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对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探索

【作者】 罗中美

【机构】 黔西县第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我认为应从教师的分析讲解转到加强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之所以要谈这一点,是由于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不高,效率不高,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大多数时间由教师进行分析讲解,是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缺乏师生的积极性。教师讲得再好,也无法代替学生的学习。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育探索
        学习语文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完成。比如说朗读,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读得标准、读得流利、读得有感情,这样的要求其实难度不小,要做到这几点必须经过长期系统性的训练才可以做得到。课堂上教师讲解比较多,学生读书不会读,课文中精彩的语言文字如何能够进入学生的头脑有人说:看一个人语文学得怎么样就看他的作文。我看还可以加一条,就是听他的朗读。学生能否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将一篇陌生的文章读下来,同样可以检验学生语文是否学得好。再比如写字,现在很多人都说学生字写得差,容易写别字,究其原因也是缺少系统的训练。现在的许多语文课,即便是低年级的语文课,安排学生在课堂上练字写字的依然很少。课堂教学的时间都被教师对课文作无休止的分析、讲解、讨论所占据,泛泛而谈的讨论,不着边际的分析,缺乏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根本无法得到提高。
         一、词语教学一定要到位
         词是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我们理解语言的意义,学习语法的规律,都是以词为单位,而不是以字为单位的。可以这么说,词和句是文章最基本的构成单位。无论听说读写,都离不开词和句的理解和运用 。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词和句的训练应是最基本、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鉴于词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 问题,对词语的理解、辨析和搭配提出几点建议:
         1.词语的解释要全面、准确、到位。词语解释常犯的毛病是解释词语中的一部分意思,疏忽或遗漏了词语中某个重要的内容,这种情况在课堂 教学中还相当普遍。解释不完整造成学生理解不全面,不准确,从而导致词语运用不恰当,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如把“珍禽异兽”解释为奇异的野兽,只解释了“异”和“兽”,而没有顾及“珍”和“禽”。把“秉烛夜游”解释为在晚上游玩,显然只注意到“夜游”,而没有连着“秉烛”来理解:拿着点亮的蜡烛在晚上游玩。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对《少年闰土》中“熟识”的理解。我听了许多课,十有八九的学生都解释为“认识”, 对学生所遗漏的那个“熟”字,老师既不追问,也不补充。可见词语解释中马虎、草率,不精细、不准确、不 到位是个通病。因此,要把词语解释得全面、准确,就必须对组成词语的每个字的意思进行认真、仔细的研究 、推敲,努力做到不遗漏词语中的任何一个字。
         2.词语的理解不要脱离课文的语言环境。我曾经听老师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老师讲读课文时让学生解释“囫囵吞枣”这个词,连问三个学生都没有联系上下文来讲,因而都没有达到要求。第一个学生说:“吃枣子连肉带核 一道吃下去。”第二个学生说:“把一个大枣子整个儿吞下去。”第三个学生说:“吃东西嚼也不嚼,就整个儿咽下去了。”于是,老师要求学生说说这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并作了这样的启发:这个词语是讲吃枣,那课文是讲什么事?这个词语中还讲了怎样吃枣,那课文是讲什么事?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学生终于明白这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比喻读书学习没有思考,也不加分析,因而对书中的内容没有真正理解。接下来,老师对这个词的教学并没有结束,为了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他又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从哪里看出课文中的“ 我”读书是“囫囵吞枣”的?从学生的发言中,我们知道他们已经理解了“囫囵吞枣”在课文中的意思。我认为这位老师的词语教学做到了词不离句,词不离文,是值得称道的。
         3.要加强词语的辨析与搭配的训练。要做到用词准确,就要求我们善于把语言中许多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分辨得清清楚楚。这种辨别能力的训练,应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进行。如《珍贵的教科书》一课中有一句表达延安小学师生内心想得到一本教科书的话:“我们多么渴望有一本印好的教科书啊!”老师教学时问:“这里的‘渴望’如果改用‘希望’可不可以呢?”有学生说当然可以,老师又进一步问:“既然可以,课文里为什么用‘渴望’而不用‘希望’呢? ”这样,学生体会到,用上“渴望”就把人们想得到教科书的迫切心情表达出来了,在感情上显得更深切,更强烈。
        词语搭配的练习对学生正确运用词语造句也是十分重要的。有人曾分析过学生几百个比较典型的病句,发现这些句子所以成为病句,约有三分之一是犯了词语搭配不当的错误。有些词,虽然所表示的意义相同,但在 具体运用时,往往有不同的搭配对象。如“维持”和“保持”,基本意义相近,但“维持”经常同“生活”、 “秩序”、“情况”、“状况”、“状态”等词搭配;而“保持”则常与“清洁”、“卫生”、“健康”、“ 传统”、“记录”、“光荣”等词语搭配。这说明词语搭配是有一定规则或习惯的。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增强学生的语感,熟悉词语搭配的规则和习惯。
         二、加强造句练习,提高词语的使用率
         造句是学生运用词语的一种很好的练习。可惜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造句是被大大冷落了的一种训练形式 。当然,造句受此冷遇,是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多年来,小学毕业考试试卷上很少出现或根本不出现造句这种题型。在“考什么,教什么”的思想指导下,造句的地位自然一落千丈了。造句,不仅要以课文的内容为材料,进行运用词语的训练,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用学到的词语说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也就是说自己的话。这时,教师的指导要开拓学生的思路,帮助他们找到丰富的造句内容。比如,学生从课文中学的“津津有味”是与“吃”联系在一起的,学生造起句子来,也只会这样搭配,出现了内容雷同、句式单一的现象。其实,“津津有味”的意思是兴趣浓厚的样子,它可以用在听故事、听演讲、听课上;可以用在看表演、看电视、看书报上;还可以用在讲故事、讲笑话、讲述某件事情上,等等。这说明,“ 津津有味”的使用范围是很广的。知道了这些,学生造句的思路开阔了,题材广泛了,造句的内容也更丰富多 采了。而通过造句,对词语的理解也进一步加深了。 
         以字词为基础,以句子为关键,我认为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几点有效途径,在这里谈了点自己的体会希望和大家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