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让学生的思维飞起来——浅谈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作者】 徐子超

【机构】 八滩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数学是一门富有创新内涵的学科,在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其中更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为核心的工作。作为数学教师应从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上入手,在平时的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真正把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落到实处,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笔者做了以下探索。 
        一、创设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是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我们要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创设宽松、和谐、自由、平等、竞争的环境,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灵感,易于知识的新创我们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巧妙地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我在实施《等比数列》教学时,先提出一个生物学问题:一个细胞,每隔每分钟后一分为二,第8分钟有几个细胞? 一学生分析:原来是一个细胞 第1分钟为2个 第2分钟分裂为4个 第3分钟分裂为8个 第4分钟分裂为16个 …… 第8分钟分裂为28个 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一列数有什么规律1,2,4,8,……28,……问第n分钟细胞个数为多少?学生通过对数据的观察分析发现,第n分钟2n个,让学生研究这一列数有什么规律,然后引入等比数列的概念。 这样巧妙地设置情景,激发了学生研究等比数列的积极性,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会了创新思维,培养了创新精神。
  在讲清楚圆、椭圆的定义和方程后,我叫学生讨论一下圆和椭圆的关系。有的学生提出:椭圆要是再圆一点不就是圆了吗?我马上答到:“对!再圆一点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该怎样描述?”多数学生都回答出要短轴和长轴相等即a=b。我又不失时机的因势利导“既然a=b,那么c等于多少?”学生们齐声回答:“c=0”我立即问一句“c=0是什么意思?”于是学生们七嘴八舌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焦距为零,即两焦点重合。于是我叫学生再自己动手画椭圆,并观察两定点距离逐渐靠近时椭圆的变化,最后可以看出圆可视为椭圆的两定点重合时的一种特殊情形。
  抓住机遇,引导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通过互相讨论→动手操作→比较归纳→得出结果,不仅让学生产生了解决问题的欲望,调动了学习兴趣,而且有效地进行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指导学生善于质疑问难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科学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的,从解疑入手,因此,课堂教学要依据教材内容特点,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设计问题情境。实践证明,不能提出问题就不可能善于思考,就不可能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就不会有创造性行为。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其创新能力,就得重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允许他们在一定范围内犯错误,改正错误,我们要学会正确地分析对待学生的“奇谈怪论和异常举止。”才能扶持他们的创新行为。
        我们要创设良好的“提出问题”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体会到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其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了问题意识之后,应进一步地从不同的方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扶持其创新行为。老师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不能操之过急、包办代替,否则就会抹杀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的学习就会变得被动甚至厌学。  
  可见,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没有问题就不可能创新,因此,应重视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扶持学生的创新行为,为其今后的创新奠定基础。
        三、充分拓展学习空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现在在一些普通中学,课程从早到晚,作业又多得做不完。试问,在短短的高中三年中,学生还有多少主体性可发挥,又有多少时间去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育应以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载体,离开了时间的保证,学生又可以从哪里寻找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因此,在实际的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认真落实素质教育,扎实抓好40分钟的课堂实效,把学生真正从“题海”中解放出来,同时也要指导学生科学运筹,高效利用时间,开展丰富多彩、自愿性、多样性、灵活性、创造性和实践性有机结合的课外活动,拓宽教育领域。鼓励学生积极的扩大自己的生活领域,拓延自己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知的范围,才能使学生在各个领域充分发挥自己内在的创造力。 
  学生在积极参加各项数学活动时,心理和思维上会处于极度亢奋的状态,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会变得更加迅速,这会使他们更容易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学习上的成功。这样一来,学生对有关数学问题的理解会变得更加深刻,同时也获得了良好的心理体现,进而实现兴趣的自我培养,帮助他们更好的形成创新思维。我曾高一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问题:一个平面将空间分成两个部分,两个平面、 3个平面将空间最多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最少分成几个部分?题目出完后,学生马上开始讨论,比平时发言更加积极,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学生的参与率几乎达到了100%。那节课学生都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教学效果非常好,有的同学课后还在讨论四个平面、五个平面的情况,学生对立体几何的学习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见,注重学生积极参与,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之,在数学科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从实际出发,认真分析教材、研究学生,设计出最佳的教学途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教学效果就会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