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 戴学斌
【机构】 翠里乡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新能力是一种智力活动,需要一定的知识,同时它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倾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创设条件以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由此看来,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位教师的神圣职责。数学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怎样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在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发扬教学民主,营造创新氛围
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前提。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的应试型课堂教学,其主要特征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主要是积累知识,教师重训练,重分轻能。这种教学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和划一性,抑制了学生主体功能的发挥和个性特征的培养,以制造高分低能的效果。只有发掘教学民主,尊重学生,增强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推进教学活动由教师“教”向学生“学”的转变,使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情感才能在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得到培养。发扬教学民主,要求师生关系平等、和谐、融洽,教师重引导,学生重自主参与,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创新发展能力,鼓励学生奇思异想,追求新颖独特,不拘一格。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每一位学生,保护每一位学生的独创精神,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教师也要给予充分肯定。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只有这样,才能创设一种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最有效地学习,才最有利于创造力的发展。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主义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儿童的发展是在与环境互动中实现的。互动即活动,教学活动需要以相应的环境为载体,来诱发学生产生感知、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或操作、表达、交际等外显活动。创设情境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可采用谜语、寓言故事、音乐欣赏、游戏等形式,或利用录音、幻灯、图片等多媒体电教手段,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实际内容联系起来,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团,形成悬念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快速进入学习的状态之中。
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创设,把学生的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非达”的境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新知的探究欲望,把学生带入广阔的数学天地。学生很快就开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的同学利用学过的小数来比较,有的同学利用分数来比较,还有的同学利用百分数来比较,这样不用老师去讲解学生自己就已经实现了百分数、分数和小数的互相转化,从而总结出了转化的方法,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诱导求异思维,开发创新潜能
求异思维,又称发散思维,是一种开放性的思维,指人们解决问题的思路朝可能的方向扩散,使思考者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一种方法,而是从各种可能的设想出发,求得多种正确的答案的思维形式。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结合,但多偏向于发散思维,因此,发散思维是提高学生创造性的关键,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某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面去观察、思考、想象,提出具有多向性和跨跃性的新见解,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只有通过思维的发散,求新求异才能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的新颖独特的新信息。
四、提倡课堂开放,发展创新思维
教师应当树立“创新精神为核心”的观念,确立掌握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的观点,引导、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敢持歧见,培养其思维的多向性、推判性。在教学中应当不拘泥于教材,要灵活地运用教材,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侧面展开联想,开拓学生思路,启发他们探求多种多样的解答,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3]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是适应时代的需要,为克服传统教学的某些不足而提出的。它表现在不受教材、教案的限制,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的被动地位,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发现,去讨论,去探索,从而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
五、重视实践操作,培养创新能力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以实践为基础,采用形象化材料与手段来理解内容,有利于唤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教师演,学生看”的被动局面,多让学生利用小棒、图片以及各种学具进行实践操作,在摆弄学具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随之展开,这样学生在亲自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就能逐步开展探索,激发创新欲望,从而实现把未知转化为已知。
教材对概念、性质、公式、法则等基础知识,一般只给一种操作方法,教师要深入吃透教材,引导学生多渠道、多角度地操作学具解决同一问题,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当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素质,树立创新精神。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各种创新潜能,教师必须进一步认识现代教育的职责,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把自己视为教学的组织者,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只要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具有创新意识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创新情趣,多为学生提供合理的创新练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要不断教给创新方法,总结经验,大胆改革,正确引导,及时点拨启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就会不断得到开发,创新意识就会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一、发扬教学民主,营造创新氛围
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前提。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的应试型课堂教学,其主要特征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主要是积累知识,教师重训练,重分轻能。这种教学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和划一性,抑制了学生主体功能的发挥和个性特征的培养,以制造高分低能的效果。只有发掘教学民主,尊重学生,增强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推进教学活动由教师“教”向学生“学”的转变,使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情感才能在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得到培养。发扬教学民主,要求师生关系平等、和谐、融洽,教师重引导,学生重自主参与,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创新发展能力,鼓励学生奇思异想,追求新颖独特,不拘一格。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每一位学生,保护每一位学生的独创精神,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教师也要给予充分肯定。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只有这样,才能创设一种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最有效地学习,才最有利于创造力的发展。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主义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儿童的发展是在与环境互动中实现的。互动即活动,教学活动需要以相应的环境为载体,来诱发学生产生感知、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或操作、表达、交际等外显活动。创设情境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可采用谜语、寓言故事、音乐欣赏、游戏等形式,或利用录音、幻灯、图片等多媒体电教手段,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实际内容联系起来,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团,形成悬念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快速进入学习的状态之中。
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创设,把学生的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非达”的境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新知的探究欲望,把学生带入广阔的数学天地。学生很快就开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的同学利用学过的小数来比较,有的同学利用分数来比较,还有的同学利用百分数来比较,这样不用老师去讲解学生自己就已经实现了百分数、分数和小数的互相转化,从而总结出了转化的方法,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诱导求异思维,开发创新潜能
求异思维,又称发散思维,是一种开放性的思维,指人们解决问题的思路朝可能的方向扩散,使思考者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一种方法,而是从各种可能的设想出发,求得多种正确的答案的思维形式。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结合,但多偏向于发散思维,因此,发散思维是提高学生创造性的关键,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某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面去观察、思考、想象,提出具有多向性和跨跃性的新见解,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只有通过思维的发散,求新求异才能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的新颖独特的新信息。
四、提倡课堂开放,发展创新思维
教师应当树立“创新精神为核心”的观念,确立掌握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的观点,引导、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敢持歧见,培养其思维的多向性、推判性。在教学中应当不拘泥于教材,要灵活地运用教材,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侧面展开联想,开拓学生思路,启发他们探求多种多样的解答,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3]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是适应时代的需要,为克服传统教学的某些不足而提出的。它表现在不受教材、教案的限制,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的被动地位,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发现,去讨论,去探索,从而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
五、重视实践操作,培养创新能力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以实践为基础,采用形象化材料与手段来理解内容,有利于唤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教师演,学生看”的被动局面,多让学生利用小棒、图片以及各种学具进行实践操作,在摆弄学具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随之展开,这样学生在亲自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就能逐步开展探索,激发创新欲望,从而实现把未知转化为已知。
教材对概念、性质、公式、法则等基础知识,一般只给一种操作方法,教师要深入吃透教材,引导学生多渠道、多角度地操作学具解决同一问题,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当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素质,树立创新精神。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各种创新潜能,教师必须进一步认识现代教育的职责,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把自己视为教学的组织者,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只要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具有创新意识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创新情趣,多为学生提供合理的创新练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要不断教给创新方法,总结经验,大胆改革,正确引导,及时点拨启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就会不断得到开发,创新意识就会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就会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