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
【作者】 张传霞
【机构】 北关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如何使小学生由学数学到喜欢数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运用数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给学生充分思维的空间,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在学习中感受数学、体验数学,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策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小学生 学习数学 良好习惯 培养兴趣
作为的教师,如何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运用数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把学数学真正变成一个做数学的过程;如何使学生由学数学到喜欢数学,真正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一、给学生充分思维的空间,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并为他们提供主动探索、主动创新的机会,应允许学生标新立异,敢于发表个人意见。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渐让学生养成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在课堂上,学生可以讨论,可以发问,这样可以使学生迸发创新的火花,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多角度思维的习惯,从而更好地促进数学学习。
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它不仅能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更能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是学生"会学"的体现。
根据数学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学习习惯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最缺乏的是主动提问、对数学问题进行类比、联想、推广及反思回顾等主动探索和思考的习惯,而我也通过对多个个案的跟踪研究后发现:学习成绩好较好的学生,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均注意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而学习成绩差的学困生除了智力原因以外,学习习惯等非智力因素起的作用也极为重要。这些结论使我们数学教师认识到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二、在学习中感受数学、体验数学,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生的求知欲强,对什么问题都喜欢追根问底,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精心设计生活应用题,让学生体验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萌发出一种数学真有趣,我要学数学的心理。从传统意义上讲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包括预习、上课注意听、练习、作业等方面的习惯,因而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应达到以下目标:
1、课前预习目标
了解和阅读相关内容,回顾熟悉与本课内容有关的知识;能尝试完成预习习题,通过预习能自主解决一些问题;通过预习能发现一些新问题,并及时作好批注,准备好所要提出的问题。
2、课堂学习目标
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能独立思考,敢于发言;带着问题有目的、主动地学习,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与疑问;能正确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的思想,口述解题过程;规范书写、画图,正确使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能主动探究问题,善于发散思维,悟出道理,并引发新的问题。
3、情感目标
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积极、主动、持久地学习;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主动认识、理解、探索和解决问题;敢于创新,敢于批判、怀疑的学习态度。
4、合作学习目标
学生合作学习探索问题;师生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三、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策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优化课前预习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预习是指学生运用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在科学的思维方法指导下,去开展观察、记忆、联想、辨析、比较等思维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主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为了优化课前预习活动,教师需加强预习指导,首先要改变那种让学生记下学习目标,把新知识标题变成问句的简单做法,而应将思维焦点定位在学生的"疑惑"上,设计切合学生实际水平及承受能力的问题,设计有启发性的、让学生"跳一跳"就"够得着"的问题。因而教师需要优化课前预习活动的设计。
课前预习活动的设计大致内容有:学习要求、旧知回顾、新知预学、思考与练习、存在问题等,学生可据此巩固旧知识,认识新内容。在"学习要求"中学生可预先了解要掌握哪些内容,用哪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应达到的目标;"旧知回顾"明确新知识即将涉及到已学过的内容,这些内容恰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学生可根据预习活动的提示进行回忆及查阅有关材料;"新知预学"要学生预先去思考、体会一些学习内容并思考一些疑惑;"思考与练习"通过问题、练习的形式引导学生初步尝试对新知识的运用;"存在问题"主要要求学生通过预习后提出存在的问题及疑惑,教师可事先收集这些"疑问",然后针对问题展开学习、讨论。
2、转变观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需立足于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牢固确立"学生第一、以学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进行课堂学习和训练活动,教师上课尽量精讲,让学生多练、多思,思路让学生讲,疑难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得,错误让学生析,小结让学生做,让学生勇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敢于提问质疑。久而久之,学生必将养成良好的课堂发言习惯、思考习惯、总结习惯、提问和质疑习惯等等。
3、创设情境,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提供契机。
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情况,创设课堂教学最佳学习情境,能够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供契机。创设问题情境能触动学生主动地思考、探索和讨论,教学中,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或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不一致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悬念、疑虑;恰当的问题,能使学生展开联想;合适的问题情境,能触动学生反思,触发学生开展讨论;另外可以通过一题多解来创设思维情境,让学生的一些"别出心裁"的想法得以展现;通过一题多变,使学生能对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探索和思考,并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目的。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为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维习惯提供了时机,也只有真正给予学生机会、时间和空间,学生的思维和行动才能落到实处。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时刻把学生放在首位,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要让数学课堂、社会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发展的天地,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熟悉和探索数学世界,使学生真正感受数学的乐趣,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小学生 学习数学 良好习惯 培养兴趣
