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生物教学创新教育的尝试与探索
【作者】 于彩红 刘晓艳
【机构】 北马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是素质教育深化和具体化,是时代赋予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是新时代对教育的渴求和呼唤。
中学阶段是人一生中世界观、人生观发展和形成的重要阶段,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时期,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渗透创新教育,努力培养和发展学生这一成才所必备的素质。近年来;我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做了有益的尝试,具体方法如下:
一、更新观念,充实自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学观,在课堂教学中切实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充分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去尝试体验、发现来不断获取知识,增长经验,发展能力,修正品行为主要目标。树立师生平等、尊重个性的教育思想,具有学校无差生,只有有差异的学生,人人都是人才,但不是全才的思想观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心理素质,把教学活动真正变成活跃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创新的过程。
谈到创新学生往往有一种神秘感和渴望而不可及的惧怕心理,认为是科学家的事,自己没有资格,也没能力去创新,而心理学家奥托指出:“我们所有的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这种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对学生来说,只要不墨守成规,能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地提出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新设想,新方法都属于创新。
二、巧妙设疑,激发兴趣,启迪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是创造的动力。可见教学实际上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为此教师教学就要善于设疑、巧干设疑。于无疑处设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波澜。
首先设疑提问要做到“二要”、“二忌”。一要新颖奇特,忌平平淡淡。同样一个问题,提得平淡无奇,学生就没有兴趣思考,反之,如果变换角度,学生感到新奇,就会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二要难易适中,忌深浅过度。教师提问要从学生现有水平出发,问题过易,学生毫不费力便可回答,难以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问题过难,学生就会因为高不可攀而丧失回答的信心,产生畏惧和厌学情绪。因此,提问要使学生处于跳一跳,摘到桃”的状况,如在讲述《排泄)一章,尿的形成问题时,若开始就问尿是怎样形成的?总是复杂难以叙述,若分成连续几个问题:尿的形成经过哪三个连续过程?第一个过程滤过由肾单位的哪个结构完成?在哪个部位形成什么?原尿和血液相比缺少什么物质?原尿又经过肾单位的什么结构?经过什么作用?最终由哪里流出就形成尿?尿与原尿相比缺少什么?为什么?尿与原尿相比多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层层设疑,既解决了尿形成的复杂性,又把难点化解,易启动学生的思维,经过学生激烈讨论、思考、比较,最后都能归纳得出结论,再让学生起来简述尿的形成,学生就易于答出。这样,教师担任向导、顾问的角色,把激励、信任带到课堂,耐心疏导,积极催化,鼓励探究,开阔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发展学生的创新想象力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是叩击学生思维火花,让学生凭借科学知识进行想象,实施创造。富有想象力,充满激情和幻想,是中学生的一个重要心理特征,应鼓励学生敢于想象,善于想象。如当同学们学习了遗传病是由于疾病基因引起的,并且了解很多遗传病是无药可治时,有的同学提出:“现代科技发达了,克隆羊、克隆牛都出来了,如果采用基因工程,把致病基因从病人体内切割下来,换上正常的基因,不就根治了。”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它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澳大利亚培育的带牛基因的“超级猪”,我国培育有含有凝血因子的转基因山羊,美国的“人类基因”计划及英国的克隆羊的出现,无不说明想象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启迪学生的灵感,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四、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加强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方面,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应当充分利用实验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实验课上,利用学生好奇心强,兴趣高的特点,让他们用心观察,启发引导,探索生物的奥秘,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如在做“观察根毛、根尖的结构实验”时,按课本上的方法培养的小麦幼根,弯曲散乱并交结在一起难以分开,在切取幼根发给学生观察时,占用时间很多,我引导学生,根据种子萌发的条件和很生长的特性,怎样改进实验方法,才能得到整齐的幼根和容易观察的根毛呢?学生们跃跃欲试,设计了很多种实验方法,四天后,同学们带来了他们的杰作,其中一位同学的设计较好,他的做法是:(1)把选的小麦种在清水中浸泡,使其吸足水分。(2)把吸足水分的种子单层摆在纱布中间,并在种子上盖一块浸足水的薄板。(3)将种周围的纱布提起,用线系在竹棍中央,悬吊在盛有水的广口罐头瓶中,以底部不接触水为宜。这位同学的实验方法既考虑了种子萌发的条件和根的向水性,又得到了很好的实验效果,别有新意。三天后就看到一条条幼根整齐地从纱布孔眼中向水中伸出,根毛区长出了密密的白色根毛,观察十分方便,切取幼根也很容易。
