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的行为策略
【作者】 何 鑫
【机构】 蓬安县锦屏镇中心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在数学学习中,问题解决能力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基础,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一种核心能力。在平常的教学中,在教学问题解决这一内容时老师们总感到方法呆板、学生积极性不足、效果不佳,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培养和发展,尤其是后进生在面对问题解决时几乎束手无策,大大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状态。本文作者在自己的实际教学工作中探索了一些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行为策略:通过培养学生的审题意识、改变教学模式、把问题解决同生活紧密联系等方面去努力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旨在抛砖引玉,引起大家对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探究和思考。
关键词:教师;提高;问题解决;教学行为;策略
在新接手的这个班级中,有3个学生每次的单元练习总是完成得很差,究其原因,他们每次的问题解决几乎全军覆没,这严重影响了他们对于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阻碍了他们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的总目标明确指出:“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在探索真实情境所蕴含的关系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小学课程标准中把“解决问题”作为一个方面来单独阐述。可见,问题解决这一板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性当然就是不言而喻的。以前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们主要是靠“灌输——接受”的模式来完成问题解决的教学。虽然能按时完成教学内容,学生也可能会解决相应的问题,但是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没得到训练和培养,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相当少,纯粹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进度而教学,严重忽略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好像成了只会做题的“机器”。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也早已深入老师们的心中,但是也有的老师只是简单地把满堂灌变为满堂问,课堂上的场面异常火热,看似学生在积极参与、不断思考、积极发言,其实质是老师通过简单的问答形式,一直在牵着学生走,学生自主思考和提问的机会其实非常少。那些看似火热的场面,实际上反映的是教师自己的思维过程,学生并没有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这就造成了一些学生听着就懂,但是一做就错的现象。在这样教师“牵着走”的课堂上教师扶得太多,实际上主宰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没有真正被调动起来,学生的质疑的机会太少,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可能性相当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很难得到培养和发展。同时,在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高效课堂,对学生发现和提出的问题直接敷衍了事,那么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就被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也得不到发展。那么,作为小学数学老师,我们在课堂上如何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呢,我们应有怎样的教学行为策略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培养孩子认真审题的习惯。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公司招聘人才,有很多人报名参加考试。但考试试题却很新颖,一共20道题,限时3分钟。内容如下:第一,请把试卷认真读完;第二,在试卷左上角写上名字;第三,在名字下面写上汉语拼音;第四,写出5种动物的名称……第十九,写出认真的5个同义词;第二十,如果你看完了题目,请只做第二题。看到这里,你一定情不自禁地笑了,这里其实考的不是知识,而是态度——认真谨慎的态度,当然做题的态度会看出你以后工作的态度。所以很多应聘者抱怨在3分钟内根本答不完这20道题,是因为他们都没有完成第一题,因而失去了机会。其实无论是在职场应聘还是在生活中,认真严谨的学习的态度是极其重要的。问题解决教学就要培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为学生今后养成谨慎的生活态度是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占了比较大的比重。而解题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题的正确与否。因此,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
在培养学生审题的习惯方面,我认为要让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读,就是读准题目。很多问题解决做得差的孩子,在读题时跑马观花,囫囵吞枣,题目的内容都没有读清楚,就盲目下笔列式,结果可想而知。
2.让学生认真仔细地推敲题目,也就是读懂题目。只有把题目读懂了,才可能理解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才可能理清数量关系,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3.让学生能复述题目,用自己的话来讲讲这个问题。当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来复述问题时,其实他对题目的理解也就到位了,问题解决起来就变得轻松了。
二、改变教学模式,把问题解决的教学过程变成学生的探险与揭秘的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问题解决的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把教学的过程变成学生的探险与揭秘,让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那么问题解决一定具有“密室逃脱”般的魅力和吸引力。我经常给孩子们讲,一个问题就犹如一个悬案,而孩子们就是侦探,我们能否根据悬案中的蛛丝马迹——问题中的信息,去找到事情的真相——正确解答题目,成为一名名侦探呢?
