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家校联合式主题班会——一种家校合作的新思路
【作者】 杨小军
【机构】
【摘要】【关键词】
【正文】“家校联合式主题班会”是指邀请家长走进学校德育课堂,以“主题班会”为平台,参与学校教育活动。它是以促进学生成长为共同目标,以家庭、学校和社会中的真人真事为依托,以教师、家长、学生三者间诉真情、说真话为主要活动方式的一种学校德育形式。通过家校联合式主题班会活动可以使每一个学生,包括参与活动的老师、家长学会感动,学会自省,可以提升广大学生的道德素养,促进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同时“家校联合式主题班会”还能激发家长共同参与学校教育的热情和责任感,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使家长也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践行者。
一、“家校联合式主题班会” 遵循的原则
1.一致性原则
本着求同存异的目标一致原则,学校与家庭教育之间要寻求默契点,以增进家校教育的合力效应。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里折射出来,学校教育中产生的一切困难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家庭。”可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一定要做到步调一致,共同营造良好和谐的教育环境。当然,这“步调一致”不仅表现在行动,更要体现于理念。“志同道合”将家庭与学校发展为平等的伙伴关系,家长由此成为学校发展共同体成员,主动与学校共同承担育人职责。
2.互补性原则
家校合作的实质在于优势互补,而不是相互替代,更不是相互抵触,这样才会凸显教育整体优势。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人的幸福成长,培养造就健全的人。现实生活中,每个孩子都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无时无刻都存在,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消灭差异,也不可能消灭差异。为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必须坚持互补性原则,在多加联系和交流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一切教育机会,在教育态度、教育内容、教育策略上,各自利用自身优势做到互通有无,达到优势互补。
3.创新性原则
传统的家校合作几乎被“家长会”垄断。而“家长会”的基本模式也很固定,先是校长讲话,教导家长怎样教育孩子,多为冠冕堂皇的大道理,认真听的家长往往很少,然后是各班的班主任老师讲话,主要是介绍全班学生的基本状况,并指点家长如何辅导孩子学习。家长只是被动的“接受器”,没有发言的机会。还有一些,则是请来教育专家为家长作一个报告,就算是完成任务了。这两种合作形式都只是教师或专家向家长单向的传递,没有构成两者的双向交流,这样的家校合作,起不到实效。久而久之,家长也自然失去兴趣。学校归学校,家里原来是怎么做的,现在仍然怎么做。家校合作始终不能步入到同一条起跑线上来。“家校联合式主题班会”是教师、家长、学生多方互动交流,家长也成了学校教育的参与者,在教育孩子问题上与教师的密切配合,使学校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家校联合式主题班会”实践意义
1.有助于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
(1)让家长教育家长。通过家长与家长之间的互动,也是提高家长队伍的素质的有效途径。在我们农村家长队伍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我们通过“家校联合式主题班会”让家长有机会互相交流经验,实现了家长教育家长的目的。许多高素质的家长的现身说法,推广了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又能够引导其他家长进行反思。一位优秀家长就是一部活的家庭“教科书”,通过班会课上家长互动,让其他家长有机会阅读这部“教科书”,同时也为他们改进自己的教育方法创造了条件。
(2)让孩子教育家长。通过家校联合式主题班会课上家长与孩子的互动,可以让家长和学生一起读书、学习,一起成长。家庭教育应该是父母和孩子不断学习,一起成长的过程。在信息化社会,孩子在许多方面的发展已经超过家长,家长向孩子学习并不是落后的表现,而是教育发展的规律和要求。
2.有助于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
在农村初中,许多学生的父母外出打工或早出晚归,这些学生往往交由爷爷奶奶管教,他们对孩子的宠爱,使得学生的生活习惯较差,缺乏必要的动手的能力及承担事情的能力。而父母回到家中最关心的则是孩子的考试成绩,忽视他们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培养,不善于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最后导致孩子不听父母的话,而父母也沉浸在不知如何管教孩子的烦恼之中。在“家校联合式主题班会”活动中,家长、学生、老师多方互动,畅所欲言。使家长有机会倾听到孩子们的心声,了解学校和社会呼声,改变了家庭教育中的一些不恰当方式。许多家长感觉到参加活动后孩子和自己更亲了,更愿意在自己目前吐露他们的心声了。同时学生在活动中亲耳聆听父母亲的工作的艰辛,从而懂得体谅父母。有不少学生后来在日记中表示自己以前真是太不懂事了,以后会和父母亲多交流,多帮助他们做家务事,减轻他们的负担。
3.有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教师充分挖掘社会教育资源。学生家长是最有价值的资源之一,“家校联合式主题班会”活动把教师同分布于社会各个阶层、各个行业的家长置于同一平台之上,教师可基于这种平台,拓展自己的视野,通过与家长频繁地交流,或请家长们做一些专题讲座,可弥补教师知识和能力方面的不足,同时在活动中,教师会因为家长的这种关注与鼓励,对工作产生更强的热爱并表现出更强的积极性,在合作中,教师能深刻地了解社会的期望以及家长的需求,并能有效地获取家长有益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更全面地认识自己,在切实推动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专业成长。通过与家长的交往,教师能更好地了解到学生不同的性格、兴趣和爱好以及学生的家庭文化背景、学生知识及能力等的差异,从而有利于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反思,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教师从家长那里了解到许多不同于学校内存在的教育不足和教育案例,并能从不同的学生家长那里分享教育的经验与感受,教师可以和家长一起探讨教育的不足,同时可以不断地积累和反思发生在不同学生身上的这些教育不足,其过程本身就是发现不足、分析不足、解决不足的过程,即教师做研究的过程。教师只有经常反思校内校外的教育不足,才能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提升自己教育教学的实践智慧,进而推动自身的专业发展。
