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方法之探索
【作者】 骆晓燕
【机构】 桓台第一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高三历史教学是整个历史教学的最高峰、至高点,而高考则是检验学生学习历史综合素质能力的试金石。为迎接高考、搞好高三历史复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增强高三生学习历史和分析历史的综合素质和技能,则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本文就这个问题阐述了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的方法和具体做法。以其“抛砖引玉”,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三历史 复习方法 策略 内容安排 指导思想 具体做法
高三历史科的复习一般要经过三轮:第一轮为单元复习,第二轮为专题复习,第三轮为热点复习。其中,第一轮的单元复习非常重要,它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形成的重要阶段,此一阶段未做好,其他两个阶段的复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何做好历史科的第一轮复习,就其策略与方法浅谈几个方面。
一、复习的时间及内容安排
文科综合考试科目历史的内容为中国古代史(选修),中国近现代史(必修)上、下册,世界近现代史(选修)上下册,高一完成中国近现代史上下册的内容学习,高二文科完成世界近现代史上下册学习,同时需完成中国古代史第1-2章的内容学习,加上暑假补课,应于高三上期开学一周内结束所有新课,而第一轮复习就需在9月10日后开始,至次年3月10日左右结束。复习前需根据内容和时间制定好复习进度,讨论好复习指导思想,安排好资料选编,确定好教学法重心。时间安排的原则是历史科的教学任务力争在课内完成,不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复习时间一般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一是学生结合知识清单边看边填写;二是教师讲解;三是单元练习;四是复习巩固(含周练)。一个单元所需时间的三分之一由教师讲解、点拔。其余时间由教师引导下完成教学任务。
只有对第一轮复习时作通盘考虑,这样才能使师生做到按部就班,有的放矢。
二、复习的指导思想
第一轮复习是师生为参加高考—选拔性考试服务的,学生要在六月的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因此,复习前教师务必首先明确高考的范围要求和能力要求。高考试题是在“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有利于中学素质教育”的原则下进行命制,因而试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区分度。注重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教师要弄清什么是获取和解读信息、什么是调动和运用知识、什么是描述和阐释事物、什么是论证和探讨问题。熟悉以上要求后,就需要师生在平常的复习备考中通过阅读教材,教师讲解,练习评价、总结反思中贯穿这些要求。把握高考改革的发展方向,随着时代的脉搏而跳动;使历史科的复习教学具有时代感、生命力。
由于第一轮复习是单元分块进行,在划分好单元的基础上,将基础知识、重难点问题放在一个单元而不是单一节中去解决,使学生在单元结构中宏观把握知识,从而夯实基础,培养能力。一个单元复习完毕,学生必须具备了解单元的结构、阶段特征和重难点问题,抓住前后相关单元的内在联系,认清单元中的隐含知识点、易错、易混知识点,不断增强对历史概念的理解,提高知识的概括能力,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扎扎实实做好了单元复习,专题和热点复习才有很好的根基。
三、复习教师的讲解
教师在讲解之前需作充分准备,讲什么,怎样讲,期望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目标,都应心中有数。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进行讲解,都应考虑。教师在备课时需明确大纲要求,近年高考命题的发展方向,深入钻研和分析教材,多采用问题式,启发式教学,加强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思维,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充分利用教材上的文字材料、图片、表格等来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训练。如鸦片战争这一考点,传统复习方法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爆发的背景、时间、性质、过程、结局、胜败原因、影响等。其实上新课时就这样学过了,如果复习课再是如此,就如同炒剩饭;变换一下方式同样可以到达复习目的,那就是利用教材中林则徐的上书中一段话,层层设问,在学生了解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运用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这就启发了学生思维,强化了对知识的掌握。设问如下:(1)林则徐是一个什么身份的人?他上书的目的是什么?(2)鸦片是何物?为什么出现“无御敌之兵,无充饷之银”?(3)林则徐认识到了鸦片的危害,他是否认清了当时国内外形势,为什么?(4)清政府如何对待林则徐的上书?这样处理有什么后果?(5)后来鸦片被禁止了为什么?(6)林则徐的命运如何,怎样评价这一历史人物?等等。
四、复习练习的选编与评析
练习的目的一是检验复习的效果;是从不同角度训练学生思维能力;三是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让教师从练习中得知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弥补。
知识清单。清单的内容为一个考点的知识结构,留出一些关键字、词由学生填写。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阅读教材,提炼关键语句、词;二是明确一个考点的纲要构建单元知识体系。此清单填写应于教师讲解之前完成。三是单元练习:此练习单元复习检测用,100分值,难度值0.6-0.7之间,20个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80分,一个材料型问答题20分。学生在一节课内(40分钟完成),教师也便于及时批阅,单元检测题中或后附上近三年本单元的高考题,并附上答案。从实践来看,学生在完成单元练习后,斟酌上能做完考题。做这些高考题,使学生明确高考是如何来考察单元知识点,从而破除学生对高考的神秘感;把握高考试题的脉搏。四是周练:周练试卷的长度、难度、区分度同单元,所不同的是试题内容以一周复习内容为主,附带已复习过的内容。试题来源多是其他地方的考试题和自编题,使学生了解外部信息,增强应变能力。
对练习中存在问题处理:教师需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一是对错误较多的进行统计,二需了解学生出错的原因,教师在评析试卷时才能有的放矢,反对平均使用力气。要求学生将错误之处用红笔进行纠正,并作好批阅,对如何审题,组织答案,书写排版都应做到悉心指导,特别是对重点学生进行面批面改,并加强师生交流。