在问题解决的教学中,首先将课本提出的问题变成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问题引领下的探究行为才是真探究。我们把书本提出的问题,转变为让学生自己根据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教学内容成了学生好奇、想知道的问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激发出来,有趣的探究由此展开。其次,在问题解决时让学生经历艰辛的探究过程。让学生体会“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的过程。探究的学习方式已被广泛应用。什么样的问题值得探究?探究的目的是什么?需要我们在问题解决时去进一步思考。“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探究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让学生做“思维的体操”才是目的,面对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经历挫折,经历思维的碰撞,更能让学生生长出智慧。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的核心素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再次,在问题解决的教学中,教师要坚守“不剧透”的底线。对于探索者,“剧透”令人丧失乐趣,打消探索者的积极性。在问题解决的教学中,教师也不能“剧透”,越是难点,越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只有全体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思考,学生发现“谜底”的可能性才会更大,即使是发现部分线索,也是令人快乐并启迪学生智慧的。“探险的乐趣在于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以及历经艰辛后获得的成就感”。
三、将问题解决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1、在问题解决的教学中努力创设丰富又生动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来源与生活”,离开生活的数学,无疑是空洞、乏味、缺乏实际意义的。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让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孩子们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想生活,获得数学信息,形成良好的数感和数学意识,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能力也就加深了。在平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数学教师也要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将数学与生活紧紧相融,积极收集生活素材,让课堂的教学资源丰富形象又贴近生活,真实的素材和案例才能打动学生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我认为教师只有自己做生活的有心人,具有健康向上、热爱生活的积极心态,善于用孩子的眼光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有趣的事,才能在课堂上有滋有味地描述给学生听,把美好的生活展现给孩子们,激发他们关注生活的情感。才能在教学中更好的渗透情景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创造更多让孩子接触生活的机会,把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现在的问题解决,多数都是建立在生活化情景的基础上,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习为生活服务,同时在生活中去学习和应用数学。只有让学生经常走近生活,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情景,才能让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出发,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知识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确实在现实中,由于学生缺乏生活常识,而不会进行问题解决的案例比比皆是。比如,我们四年级的练习题就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解决:星星服装店用32000元购进80套西服,然后以每套960元的价格卖出,这批服装最多能赚多少钱?很多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由于不懂赚了多少钱是怎么一回事,就理解不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从而无法正确解答。所以在平常的教学的中,我们教师也可以根据所学知识经常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加强应用,尽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在生活中去探索数学知识,让他们把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把书本上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四、正视错误,把错误当成学习资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问题解决是出现问题是很正常的,不过要紧的是出现了问题不及时纠正继续犯。平时我们在做解决问题的时候,结果固然重要,但是对错误的过程及时反思更重要。我们要善于利用学生的错误,把学生的错误当成教学资源,让孩子们认识到这种错误是如何形成的,正确的解题思路与错误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这样的错误给了学生什么启发,把错误的能量发挥到最大。弗赖登塔尔强调:“反思是数学的重要活动,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要喜欢问:“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么做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你认为以后在做这样类型的题目时要注意什么?”通过这样的问,学生不断的反思,慢慢地形成了这样的习惯,不用你问他也会想了,会自己自觉反思了,从而从中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正如吴正宪老师所说:“错着错着就对了。”
总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教学问题解决的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相信学生的创造能力,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数学中的生活,加强知识与实际的联系,经常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燕《把教学的过程变成学生的探险与揭秘》
关键词:教师;提高;问题解决;教学行为;策略
在新接手的这个班级中,有3个学生每次的单元练习总是完成得很差,究其原因,他们每次的问题解决几乎全军覆没,这严重影响了他们对于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阻碍了他们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的总目标明确指出:“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在探索真实情境所蕴含的关系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小学课程标准中把“解决问题”作为一个方面来单独阐述。可见,问题解决这一板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性当然就是不言而喻的。以前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们主要是靠“灌输——接受”的模式来完成问题解决的教学。虽然能按时完成教学内容,学生也可能会解决相应的问题,但是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没得到训练和培养,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相当少,纯粹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进度而教学,严重忽略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好像成了只会做题的“机器”。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也早已深入老师们的心中,但是也有的老师只是简单地把满堂灌变为满堂问,课堂上的场面异常火热,看似学生在积极参与、不断思考、积极发言,其实质是老师通过简单的问答形式,一直在牵着学生走,学生自主思考和提问的机会其实非常少。那些看似火热的场面,实际上反映的是教师自己的思维过程,学生并没有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这就造成了一些学生听着就懂,但是一做就错的现象。在这样教师“牵着走”的课堂上教师扶得太多,实际上主宰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没有真正被调动起来,学生的质疑的机会太少,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可能性相当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很难得到培养和发展。同时,在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高效课堂,对学生发现和提出的问题直接敷衍了事,那么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就被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也得不到发展。那么,作为小学数学老师,我们在课堂上如何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呢,我们应有怎样的教学行为策略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培养孩子认真审题的习惯。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公司招聘人才,有很多人报名参加考试。但考试试题却很新颖,一共20道题,限时3分钟。内容如下:第一,请把试卷认真读完;第二,在试卷左上角写上名字;第三,在名字下面写上汉语拼音;第四,写出5种动物的名称……第十九,写出认真的5个同义词;第二十,如果你看完了题目,请只做第二题。看到这里,你一定情不自禁地笑了,这里其实考的不是知识,而是态度——认真谨慎的态度,当然做题的态度会看出你以后工作的态度。所以很多应聘者抱怨在3分钟内根本答不完这20道题,是因为他们都没有完成第一题,因而失去了机会。其实无论是在职场应聘还是在生活中,认真严谨的学习的态度是极其重要的。问题解决教学就要培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为学生今后养成谨慎的生活态度是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占了比较大的比重。而解题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题的正确与否。因此,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
在培养学生审题的习惯方面,我认为要让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读,就是读准题目。很多问题解决做得差的孩子,在读题时跑马观花,囫囵吞枣,题目的内容都没有读清楚,就盲目下笔列式,结果可想而知。
2.让学生认真仔细地推敲题目,也就是读懂题目。只有把题目读懂了,才可能理解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才可能理清数量关系,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3.让学生能复述题目,用自己的话来讲讲这个问题。当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来复述问题时,其实他对题目的理解也就到位了,问题解决起来就变得轻松了。
二、改变教学模式,把问题解决的教学过程变成学生的探险与揭秘的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问题解决的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把教学的过程变成学生的探险与揭秘,让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那么问题解决一定具有“密室逃脱”般的魅力和吸引力。我经常给孩子们讲,一个问题就犹如一个悬案,而孩子们就是侦探,我们能否根据悬案中的蛛丝马迹——问题中的信息,去找到事情的真相——正确解答题目,成为一名名侦探呢?
