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作者】 钟 睿

【机构】 石垭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发展转型时期所出现的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在他们的家庭中,父母双方或一方是缺失的,在留守期间,这些儿童会出现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在某种程度上给社会造成了一些消极影响。而 农村留守儿童,他们属于社会的弱小群体。所以留守儿童的成长成才特别是教育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日显突出。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多方面
  在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落——乡村留守子女。在我国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占有不小比例,且在不断增长。由 “留守儿童”特殊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引发的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要想管理好留守儿童,就必须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一、家庭家长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键
  1、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之所以称他们为留守儿童,首先就是与家庭成员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他们的父母一方或者双方都在外务工,把孩子交予另一方或爷爷奶奶照管,这样会引起严重的家庭教育问题。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则表现在学习环境的恶劣,对子女健康人格和思想品德的教育有所欠缺,更是无法与学校做好密切配合。另一方面也是比较重要的,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导致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的失调和弱化,完整的家庭教育功能的发挥应该是包括父母双方对孩子的影响,不仅在学习方面,更是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
  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要正确处理生产、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的利益;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2、家长要明确自己的责任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孩子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的好差,由老师们去管教。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正确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和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至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
  3、家长要尽量提供最适合的生活和学习条件
  尽可能调整好家长外出方式,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条件。
  4、家长要加强与孩子的联系,尽量了解教育孩子
  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等机构联合发布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活动调查分析报告”指出,与孩子沟通较少的家长不在少数。据他们的调查,有21.1%的家长通常一个月才会和孩子联系一次,4.9%的家长每年才与孩子联系一次,1.3%的家长甚至与孩子没有联系。所以,家长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一方面,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动态的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积极向上特别要加强思想方面的教育,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除打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璞”,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二、加强学校教育,提高教师素质。
  一个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要受到他所处环境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学校对儿童施加的影响是他们成长和发展的主要和决定的因素。而学校的教育,首先体现在教师的素质上。
  首先,作为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素质培训,使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做到公平、公证,使“留守儿童”拥有与其他儿童同等对待的教育。教师本身应该注重身教而多于言教,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榜样,成为孩子心目中心理健康的表率,引导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其次,学校应加强制度管理,避免社会上的不良分子进入学校,以免造成不良影响,遏止了校内的不良成员进行破坏,避免“留守儿童”结识不良分子,一旦发现,学校、老师应给予及时的引导,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使其人格发展能够“弃恶扬善”。
  再是就是,学校要加强同社会、家庭的联系,依靠各方面力量对学生共同施加良好的影响,才能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促进作用。
  三、社会政府共同努力,营造良好教育氛围。
  社会应纠正错误观念,对于留守儿童问题,改“差生”教育和“扶贫”教育为“特色”教育,政府。政府应组织媒体和教育机构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让孩子接受相对完整的家庭教育。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互联网等大众伟媒优势,精心组织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宣传教育活动。
  给予地方政府相应的财政拨款。加大财政收入,才能更好地对留守儿童进行集中管理,弥补家庭教育的缺位,加大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力度,为寄宿的留守儿童配备相应的生活、娱乐设施。
  总之,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要充分协调和发动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共同关注并切实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