以上是我在实施创新教育工作的意识和尝试,我深信,只要深化认识,坚持实验,就一定能把创新教育更加广泛,更加深入开展起来,使我们的教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中学阶段是人一生中世界观、人生观发展和形成的重要阶段,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时期,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渗透创新教育,努力培养和发展学生这一成才所必备的素质。近年来;我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做了有益的尝试,具体方法如下:
一、更新观念,充实自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学观,在课堂教学中切实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充分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去尝试体验、发现来不断获取知识,增长经验,发展能力,修正品行为主要目标。树立师生平等、尊重个性的教育思想,具有学校无差生,只有有差异的学生,人人都是人才,但不是全才的思想观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心理素质,把教学活动真正变成活跃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创新的过程。
谈到创新学生往往有一种神秘感和渴望而不可及的惧怕心理,认为是科学家的事,自己没有资格,也没能力去创新,而心理学家奥托指出:“我们所有的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这种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对学生来说,只要不墨守成规,能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地提出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新设想,新方法都属于创新。
二、巧妙设疑,激发兴趣,启迪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是创造的动力。可见教学实际上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为此教师教学就要善于设疑、巧干设疑。于无疑处设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波澜。
首先设疑提问要做到“二要”、“二忌”。一要新颖奇特,忌平平淡淡。同样一个问题,提得平淡无奇,学生就没有兴趣思考,反之,如果变换角度,学生感到新奇,就会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二要难易适中,忌深浅过度。教师提问要从学生现有水平出发,问题过易,学生毫不费力便可回答,难以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问题过难,学生就会因为高不可攀而丧失回答的信心,产生畏惧和厌学情绪。因此,提问要使学生处于跳一跳,摘到桃”的状况,如在讲述《排泄)一章,尿的形成问题时,若开始就问尿是怎样形成的?总是复杂难以叙述,若分成连续几个问题:尿的形成经过哪三个连续过程?第一个过程滤过由肾单位的哪个结构完成?在哪个部位形成什么?原尿和血液相比缺少什么物质?原尿又经过肾单位的什么结构?经过什么作用?最终由哪里流出就形成尿?尿与原尿相比缺少什么?为什么?尿与原尿相比多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层层设疑,既解决了尿形成的复杂性,又把难点化解,易启动学生的思维,经过学生激烈讨论、思考、比较,最后都能归纳得出结论,再让学生起来简述尿的形成,学生就易于答出。这样,教师担任向导、顾问的角色,把激励、信任带到课堂,耐心疏导,积极催化,鼓励探究,开阔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发展学生的创新想象力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是叩击学生思维火花,让学生凭借科学知识进行想象,实施创造。富有想象力,充满激情和幻想,是中学生的一个重要心理特征,应鼓励学生敢于想象,善于想象。如当同学们学习了遗传病是由于疾病基因引起的,并且了解很多遗传病是无药可治时,有的同学提出:“现代科技发达了,克隆羊、克隆牛都出来了,如果采用基因工程,把致病基因从病人体内切割下来,换上正常的基因,不就根治了。”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它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澳大利亚培育的带牛基因的“超级猪”,我国培育有含有凝血因子的转基因山羊,美国的“人类基因”计划及英国的克隆羊的出现,无不说明想象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启迪学生的灵感,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四、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加强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方面,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应当充分利用实验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实验课上,利用学生好奇心强,兴趣高的特点,让他们用心观察,启发引导,探索生物的奥秘,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如在做“观察根毛、根尖的结构实验”时,按课本上的方法培养的小麦幼根,弯曲散乱并交结在一起难以分开,在切取幼根发给学生观察时,占用时间很多,我引导学生,根据种子萌发的条件和很生长的特性,怎样改进实验方法,才能得到整齐的幼根和容易观察的根毛呢?学生们跃跃欲试,设计了很多种实验方法,四天后,同学们带来了他们的杰作,其中一位同学的设计较好,他的做法是:(1)把选的小麦种在清水中浸泡,使其吸足水分。(2)把吸足水分的种子单层摆在纱布中间,并在种子上盖一块浸足水的薄板。(3)将种周围的纱布提起,用线系在竹棍中央,悬吊在盛有水的广口罐头瓶中,以底部不接触水为宜。这位同学的实验方法既考虑了种子萌发的条件和根的向水性,又得到了很好的实验效果,别有新意。三天后就看到一条条幼根整齐地从纱布孔眼中向水中伸出,根毛区长出了密密的白色根毛,观察十分方便,切取幼根也很容易。
以上是我在实施创新教育工作的意识和尝试,我深信,只要深化认识,坚持实验,就一定能把创新教育更加广泛,更加深入开展起来,使我们的教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