综上所述,这是在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方面,个人的一些具体实践与做法,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我相信只要我们历史任课教师敢于创新,大胆探索与实践,努力调动学生复习历史的主动性、积极性,就能提高高三学生的素质能力,以积极的心态和热切的希望迎战高考。
关键词:高三历史 复习方法 策略 内容安排 指导思想 具体做法
高三历史科的复习一般要经过三轮:第一轮为单元复习,第二轮为专题复习,第三轮为热点复习。其中,第一轮的单元复习非常重要,它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形成的重要阶段,此一阶段未做好,其他两个阶段的复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何做好历史科的第一轮复习,就其策略与方法浅谈几个方面。
一、复习的时间及内容安排
文科综合考试科目历史的内容为中国古代史(选修),中国近现代史(必修)上、下册,世界近现代史(选修)上下册,高一完成中国近现代史上下册的内容学习,高二文科完成世界近现代史上下册学习,同时需完成中国古代史第1-2章的内容学习,加上暑假补课,应于高三上期开学一周内结束所有新课,而第一轮复习就需在9月10日后开始,至次年3月10日左右结束。复习前需根据内容和时间制定好复习进度,讨论好复习指导思想,安排好资料选编,确定好教学法重心。时间安排的原则是历史科的教学任务力争在课内完成,不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复习时间一般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一是学生结合知识清单边看边填写;二是教师讲解;三是单元练习;四是复习巩固(含周练)。一个单元所需时间的三分之一由教师讲解、点拔。其余时间由教师引导下完成教学任务。
只有对第一轮复习时作通盘考虑,这样才能使师生做到按部就班,有的放矢。
二、复习的指导思想
第一轮复习是师生为参加高考—选拔性考试服务的,学生要在六月的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因此,复习前教师务必首先明确高考的范围要求和能力要求。高考试题是在“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有利于中学素质教育”的原则下进行命制,因而试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区分度。注重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教师要弄清什么是获取和解读信息、什么是调动和运用知识、什么是描述和阐释事物、什么是论证和探讨问题。熟悉以上要求后,就需要师生在平常的复习备考中通过阅读教材,教师讲解,练习评价、总结反思中贯穿这些要求。把握高考改革的发展方向,随着时代的脉搏而跳动;使历史科的复习教学具有时代感、生命力。
由于第一轮复习是单元分块进行,在划分好单元的基础上,将基础知识、重难点问题放在一个单元而不是单一节中去解决,使学生在单元结构中宏观把握知识,从而夯实基础,培养能力。一个单元复习完毕,学生必须具备了解单元的结构、阶段特征和重难点问题,抓住前后相关单元的内在联系,认清单元中的隐含知识点、易错、易混知识点,不断增强对历史概念的理解,提高知识的概括能力,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扎扎实实做好了单元复习,专题和热点复习才有很好的根基。
三、复习教师的讲解
教师在讲解之前需作充分准备,讲什么,怎样讲,期望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目标,都应心中有数。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进行讲解,都应考虑。教师在备课时需明确大纲要求,近年高考命题的发展方向,深入钻研和分析教材,多采用问题式,启发式教学,加强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思维,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充分利用教材上的文字材料、图片、表格等来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训练。如鸦片战争这一考点,传统复习方法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爆发的背景、时间、性质、过程、结局、胜败原因、影响等。其实上新课时就这样学过了,如果复习课再是如此,就如同炒剩饭;变换一下方式同样可以到达复习目的,那就是利用教材中林则徐的上书中一段话,层层设问,在学生了解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运用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这就启发了学生思维,强化了对知识的掌握。设问如下:(1)林则徐是一个什么身份的人?他上书的目的是什么?(2)鸦片是何物?为什么出现“无御敌之兵,无充饷之银”?(3)林则徐认识到了鸦片的危害,他是否认清了当时国内外形势,为什么?(4)清政府如何对待林则徐的上书?这样处理有什么后果?(5)后来鸦片被禁止了为什么?(6)林则徐的命运如何,怎样评价这一历史人物?等等。
四、复习练习的选编与评析
练习的目的一是检验复习的效果;是从不同角度训练学生思维能力;三是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让教师从练习中得知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弥补。
知识清单。清单的内容为一个考点的知识结构,留出一些关键字、词由学生填写。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阅读教材,提炼关键语句、词;二是明确一个考点的纲要构建单元知识体系。此清单填写应于教师讲解之前完成。三是单元练习:此练习单元复习检测用,100分值,难度值0.6-0.7之间,20个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80分,一个材料型问答题20分。学生在一节课内(40分钟完成),教师也便于及时批阅,单元检测题中或后附上近三年本单元的高考题,并附上答案。从实践来看,学生在完成单元练习后,斟酌上能做完考题。做这些高考题,使学生明确高考是如何来考察单元知识点,从而破除学生对高考的神秘感;把握高考试题的脉搏。四是周练:周练试卷的长度、难度、区分度同单元,所不同的是试题内容以一周复习内容为主,附带已复习过的内容。试题来源多是其他地方的考试题和自编题,使学生了解外部信息,增强应变能力。
对练习中存在问题处理:教师需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一是对错误较多的进行统计,二需了解学生出错的原因,教师在评析试卷时才能有的放矢,反对平均使用力气。要求学生将错误之处用红笔进行纠正,并作好批阅,对如何审题,组织答案,书写排版都应做到悉心指导,特别是对重点学生进行面批面改,并加强师生交流。
综上所述,这是在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方面,个人的一些具体实践与做法,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我相信只要我们历史任课教师敢于创新,大胆探索与实践,努力调动学生复习历史的主动性、积极性,就能提高高三学生的素质能力,以积极的心态和热切的希望迎战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