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奠定孩子数学成长的基石——浅谈计算教学
【作者】 袁红旭
【机构】 简阳市金马九义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大纲要求学生在计算能力方面达到“会”“熟练”“比较熟练”三个层次,那么,如何加强计算教学,提高计算能力呢?根据笔者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总结如下:
一.严格教学要求是前提
大纲在计算教学上要求根据每一部分所占的地位、作用区别对待,对一位数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等最重要的口算要求达到熟练;对于除此以外的基本口算,万以内的加减法和用一两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要求达到比较熟练:对于三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只要求会算。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中低年级,是计算教学的重要阶段,必须把好计算关。要把好计算关,首要的是保证计算的正确,如果计算错了,其它就没有意义了。严格按照教学要进行教学,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
二. 弄懂算理是关键
大纲强调,“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既要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学生懂为什么要这样算。如教学《用两位数乘》,要使学生理解两点:①24×13通过直观图使学生看到,就是求13个24连加的和是多少,可以先求出3盒的支数是多少即3个24是多少,再求10盒的支数是多少即l0个24是多少,然后把两个积加起来,从而让学生知道,计算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要分两步乘,第三步是相加,这样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通过例题教学,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②计算过程中还要强调数的位置原则,“用乘数个位上的数去算”就是求3个24得72,所以又要和乘数3对齐写在个位上。“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就是求10个24个得240,(也可看成24个lo)所以4要写在十位上”,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数位对齐的道理。这样,通过反复训练,就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法则。
三. 思维训练是核心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要使学生学会,并促进会学,就“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计算教学同样要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重视并加强思维训练。首先要提供思路,教给思维方法。其次要加强直观,重视操作、演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再次要探求理、灵活的算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在学生掌握基本算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探求合理、灵活的算法,尽快找到计算捷径,形成灵活多变的计算技能。最后要在估算教学中,要认真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进行准确判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四.加强训练是途径
计算能力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长期训练逐步形成的。训练时要注意:
1.突出重难点。如万以内的加减法,练习的重点是进位和退位。要牢记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法的进退位数,难点是连续进位和退位;两三位数的乘法要练习第二、第三部分积的对位;小数的计算则注意小数点位置的处理,加、减、除法强调小数点对齐,注意用“0”占位;简便运算则重点练习运用定律、性质和凑整。因此,在组织训练时必须明确训练的目标和程度,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打好基础。计算教学是奠定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石。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同时计算也是解决所有数学问题的工具和途径,因此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根据各年级对计算的要求,围绕重点,组织一系列的有效训练,持之以恒,逐步达到熟练。训练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要有新的突破
训练是以知识中最原始的基本概念为魂,以知识的内在联系为线,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再现。在知识再现的过程中,对学生要有更新、更高的要求,使他们旧知识有新的认识和理解。
(2)要抓准关键
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给学生以恰到好处的“提示”。这一“提示”。绝非是将新知识、新内容指点给学生。也绝非讲授;而是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朝着教师提示的方向去探索、去发现、去认识、去提高。
(3)要设计精当
在课堂上,教师应有意识地设计问题的情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发现的机会,有充分思考、探索、研究的时间,使他们都能积极思维、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和创造性。
(4)要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思考方法和见解,要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各自不同的思路,以及有哪些闪光的东西或较深的理解,教师从中得到准确的反馈,从而确定下一步训练的内容和方法。
(5)要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避免制造.紧张僵持的课堂气氛,应注意为学生创造更多思考、争论的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内在潜力,促使他们不断地产生创造的欲望。学生在不断探索发现的过程中,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若干次错误或不完善的思考。教师则努力使他们在活跃的思维中,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增长,数学能力也随之逐步提高。
一.严格教学要求是前提
大纲在计算教学上要求根据每一部分所占的地位、作用区别对待,对一位数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等最重要的口算要求达到熟练;对于除此以外的基本口算,万以内的加减法和用一两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要求达到比较熟练:对于三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只要求会算。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中低年级,是计算教学的重要阶段,必须把好计算关。要把好计算关,首要的是保证计算的正确,如果计算错了,其它就没有意义了。严格按照教学要进行教学,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
二. 弄懂算理是关键
大纲强调,“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既要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学生懂为什么要这样算。如教学《用两位数乘》,要使学生理解两点:①24×13通过直观图使学生看到,就是求13个24连加的和是多少,可以先求出3盒的支数是多少即3个24是多少,再求10盒的支数是多少即l0个24是多少,然后把两个积加起来,从而让学生知道,计算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要分两步乘,第三步是相加,这样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通过例题教学,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②计算过程中还要强调数的位置原则,“用乘数个位上的数去算”就是求3个24得72,所以又要和乘数3对齐写在个位上。“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就是求10个24个得240,(也可看成24个lo)所以4要写在十位上”,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数位对齐的道理。这样,通过反复训练,就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法则。
三. 思维训练是核心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要使学生学会,并促进会学,就“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计算教学同样要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重视并加强思维训练。首先要提供思路,教给思维方法。其次要加强直观,重视操作、演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再次要探求理、灵活的算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在学生掌握基本算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探求合理、灵活的算法,尽快找到计算捷径,形成灵活多变的计算技能。最后要在估算教学中,要认真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进行准确判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四.加强训练是途径
计算能力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长期训练逐步形成的。训练时要注意:
1.突出重难点。如万以内的加减法,练习的重点是进位和退位。要牢记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法的进退位数,难点是连续进位和退位;两三位数的乘法要练习第二、第三部分积的对位;小数的计算则注意小数点位置的处理,加、减、除法强调小数点对齐,注意用“0”占位;简便运算则重点练习运用定律、性质和凑整。因此,在组织训练时必须明确训练的目标和程度,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打好基础。计算教学是奠定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石。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同时计算也是解决所有数学问题的工具和途径,因此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根据各年级对计算的要求,围绕重点,组织一系列的有效训练,持之以恒,逐步达到熟练。训练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要有新的突破
训练是以知识中最原始的基本概念为魂,以知识的内在联系为线,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再现。在知识再现的过程中,对学生要有更新、更高的要求,使他们旧知识有新的认识和理解。
(2)要抓准关键
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给学生以恰到好处的“提示”。这一“提示”。绝非是将新知识、新内容指点给学生。也绝非讲授;而是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朝着教师提示的方向去探索、去发现、去认识、去提高。
(3)要设计精当
在课堂上,教师应有意识地设计问题的情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发现的机会,有充分思考、探索、研究的时间,使他们都能积极思维、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和创造性。
(4)要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思考方法和见解,要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各自不同的思路,以及有哪些闪光的东西或较深的理解,教师从中得到准确的反馈,从而确定下一步训练的内容和方法。
(5)要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避免制造.紧张僵持的课堂气氛,应注意为学生创造更多思考、争论的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内在潜力,促使他们不断地产生创造的欲望。学生在不断探索发现的过程中,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若干次错误或不完善的思考。教师则努力使他们在活跃的思维中,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增长,数学能力也随之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