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寻找慧根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作者】 郭素萍
【机构】
【摘要】【关键词】
【正文】新世纪教育面临新挑战。我们当代的教育者——21世纪的新型教师,再也不能抱怨我们的受教育者——学生,这不会,那不会,而是要费尽心机地寻找他们的慧根,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所谓慧根,即智慧之根本。如今,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再着眼于怎样教,如何教,而是把重心放在学生怎样学,如何学才懂,才明白,教师应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寻找这一颗难得的慧根。
一、巧用“引着学”。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重心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现在我们的教育中将引起的转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一种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学中从地球中心转移到太阳中心一类的革命。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措施要围绕他们组织起来。”实现教学重心的转移,就要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言“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样,我们的教师就不再是神圣殿堂里的“说教者”,知识的占有者、阐释者,而是帮助学生寻找慧根,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如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在“读文、识字、感悟”部分,我先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再让学生根据要求独立阅读课文。针对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老师要让学生“牵头走”,首先一定要教会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内牵着老师的鼻子走,以免漫无边际,养成学生日后做事无目的性的坏习惯。接着看课件显示,图上有什么?这些内容在课文的哪一段?谁来读一读?他读得怎么样?在学生评议学生的读时,一切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合作、商议。在课堂上,学生们终于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了课文的重点词:葫芦藤、挂了等。在最后,学生看到课件里的葫芦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进而读课文,理解重点的词句后,都深有感触,伤心万分。实践出真知,学生不真正去感受、体会、体验、揣摩《我要的是葫芦》内涵的思想内容,就一定不能这样理解了叶和葫芦的关系,并能模仿《悯农(一)》的后两句诗概括地说出来。其实,只要我们老师会,而且能让学生“牵着走”,学生的慧根必定会逐步显现的,越学越爱学。
二、灵用“玩着学”。
语文教学要淡化教师的讲,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尝试错误,没有经过挫折的成功,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我们还应让学生在自主的前提下,合作讨论、相互补充,自己去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探究性学习允许学生选取不同的视角、采取不同的方法获得不同的结论。
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试着让学生“玩着学”,把学生的慧根找出来。如教《荷叶圆圆》一课,本课讲的是荷叶的四个小伙伴在荷叶上、荷叶下各自有趣的情景。语言简短而富有想象力,读来生动有趣。教师在揭题后, 就讲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引导学生去读。通过故事把学生带入了美好的童话世界当中。接下来的阅读教学,教师又以“你就是小水珠——”“你就是小蜻蜓——”这样的语言,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身临其境。比如,在教学“小蜻蜓说:“荷叶是我的停机坪。”小蜻蜓立在荷叶上,展开透明的翅膀。”时,教师抚摸学生的小脑袋亲切地说:“你就是这只小蜻蜓,你停在荷叶上的姿势真美,能不能再让我们欣赏一下你的姿态?”学生一听自己就是那只小蜻蜓,情绪一下被调动起来,展开双臂上下挥动。教师又反问其他小朋友 “可爱的蜻蜓们,你们停在荷叶上是这样上下挥舞翅膀吗?”“不是这样的。”另一个小朋友展开双臂不再挥动。“哦,原来是这样挺拔地立在荷叶上,真像一架神气的小飞机。”教师就是这样通过生动、亲切、随机应变的语言,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美好的童话世界,学生边玩边学,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学习知识。
三、引用“讲着学”。
随着改革的深入,人们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局限性有了较清晰的认识。以此为基点,大语文的教育观、语文能力课内外衔接训练实验相继出台,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已深入人心。如教《难忘的一天》一课,由于学生年纪小,经历不多,对于“我”要表演时的紧张,以及随后的平静心理,表演后走在路上看到、想到的东西都无法体会到。邓小平爷爷说的:“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学生也无法细细咀嚼出其令人回味的含意来。大语文观、语文要与生活相联系的理念,让我们感受到了预设重要性。
在学到这些内容时,我是这样讲的:(1)“文章的小作者告诉我们,参加一些重大表演前、表演时、表演后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将来大家也参加类似的比赛、表演时,能像小作者一样告诉老师、家长、同学们,你当时的心情吗?好,老师过些日子来了解了解。(2)“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到底包涵什么样的意义。请大家向你们的家长了解计算机的普及、使用情况,再和大家一起交流分享好么?把问题留到课外,留到明天,待到一定时机成熟后,问题就会自然而然地,迎刃而解了。复习这一课时,就让学生互相谈一谈、议一议这些经历后的感受。再让学生朗读课文,这一次的朗读,学生特别有感情。让我再一次感受到,教学一定要与生活密切联系,否则,也只能是纸上谈兵,空有理论的外壳。了解学生收集的情况,更是热闹非凡:“我爸爸、妈妈不会用电脑,我叫他们快学,他们说,一把年纪了还学什么学。”“我邻居的大哥哥会,他说,如果我早会用电脑,对我的事业发展会更有利。”“我问过的所有人,有了电脑,都说方便多了。”……在众说纷纭下,大家一致认为,这么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我们从小就掌握了,事事就可以先人一步。看,不用老师说,课上说了老半天也不懂的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有效地解决了这一些离学生生活较远的问题,很好地教会了学生,有问题就要想方设法去解决,不能随随便便知一半,明一半就行了。只要之以恒,我们的学生在有疑、质疑、解惑中变得越来越聪明,我们的学生就会越来越想学了。