在问题解决的教学中,首先将课本提出的问题变成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问题引领下的探究行为才是真探究。我们把书本提出的问题,转变为让学生自己根据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教学内容成了学生好奇、想知道的问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激发出来,有趣的探究由此展开。其次,在问题解决时让学生经历艰辛的探究过程。让学生体会“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的过程。探究的学习方式已被广泛应用。什么样的问题值得探究?探究的目的是什么?需要我们在问题解决时去进一步思考。“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探究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让学生做“思维的体操”才是目的,面对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经历挫折,经历思维的碰撞,更能让学生生长出智慧。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的核心素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再次,在问题解决的教学中,教师要坚守“不剧透”的底线。对于探索者,“剧透”令人丧失乐趣,打消探索者的积极性。在问题解决的教学中,教师也不能“剧透”,越是难点,越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只有全体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思考,学生发现“谜底”的可能性才会更大,即使是发现部分线索,也是令人快乐并启迪学生智慧的。“探险的乐趣在于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以及历经艰辛后获得的成就感”。
三、将问题解决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1、在问题解决的教学中努力创设丰富又生动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来源与生活”,离开生活的数学,无疑是空洞、乏味、缺乏实际意义的。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让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孩子们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想生活,获得数学信息,形成良好的数感和数学意识,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能力也就加深了。在平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数学教师也要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将数学与生活紧紧相融,积极收集生活素材,让课堂的教学资源丰富形象又贴近生活,真实的素材和案例才能打动学生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我认为教师只有自己做生活的有心人,具有健康向上、热爱生活的积极心态,善于用孩子的眼光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有趣的事,才能在课堂上有滋有味地描述给学生听,把美好的生活展现给孩子们,激发他们关注生活的情感。才能在教学中更好的渗透情景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创造更多让孩子接触生活的机会,把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现在的问题解决,多数都是建立在生活化情景的基础上,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习为生活服务,同时在生活中去学习和应用数学。只有让学生经常走近生活,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情景,才能让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出发,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知识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确实在现实中,由于学生缺乏生活常识,而不会进行问题解决的案例比比皆是。比如,我们四年级的练习题就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解决:星星服装店用32000元购进80套西服,然后以每套960元的价格卖出,这批服装最多能赚多少钱?很多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由于不懂赚了多少钱是怎么一回事,就理解不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从而无法正确解答。所以在平常的教学的中,我们教师也可以根据所学知识经常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加强应用,尽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在生活中去探索数学知识,让他们把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把书本上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四、正视错误,把错误当成学习资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问题解决是出现问题是很正常的,不过要紧的是出现了问题不及时纠正继续犯。平时我们在做解决问题的时候,结果固然重要,但是对错误的过程及时反思更重要。我们要善于利用学生的错误,把学生的错误当成教学资源,让孩子们认识到这种错误是如何形成的,正确的解题思路与错误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这样的错误给了学生什么启发,把错误的能量发挥到最大。弗赖登塔尔强调:“反思是数学的重要活动,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要喜欢问:“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么做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你认为以后在做这样类型的题目时要注意什么?”通过这样的问,学生不断的反思,慢慢地形成了这样的习惯,不用你问他也会想了,会自己自觉反思了,从而从中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正如吴正宪老师所说:“错着错着就对了。”
总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教学问题解决的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相信学生的创造能力,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数学中的生活,加强知识与实际的联系,经常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燕《把教学的过程变成学生的探险与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