作为的教师,如何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运用数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把学数学真正变成一个做数学的过程;如何使学生由学数学到喜欢数学,真正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一、给学生充分思维的空间,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并为他们提供主动探索、主动创新的机会,应允许学生标新立异,敢于发表个人意见。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渐让学生养成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在课堂上,学生可以讨论,可以发问,这样可以使学生迸发创新的火花,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多角度思维的习惯,从而更好地促进数学学习。
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它不仅能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更能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是学生"会学"的体现。
根据数学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学习习惯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最缺乏的是主动提问、对数学问题进行类比、联想、推广及反思回顾等主动探索和思考的习惯,而我也通过对多个个案的跟踪研究后发现:学习成绩好较好的学生,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均注意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而学习成绩差的学困生除了智力原因以外,学习习惯等非智力因素起的作用也极为重要。这些结论使我们数学教师认识到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二、在学习中感受数学、体验数学,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生的求知欲强,对什么问题都喜欢追根问底,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精心设计生活应用题,让学生体验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萌发出一种数学真有趣,我要学数学的心理。从传统意义上讲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包括预习、上课注意听、练习、作业等方面的习惯,因而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应达到以下目标:
1、课前预习目标
了解和阅读相关内容,回顾熟悉与本课内容有关的知识;能尝试完成预习习题,通过预习能自主解决一些问题;通过预习能发现一些新问题,并及时作好批注,准备好所要提出的问题。
2、课堂学习目标
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能独立思考,敢于发言;带着问题有目的、主动地学习,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与疑问;能正确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的思想,口述解题过程;规范书写、画图,正确使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能主动探究问题,善于发散思维,悟出道理,并引发新的问题。
3、情感目标
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积极、主动、持久地学习;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主动认识、理解、探索和解决问题;敢于创新,敢于批判、怀疑的学习态度。
4、合作学习目标
学生合作学习探索问题;师生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三、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策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优化课前预习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预习是指学生运用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在科学的思维方法指导下,去开展观察、记忆、联想、辨析、比较等思维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主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为了优化课前预习活动,教师需加强预习指导,首先要改变那种让学生记下学习目标,把新知识标题变成问句的简单做法,而应将思维焦点定位在学生的"疑惑"上,设计切合学生实际水平及承受能力的问题,设计有启发性的、让学生"跳一跳"就"够得着"的问题。因而教师需要优化课前预习活动的设计。
课前预习活动的设计大致内容有:学习要求、旧知回顾、新知预学、思考与练习、存在问题等,学生可据此巩固旧知识,认识新内容。在"学习要求"中学生可预先了解要掌握哪些内容,用哪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应达到的目标;"旧知回顾"明确新知识即将涉及到已学过的内容,这些内容恰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学生可根据预习活动的提示进行回忆及查阅有关材料;"新知预学"要学生预先去思考、体会一些学习内容并思考一些疑惑;"思考与练习"通过问题、练习的形式引导学生初步尝试对新知识的运用;"存在问题"主要要求学生通过预习后提出存在的问题及疑惑,教师可事先收集这些"疑问",然后针对问题展开学习、讨论。
2、转变观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需立足于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牢固确立"学生第一、以学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进行课堂学习和训练活动,教师上课尽量精讲,让学生多练、多思,思路让学生讲,疑难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得,错误让学生析,小结让学生做,让学生勇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敢于提问质疑。久而久之,学生必将养成良好的课堂发言习惯、思考习惯、总结习惯、提问和质疑习惯等等。
3、创设情境,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提供契机。
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情况,创设课堂教学最佳学习情境,能够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供契机。创设问题情境能触动学生主动地思考、探索和讨论,教学中,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或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不一致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悬念、疑虑;恰当的问题,能使学生展开联想;合适的问题情境,能触动学生反思,触发学生开展讨论;另外可以通过一题多解来创设思维情境,让学生的一些"别出心裁"的想法得以展现;通过一题多变,使学生能对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探索和思考,并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目的。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为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维习惯提供了时机,也只有真正给予学生机会、时间和空间,学生的思维和行动才能落到实处。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时刻把学生放在首位,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要让数学课堂、社会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发展的天地,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熟悉和探索数学世界,使学生真正感受数学的乐趣,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