时代在进步,事物在发展,语文课堂教学留给老师的思考不应就此止步。要不断的探索,不断修正,不断寻找学生的那一颗慧根,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语文课堂才能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一、巧用“引着学”。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重心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现在我们的教育中将引起的转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一种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学中从地球中心转移到太阳中心一类的革命。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措施要围绕他们组织起来。”实现教学重心的转移,就要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言“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样,我们的教师就不再是神圣殿堂里的“说教者”,知识的占有者、阐释者,而是帮助学生寻找慧根,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如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在“读文、识字、感悟”部分,我先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再让学生根据要求独立阅读课文。针对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老师要让学生“牵头走”,首先一定要教会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内牵着老师的鼻子走,以免漫无边际,养成学生日后做事无目的性的坏习惯。接着看课件显示,图上有什么?这些内容在课文的哪一段?谁来读一读?他读得怎么样?在学生评议学生的读时,一切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合作、商议。在课堂上,学生们终于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了课文的重点词:葫芦藤、挂了等。在最后,学生看到课件里的葫芦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进而读课文,理解重点的词句后,都深有感触,伤心万分。实践出真知,学生不真正去感受、体会、体验、揣摩《我要的是葫芦》内涵的思想内容,就一定不能这样理解了叶和葫芦的关系,并能模仿《悯农(一)》的后两句诗概括地说出来。其实,只要我们老师会,而且能让学生“牵着走”,学生的慧根必定会逐步显现的,越学越爱学。
二、灵用“玩着学”。
语文教学要淡化教师的讲,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尝试错误,没有经过挫折的成功,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我们还应让学生在自主的前提下,合作讨论、相互补充,自己去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探究性学习允许学生选取不同的视角、采取不同的方法获得不同的结论。
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试着让学生“玩着学”,把学生的慧根找出来。如教《荷叶圆圆》一课,本课讲的是荷叶的四个小伙伴在荷叶上、荷叶下各自有趣的情景。语言简短而富有想象力,读来生动有趣。教师在揭题后, 就讲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引导学生去读。通过故事把学生带入了美好的童话世界当中。接下来的阅读教学,教师又以“你就是小水珠——”“你就是小蜻蜓——”这样的语言,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身临其境。比如,在教学“小蜻蜓说:“荷叶是我的停机坪。”小蜻蜓立在荷叶上,展开透明的翅膀。”时,教师抚摸学生的小脑袋亲切地说:“你就是这只小蜻蜓,你停在荷叶上的姿势真美,能不能再让我们欣赏一下你的姿态?”学生一听自己就是那只小蜻蜓,情绪一下被调动起来,展开双臂上下挥动。教师又反问其他小朋友 “可爱的蜻蜓们,你们停在荷叶上是这样上下挥舞翅膀吗?”“不是这样的。”另一个小朋友展开双臂不再挥动。“哦,原来是这样挺拔地立在荷叶上,真像一架神气的小飞机。”教师就是这样通过生动、亲切、随机应变的语言,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美好的童话世界,学生边玩边学,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学习知识。
三、引用“讲着学”。
随着改革的深入,人们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局限性有了较清晰的认识。以此为基点,大语文的教育观、语文能力课内外衔接训练实验相继出台,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已深入人心。如教《难忘的一天》一课,由于学生年纪小,经历不多,对于“我”要表演时的紧张,以及随后的平静心理,表演后走在路上看到、想到的东西都无法体会到。邓小平爷爷说的:“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学生也无法细细咀嚼出其令人回味的含意来。大语文观、语文要与生活相联系的理念,让我们感受到了预设重要性。
在学到这些内容时,我是这样讲的:(1)“文章的小作者告诉我们,参加一些重大表演前、表演时、表演后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将来大家也参加类似的比赛、表演时,能像小作者一样告诉老师、家长、同学们,你当时的心情吗?好,老师过些日子来了解了解。(2)“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到底包涵什么样的意义。请大家向你们的家长了解计算机的普及、使用情况,再和大家一起交流分享好么?把问题留到课外,留到明天,待到一定时机成熟后,问题就会自然而然地,迎刃而解了。复习这一课时,就让学生互相谈一谈、议一议这些经历后的感受。再让学生朗读课文,这一次的朗读,学生特别有感情。让我再一次感受到,教学一定要与生活密切联系,否则,也只能是纸上谈兵,空有理论的外壳。了解学生收集的情况,更是热闹非凡:“我爸爸、妈妈不会用电脑,我叫他们快学,他们说,一把年纪了还学什么学。”“我邻居的大哥哥会,他说,如果我早会用电脑,对我的事业发展会更有利。”“我问过的所有人,有了电脑,都说方便多了。”……在众说纷纭下,大家一致认为,这么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我们从小就掌握了,事事就可以先人一步。看,不用老师说,课上说了老半天也不懂的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有效地解决了这一些离学生生活较远的问题,很好地教会了学生,有问题就要想方设法去解决,不能随随便便知一半,明一半就行了。只要之以恒,我们的学生在有疑、质疑、解惑中变得越来越聪明,我们的学生就会越来越想学了。
时代在进步,事物在发展,语文课堂教学留给老师的思考不应就此止步。要不断的探索,不断修正,不断寻找学生的那一颗慧根,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语文课堂才能焕发出迷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