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网络环境下语文教与学的有效性的探索与研究
【作者】 黄雪萍
【机构】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开展网络资源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是信息社会的呼唤,也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更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通过网络资源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从而使师生花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获得最大的可能的良好教学效果,使学生得到最合理、最充分的教育与发展,真正做到教得有效,学得有效。
关键词:网络环境 教与学 有效性
长期以来,我们的资源意识较为薄弱,常常误以为教材就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现在,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网络不仅是课程资源共享的手段,还是一个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课程资源库。因此,开展网络资源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是信息社会的呼唤,也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更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网络资源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归根到底是一种教学结构的转变。通过网络资源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从而使师生花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获得最大的可能的良好教学效果,使学生得到最合理、最充分的教育与发展,真正做到教得有效,学得有效。
因此,网络资源在语文教学中应用时机是很关键的。教学时机是灵活多变的,网络资源可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指导的应用,教师的作用是创造条件,适时地引导和点拨学生正确地应用网络资源。下面以案例的方式进行说明论述。
一、课前预习,了解时代背景
信息是学习环境中最主要的资源。它负责向学生提供要学习的领域知识和教学材料。如作者介绍,时代背景、视频等资料。通过指导学生自己查阅有关资料,自主了解时代背景,然后汇报分享,我们教师做适当点拨小结,这为学生迅速、正确地理解文章作了很好铺垫。
案例一: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 教师摒弃了以往由教师介绍历史背景的方法,利用互联网强大的搜索功能,搜索到很多有关抗日战争这段历史的网页,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网页进行浏览。之后,让学生自由谈对抗日战争的了解,教师随机进行点拨。学生都能根据网上阅读的资料,从日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扫荡”等惨绝人寰的行为中,了解到当时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环节为后面更好地理解感受五壮士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做了铺垫。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教师恰如其分地利用先进的网络环境,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使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总是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二:教学《草原》时,首先在屏幕上播放一段有关草原美丽景色的视频,一碧千里的景色呈现在学生面前,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欢腾的场面更加令人神往。学生观看视频后,让学生说这是什么地方的景色?随即请学生进入资源库,对有关网站进行浏览。大量图片、视频一下子吸引了学生,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读课文。通过学生在资源库上浏览,学生还没有接触课文,便被草原吸引住了,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对草原进行探究的欲望,调动了他们学习课文的积极性。
三、重点探究,加深理解感悟
网络资源最大的教学优势就是能提供了大量与语文相关的文字、音乐、图片、影像等资料,恰当运用可缓解过去阅读教学的单调性。音乐、图片和影像都可以渲染情境,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引发想象和联想,给学生展现一个更为广阔、丰富的空间,给语文课注入活力。
案例三:教学《山中访友》时,播放乐曲《泉水叮咚》做背景音乐,导入新课,仿佛听到了泉水歌唱、小虫爬行的声音,感受到了温馨、和谐。这就是音乐的魅力。这种恬静氛围,学生早已步入作品的意境,思维一下活跃起来,似乎与大自然交流。这样,有效地诱发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学生的想像力,激发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接着再次播放乐曲,师生配合了进行配乐朗诵,使学生受到感染,从而达到对作品个性化理解、感悟和再创造。
四、拓展阅读,思维更广更深
为了拓展学生阅读的空间,使学生从各自的学习起点出发,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拓展阅读,就更容易实现个别化的拓展阅读,扩大学生学习的广度;就更容易引领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感悟,发展学生学习的深度。
案例四:学习《北京的春节》后,学生对各地的民风民俗产生了兴趣,教师就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资源了解各地的民风民俗进行探究。学生通过阅读资源,了解到各种的民风民俗。在进行阅读汇报时,学生兴致勃勃地交流着各自的发现。这环节的设计突破了以往教材阅读的局限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学习视野。此时,学生学更多更深的欲望被激发起来,学习后面《藏戏》等课文就更投入。
五、网络交流,及时有效提高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在学习过程中,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参与,渴望别人认同自己的劳动成果,学生更是这样。网络环境的教学更能为学生创设了人人参与和自我展示的机会与空间。网络环境的人机交互的特点更便于教师整体把握课堂的调控,及时调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练习,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及时,评议更有针对性,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个性化学习的形成。
案例五:学习《猫》《母鸡》后,教师将网络上搜索的多个名家写小动物的片段给学生看,学生通过阅读感受到原来在不同人的笔下,同一种的动物写出来的文章是完全不同的,各有风格。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打开了,都回忆起自己与小动物的经历故事,交流分享的欲望被激发。在交互的留言版上留言给学生搭建的交互的平台,是让学生的表达达到迁移,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综合看来,网络环境下阅读教学的尝试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调动,学习方法、方式更趋灵活,学习收获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学习的潜力也得到了相当的发掘。信息时代,在教育教学中充分的、真正有效的利用好了网络资源,那么,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会随着知识面的扩大,综合素质的提高而提高。有效的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将会使我们的教育步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04,(3)(4).