总之,家校联合式主题班会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家校合作的新思路,它对加强家校沟通,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全面提高学校、家庭教育水平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家校联合式主题班会” 遵循的原则
1.一致性原则
本着求同存异的目标一致原则,学校与家庭教育之间要寻求默契点,以增进家校教育的合力效应。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里折射出来,学校教育中产生的一切困难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家庭。”可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一定要做到步调一致,共同营造良好和谐的教育环境。当然,这“步调一致”不仅表现在行动,更要体现于理念。“志同道合”将家庭与学校发展为平等的伙伴关系,家长由此成为学校发展共同体成员,主动与学校共同承担育人职责。
2.互补性原则
家校合作的实质在于优势互补,而不是相互替代,更不是相互抵触,这样才会凸显教育整体优势。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人的幸福成长,培养造就健全的人。现实生活中,每个孩子都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无时无刻都存在,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消灭差异,也不可能消灭差异。为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必须坚持互补性原则,在多加联系和交流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一切教育机会,在教育态度、教育内容、教育策略上,各自利用自身优势做到互通有无,达到优势互补。
3.创新性原则
传统的家校合作几乎被“家长会”垄断。而“家长会”的基本模式也很固定,先是校长讲话,教导家长怎样教育孩子,多为冠冕堂皇的大道理,认真听的家长往往很少,然后是各班的班主任老师讲话,主要是介绍全班学生的基本状况,并指点家长如何辅导孩子学习。家长只是被动的“接受器”,没有发言的机会。还有一些,则是请来教育专家为家长作一个报告,就算是完成任务了。这两种合作形式都只是教师或专家向家长单向的传递,没有构成两者的双向交流,这样的家校合作,起不到实效。久而久之,家长也自然失去兴趣。学校归学校,家里原来是怎么做的,现在仍然怎么做。家校合作始终不能步入到同一条起跑线上来。“家校联合式主题班会”是教师、家长、学生多方互动交流,家长也成了学校教育的参与者,在教育孩子问题上与教师的密切配合,使学校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家校联合式主题班会”实践意义
1.有助于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
(1)让家长教育家长。通过家长与家长之间的互动,也是提高家长队伍的素质的有效途径。在我们农村家长队伍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我们通过“家校联合式主题班会”让家长有机会互相交流经验,实现了家长教育家长的目的。许多高素质的家长的现身说法,推广了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又能够引导其他家长进行反思。一位优秀家长就是一部活的家庭“教科书”,通过班会课上家长互动,让其他家长有机会阅读这部“教科书”,同时也为他们改进自己的教育方法创造了条件。
(2)让孩子教育家长。通过家校联合式主题班会课上家长与孩子的互动,可以让家长和学生一起读书、学习,一起成长。家庭教育应该是父母和孩子不断学习,一起成长的过程。在信息化社会,孩子在许多方面的发展已经超过家长,家长向孩子学习并不是落后的表现,而是教育发展的规律和要求。
2.有助于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
在农村初中,许多学生的父母外出打工或早出晚归,这些学生往往交由爷爷奶奶管教,他们对孩子的宠爱,使得学生的生活习惯较差,缺乏必要的动手的能力及承担事情的能力。而父母回到家中最关心的则是孩子的考试成绩,忽视他们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培养,不善于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最后导致孩子不听父母的话,而父母也沉浸在不知如何管教孩子的烦恼之中。在“家校联合式主题班会”活动中,家长、学生、老师多方互动,畅所欲言。使家长有机会倾听到孩子们的心声,了解学校和社会呼声,改变了家庭教育中的一些不恰当方式。许多家长感觉到参加活动后孩子和自己更亲了,更愿意在自己目前吐露他们的心声了。同时学生在活动中亲耳聆听父母亲的工作的艰辛,从而懂得体谅父母。有不少学生后来在日记中表示自己以前真是太不懂事了,以后会和父母亲多交流,多帮助他们做家务事,减轻他们的负担。
3.有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教师充分挖掘社会教育资源。学生家长是最有价值的资源之一,“家校联合式主题班会”活动把教师同分布于社会各个阶层、各个行业的家长置于同一平台之上,教师可基于这种平台,拓展自己的视野,通过与家长频繁地交流,或请家长们做一些专题讲座,可弥补教师知识和能力方面的不足,同时在活动中,教师会因为家长的这种关注与鼓励,对工作产生更强的热爱并表现出更强的积极性,在合作中,教师能深刻地了解社会的期望以及家长的需求,并能有效地获取家长有益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更全面地认识自己,在切实推动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专业成长。通过与家长的交往,教师能更好地了解到学生不同的性格、兴趣和爱好以及学生的家庭文化背景、学生知识及能力等的差异,从而有利于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反思,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教师从家长那里了解到许多不同于学校内存在的教育不足和教育案例,并能从不同的学生家长那里分享教育的经验与感受,教师可以和家长一起探讨教育的不足,同时可以不断地积累和反思发生在不同学生身上的这些教育不足,其过程本身就是发现不足、分析不足、解决不足的过程,即教师做研究的过程。教师只有经常反思校内校外的教育不足,才能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提升自己教育教学的实践智慧,进而推动自身的专业发展。
总之,家校联合式主题班会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家校合作的新思路,它对加强家校沟通,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全面提高学校、家庭教育水平有很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