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谈古诗词教学新策略

【作者】 肖海燕

【机构】 滨北办事处八里王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诗歌的思想艺术博大精深。唐诗与宋词,更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两座并肩而立的高峰,一座交汇着现实和浪漫,一座辉映着婉约与豪放。唐诗与宋词,更像两颗璀璨的星星,照亮了历史,也辉映着未来。当人类的历史发展到今天,一些糟粕早已归于尘埃,而经典却一直流传至今。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也撷取其中的最美浪花,展示给我们的孩子。达.芬奇曾经说过“艺术美是不朽的。”没有人能够拒绝美,相信我们的孩子,同样会欣然接近古诗,爱上古诗。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努力挖掘古诗词中的审美因素,使审美教育与思想教育巧妙地融合为一,让美来点亮孩子的成长之路。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采用的小策略。
  一、感受自然之美的熏染
  小学课本中,古诗虽然所占比例不大,但都是古代灿烂文化的结晶,无一不闪耀着光辉,其中写风光景物的千古绝唱更是美不胜收。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刘禹锡的《望洞庭》、杨万里的《小池》等。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蜒立上头。”《小池》这首诗由泉眼、树阴、小荷、蜻蜒等意象构成了一幅清新明丽的初夏小池图。一个“惜”字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初夏时嫩荷叶微卷的姿态。而“早有蜻蜓立上头”一句为初夏静美的小池增添了一丝生趣。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首先利用课件展示初夏小池的静美,然后引导学生、抓住以上的关键词句,引导他们想象诗句的意境,使他们受到了大自然所赐予的美的熏陶。同时,我又适时地渗透思想教育:“同学们,初夏小池,给你一种怎么的感觉?”学生齐答:“美。”“是啊,怎一个美字了得!同学们试想,如果这个小池里是散发着臭味的污水,小池会怎么样?”学生先是议论纷纷,继而,一学生答:“荷花无法生长。”又一学生答:“蜻蜒早被臭味熏跑了。”……学生回答完毕,我又不失时机地提问:“如果小池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该怎么做呢”“保护它。”“不倒污水。”……如此心灵交汇,环保思想便“润物细无声”了。
  二、体悟乡情之美的深婉
  关于思乡的古诗在小语教材中更是比比皆是。从低年级的“床前明月光”到中年级的“每逢佳节倍思亲”,再到高年级的“山一程,水一程”。多少诗人在诗中,诉说着对家乡深深的眷恋啊!康熙二十年,三潘之乱平定。竖年三月,玄烨出山海关至盛京告祭祖陵,纳兰性德扈从。《长相思》即作于词人由京城(北京)赴关外盛京(沈阳)途中,抒写词人羁旅关外,思念故乡的情怀,柔婉缠绵中见慷慨沉雄。整首词,无一句写思乡,却句句渗透着对家乡的思念。 上片写行程之劳。当我们读到这里,仿佛浮现出这样一幅图景:大队人马,翻山越岭,登舟涉水,风餐露宿,走了一程又一程,一直向山海关方向进发。而词人因为留恋家园,却是频频回首,步履蹒跚,望断白山黑水而不见故园影踪。“夜深千帐灯”一句,写的是夜晚宿营于旷野的情景:深青的天幕下,漆黑的旷野上,一座座营房,灯火熠熠,映照着永夜无眠的人。“千帐灯”是虚写,写词人这次出巡随从众多。为什么夜深了,而仍然营火闪烁呢?这就为引出下片的“乡心”蓄势。 下片侧重游子思乡之苦,交代了深夜不眠的原因。故乡是没有这样的连绵不绝的风雪聒噪声的,当然可以酣然入梦;而这边塞苦寒之地,怎比钟灵毓秀之京都,况且又是暴风雪肆虐的露营之夜,加之“乡心”的重重裹挟,就更难入梦了。结尾这一句直截地表达了征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意。在这首词的教学中,由于学生一般没有这种离乡背井的体验,我首先利用课件简单介绍时代背景,再通过深情地朗读来打动学生,并且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谈谈暂住别人家时的感受,学生从中体悟到想家、想父母的情感,这样对于小学生就已足够了。
  三、挖掘哲理之美的内涵
  在古诗教学中,还有一类古诗要向学生进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元丰七年(1084)春末夏初,苏轼畅游庐山十余日,被庐山雄奇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因此,他挥毫写下十余首赞美庐山的诗,这是其中的一首。最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充满了意味深长的哲理,学生不太容易理解,我在教学中,结合《画杨桃》一课的教学,学生就不难理解“同样的事物从不同角度看,样子是不同的。”或者是“多角度看待事物”等普遍哲理。
  四、汲取人格之美的力量
  人性中最美的莫过于人格美,这类诗作以《江雪》和《梅花》为例。《江雪》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垂钓图。“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多么严酷的政治现实啊!“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个“孤”字正好反映出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伟大人格。再如王安石的《梅花》一诗,那散发着淡淡幽香、凌寒独自开的梅花,不正是王安石不屈不挠、坚强精神的人格化身吗?诸如此类诗作,正好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我讲《江雪》一诗时,首先给学生讲解了这首诗的时代背景,然后指导学生理解诗句内容,挖掘出诗人的人格之美,升华了形神兼备的诗的境界,最后向学生渗透做人要洁身自好、正直坚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