱学生,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才有可能。学生在师爱的滋润下,自然而然地会把老师当作最可信赖,最可亲近的人,而“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教育也就很容易被接受了。例如,有时班里感冒的同学特别多,我就对学生说:“今天,好多同学感冒了,但是这些同学还坚持上课,老师很高兴,如果你很难受,就在桌上趴一会儿吧。”短短几句话,就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更何况这些天真无邪,淳朴善良的孩子。学生是老师的一面镜子,你对他笑,他就对你笑,你对他全心全意地投入,他就会对你的工作产生回报。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也不仅是知识,更是怎样做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成为“居高临下”的指导者,而应成为一个“平等的”参与者;教师也不应成为正确与错误的“最高裁定者”,而应成为一个鼓励者和有益的启发者。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为此,教师应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如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地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二、开发个体的创新潜能,丰富学生的学习情感。
在和谐的气氛中体验美的乐趣,享受美的快乐。当代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具有8种智力,只是其组合和发挥程度不同。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全体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人才。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就是为具有不同智力潜能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不同的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不同类型的人才。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这些个性差异,允许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和思维水平的不同层次,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
教师应当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和解决问题。有的方法从成人的角度看是好的,但不同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感受。可以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方法加以比较,但不应把某一种方法强加给学生作为必须使用的方法。例如,新课标“提倡算法多样化”,拿“20以内退位减法”来说,可以用“破十减”“连减”“想加算减”等,每人按自己的兴趣可用自己的思路去算,不必强求一律,只要计算合理、正确就可以;又如计算速度问题,虽然一般也要求学期结束时达到每分钟正确计算8道题,但是遇到个别“开窍”晚的儿童,也可以有个等待,给他更多逐步训练的机会。应该说,只有不适应学生的教育,而没有不适应教育的学生。
三、密切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调节学生的学习情感。
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学习的基础首先是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内容虽然是抽象的,然而大部分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适合小学生接受的原型。现代数学教学在教学设计上很重要的新理念,就是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密切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
这里教师通过生活中学生常见的相片引出了课题,同时又设置了悬念,使学生在整节课中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最后把落脚点又回到生活中。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更体验到了学会本领后得以运用所带来的喜悦感和成就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们理所应当经常关心的是: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把他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离开来。”
四、挖掘数学中的美育因素,优化学生的学习情感 。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这种以“人的发展”为目标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是值得我们反思和研究的。因此,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应以增进情感体验为导向,加大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现实中,教师总是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将评价的着力点放在学习的结果与水平上,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的评价,以至于评价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因此,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应以增进情感体验为导向,在作业批改中适当的运用一些激励的评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学习信心,展示数学的人文美。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良好习惯,并在美动的发展,达到理性感知和情感活跃的和谐一致。数学的美育功能正是这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我们用数学的美去营造更强烈的美育氛围,去塑造一代美的人,创造一个美的世界。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情感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赖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作为教师,爱护学生是我们的天职。教师只有以饱满的热情去关爱学生,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才有可能。学生在师爱的滋润下,自然而然地会把老师当作最可信赖,最可亲近的人,而“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教育也就很容易被接受了。例如,有时班里感冒的同学特别多,我就对学生说:“今天,好多同学感冒了,但是这些同学还坚持上课,老师很高兴,如果你很难受,就在桌上趴一会儿吧。”短短几句话,就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更何况这些天真无邪,淳朴善良的孩子。学生是老师的一面镜子,你对他笑,他就对你笑,你对他全心全意地投入,他就会对你的工作产生回报。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也不仅是知识,更是怎样做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成为“居高临下”的指导者,而应成为一个“平等的”参与者;教师也不应成为正确与错误的“最高裁定者”,而应成为一个鼓励者和有益的启发者。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为此,教师应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如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地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二、开发个体的创新潜能,丰富学生的学习情感。
在和谐的气氛中体验美的乐趣,享受美的快乐。当代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具有8种智力,只是其组合和发挥程度不同。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全体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人才。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就是为具有不同智力潜能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不同的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不同类型的人才。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这些个性差异,允许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和思维水平的不同层次,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
教师应当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和解决问题。有的方法从成人的角度看是好的,但不同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感受。可以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方法加以比较,但不应把某一种方法强加给学生作为必须使用的方法。例如,新课标“提倡算法多样化”,拿“20以内退位减法”来说,可以用“破十减”“连减”“想加算减”等,每人按自己的兴趣可用自己的思路去算,不必强求一律,只要计算合理、正确就可以;又如计算速度问题,虽然一般也要求学期结束时达到每分钟正确计算8道题,但是遇到个别“开窍”晚的儿童,也可以有个等待,给他更多逐步训练的机会。应该说,只有不适应学生的教育,而没有不适应教育的学生。
三、密切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调节学生的学习情感。
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学习的基础首先是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内容虽然是抽象的,然而大部分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适合小学生接受的原型。现代数学教学在教学设计上很重要的新理念,就是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密切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
这里教师通过生活中学生常见的相片引出了课题,同时又设置了悬念,使学生在整节课中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最后把落脚点又回到生活中。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更体验到了学会本领后得以运用所带来的喜悦感和成就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们理所应当经常关心的是: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把他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离开来。”
四、挖掘数学中的美育因素,优化学生的学习情感 。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这种以“人的发展”为目标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是值得我们反思和研究的。因此,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应以增进情感体验为导向,加大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现实中,教师总是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将评价的着力点放在学习的结果与水平上,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的评价,以至于评价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因此,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应以增进情感体验为导向,在作业批改中适当的运用一些激励的评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学习信心,展示数学的人文美。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良好习惯,并在美动的发展,达到理性感知和情感活跃的和谐一致。数学的美育功能正是这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我们用数学的美去营造更强烈的美育氛围,去塑造一代美的人,创造一个美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