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为有源头活水来——谈小学作文写前指导拾零

【作者】 滕宏红

【机构】 育才双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作文教学中,尽管我们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但是多数学生的作文内容还是空洞,无新意;写作方法死板,不自然;主题表达保守,不鲜活。学生鲜明的个性、率真的天性无从张扬,学生作起文来纯粹应付,从而成为一项沉重的课业,精神负担。写作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中最坚固的堡垒。要攻克这个堡垒,用传统的方法,硬拼硬打恐怕只能事倍功半;而采取迂回战术,广引“源头活水”,或许能出奇制胜。因此,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树立“大语文”观点,放开手脚,大胆尝试,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一、借用多媒体,创造写作欲望
  运用电化教学,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夸美纽斯说:“如果人们吃饭没有食欲,勉强地把食物吞到胃里去,其结果只能引起恶心呕吐,最少也消化不良,健康不佳,反之如果是在饥饿的驱使下,把食物吃到胃里,那它就会乐意接受并很好的消化它……”(夸美纽斯说《大教学论》)。所以,要让学生有“饥饿感”,产生“写作欲”,我借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1、巧借录音,展开联想。
        以“秋”为话题作文时,我做了这样的尝试:反复播放钢琴曲《秋日私语》,让学生欣赏这一展现秋日风光的乐曲,体会飒飒秋风“飒飒秋风”与“籁籁落叶”的情景,这样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双翼,去感知秋景、秋情、秋思、秋事,这样反复播放某一乐曲的形式,使每一个音符幻化成聆听着心中流淌的歌。如我写《心中的黄河》这一文题时 ,先让学生欣赏光未然的《黄河颂》的歌曲,学生在欣赏了这首意境优美、极富想象力的歌曲后,燃起强烈的创作热情,有的写奔流不息的黄河,有的写与黄河的对话,有的写保卫母亲河……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在思维宇宙间具有高度的活动自由,它自由地纵横与驰骋,变幻无穷。
  2、妙用课件,辅助创新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是作文之源,无源头活水,哪来鲜活的作文?于琦老师也说过:“要让语文教学有活泼的生命力,须放开眼看,竖起耳听,接受新事物,接受新信息,让时代活水在语文教育领域流淌。”可现实却令人忧虑。迫于升学压力,我们的学生长期受困于家庭到学校的单调直线式的生活里,怎能拥抱自然,亲近社会,感悟人生,如此以来,写作主体审美的家园便会失落,审美的清泉便会凝滞。例如写《我爱家乡的——》时,我为了唤起学生对家乡自然万物的深意,我制成课件,让学生在课堂上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体味生活,感悟美好,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似乎比眼见的还好。家乡的草莓在画面上娇娇欲滴,芦笋捆捆生财,西红柿、西葫芦……样样具有,再配有家乡的田野上空的鸟鸣声,小溪哗哗的流水声,庄户人耕地的声音… …无不真实的撞击着学生的心扉。由此及彼联想到自己的家乡。学生多想用手中的笔勾勒出自己的家乡。如学《斑羚飞度》制成的课件真实可感,让学生趁热打铁写《我与斑羚》就能一气呵成。有的写了五六页纸。这样的事例真是不胜枚举,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热情。
  这样利用多媒体教学,即有利于引入课外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情趣,也能很好的把广阔的社会语文引入课堂 ,使学生的创作欲望激发起来。
  多媒体教学虽有效,但决不能让其流于俗套走过场。画面艳丽刺激、花里胡哨,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因此,没有必要就不用 ,只要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即用。
  二、广开创造思路   搜集写作素材 
  1 .立意,随其自然
  以往的作文教学往往强调“文以载道”,教师评价作文往往“成人化”、“文学化”,忽视学生作文中鲜活独到的主题,事实上只有鼓励学生作文时立意随其自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不知写什么和没有东西可写的问题,因此,我注重一题多意的训练。如教学生写作《我家乡的——》一题,经过讨论,有的同学写家乡美景、有的同学写家乡的特产、有的说家乡的变迁…  …内容丰富多采,主题立意所见不同。
  2 .设问: “答”到“文”成
  作文练习时不拟定题目,只确定话题,围绕这一话题设计一系列问题。经过学生讨论交流,再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认识、联想、清晰的写作内容完全胸有成竹。如写作《我的妈妈》我设计这样一系列问题:“你对妈妈的印象怎样?”“你能举出妈妈不同于其他妈妈的特点吗?”“你认为妈妈什么都好吗?”这种“设问作答”式作文能使学生作文水到渠成,使听、说、读、书做到有机结合。
  3.“组合”产生“质变”
  此标题意思是“收集”各种有关信息进行“组合”再经过“处理”发生“质变”,这一过程主要用在平时,分如下几步巧妙“组合”A、引导学生平日大量读课外书,做好笔记,并做好重要标记。做好分类,以便“引用”。B、要引导学生正确引用,“引用”就是一种“组合”,一种处理,引用素材没错误,在文章中引用,实质上是将摘抄的材料变活了。C、要引导学生学会“引用”,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习作题目去找素材。如此训练能使学生学会分析思考和理解耳闻目睹的材料,“战斗胜利感”也油然而生,厌写的疾病也会得到治疗,如写“文明行为的养成”“家乡的春天”“校园一景”等都可以用若干类似的文章,引用材料,会取得理想效果。
  三、模仿与创造同行,确定写作思路
  作文同其它技术的学习一样,都要从模仿起步,其实,模仿与创造是分不开的。
  仿写就是对照。仿写范文、借鉴范文的某些特点进行运用,从中领会写作的内容与方法。在写《我的老师》等文时,可这样拟题,并按并列的方式写成。如学《向沙漠进军》是按“总—分—总”的结构写成。在仿写《我的家乡》时也可用这样的思路写成。写作文是灵活的,并非篇篇如此,教无宝发,作无教条。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给学生创设一种“登山则情满山,观海则意于海”的情境氛围,应开动脑筋,“授之以渔”,让学生在学思结合的过程中发掘出属于自己的“源头活水”这样,思维被激活,写作思路被打开,学生们才会不知不觉中激起写作的兴趣,动其“心”进而美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