2、蒋丽清,金丽霞:网络环境下问题指导式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J],中小学电教。
关键词:网络环境 教与学 有效性
长期以来,我们的资源意识较为薄弱,常常误以为教材就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现在,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网络不仅是课程资源共享的手段,还是一个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课程资源库。因此,开展网络资源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是信息社会的呼唤,也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更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网络资源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归根到底是一种教学结构的转变。通过网络资源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从而使师生花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获得最大的可能的良好教学效果,使学生得到最合理、最充分的教育与发展,真正做到教得有效,学得有效。
因此,网络资源在语文教学中应用时机是很关键的。教学时机是灵活多变的,网络资源可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指导的应用,教师的作用是创造条件,适时地引导和点拨学生正确地应用网络资源。下面以案例的方式进行说明论述。
一、课前预习,了解时代背景
信息是学习环境中最主要的资源。它负责向学生提供要学习的领域知识和教学材料。如作者介绍,时代背景、视频等资料。通过指导学生自己查阅有关资料,自主了解时代背景,然后汇报分享,我们教师做适当点拨小结,这为学生迅速、正确地理解文章作了很好铺垫。
案例一: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 教师摒弃了以往由教师介绍历史背景的方法,利用互联网强大的搜索功能,搜索到很多有关抗日战争这段历史的网页,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网页进行浏览。之后,让学生自由谈对抗日战争的了解,教师随机进行点拨。学生都能根据网上阅读的资料,从日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扫荡”等惨绝人寰的行为中,了解到当时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环节为后面更好地理解感受五壮士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做了铺垫。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教师恰如其分地利用先进的网络环境,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使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总是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二:教学《草原》时,首先在屏幕上播放一段有关草原美丽景色的视频,一碧千里的景色呈现在学生面前,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欢腾的场面更加令人神往。学生观看视频后,让学生说这是什么地方的景色?随即请学生进入资源库,对有关网站进行浏览。大量图片、视频一下子吸引了学生,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读课文。通过学生在资源库上浏览,学生还没有接触课文,便被草原吸引住了,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对草原进行探究的欲望,调动了他们学习课文的积极性。
三、重点探究,加深理解感悟
网络资源最大的教学优势就是能提供了大量与语文相关的文字、音乐、图片、影像等资料,恰当运用可缓解过去阅读教学的单调性。音乐、图片和影像都可以渲染情境,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引发想象和联想,给学生展现一个更为广阔、丰富的空间,给语文课注入活力。
案例三:教学《山中访友》时,播放乐曲《泉水叮咚》做背景音乐,导入新课,仿佛听到了泉水歌唱、小虫爬行的声音,感受到了温馨、和谐。这就是音乐的魅力。这种恬静氛围,学生早已步入作品的意境,思维一下活跃起来,似乎与大自然交流。这样,有效地诱发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学生的想像力,激发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接着再次播放乐曲,师生配合了进行配乐朗诵,使学生受到感染,从而达到对作品个性化理解、感悟和再创造。
四、拓展阅读,思维更广更深
为了拓展学生阅读的空间,使学生从各自的学习起点出发,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拓展阅读,就更容易实现个别化的拓展阅读,扩大学生学习的广度;就更容易引领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感悟,发展学生学习的深度。
案例四:学习《北京的春节》后,学生对各地的民风民俗产生了兴趣,教师就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资源了解各地的民风民俗进行探究。学生通过阅读资源,了解到各种的民风民俗。在进行阅读汇报时,学生兴致勃勃地交流着各自的发现。这环节的设计突破了以往教材阅读的局限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学习视野。此时,学生学更多更深的欲望被激发起来,学习后面《藏戏》等课文就更投入。
五、网络交流,及时有效提高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在学习过程中,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参与,渴望别人认同自己的劳动成果,学生更是这样。网络环境的教学更能为学生创设了人人参与和自我展示的机会与空间。网络环境的人机交互的特点更便于教师整体把握课堂的调控,及时调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练习,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及时,评议更有针对性,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个性化学习的形成。
案例五:学习《猫》《母鸡》后,教师将网络上搜索的多个名家写小动物的片段给学生看,学生通过阅读感受到原来在不同人的笔下,同一种的动物写出来的文章是完全不同的,各有风格。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打开了,都回忆起自己与小动物的经历故事,交流分享的欲望被激发。在交互的留言版上留言给学生搭建的交互的平台,是让学生的表达达到迁移,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综合看来,网络环境下阅读教学的尝试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调动,学习方法、方式更趋灵活,学习收获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学习的潜力也得到了相当的发掘。信息时代,在教育教学中充分的、真正有效的利用好了网络资源,那么,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会随着知识面的扩大,综合素质的提高而提高。有效的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将会使我们的教育步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04,(3)(4).
2、蒋丽清,金丽霞:网络环境下问题指导式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J],中小学电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