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提高孩子观察能力的有效方法

【作者】 陈丽容

【机构】 绵阳市少年宫幼儿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人的智力活动是从观察开始的,观察是智力活动的门户。孩子学习知识需要从观察开始,即使是间接地从书本上获得知识,也离不开眼睛、耳朵等感官的观察活动。孩子只有在拥有对事物的强烈好奇心,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习惯,并懂得用观察去验证所学的知识,还能在观察后详细地回答出成人所提出的问题,然后将观察与思考紧密结合,从而获得自己对事物的独特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才能让自己的观察能力得以有效提升。
        关键词: 观察  观察能力  方法
        观察是通过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嘴巴尝、手触摸等去有目的地认识周围事物的心理过程,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知觉。一个观察能力强的人能从一般人认为是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奇迹,一个观察能力弱的人即使进入宝山,也可能空手而返。观察能力既是人通过眼、耳、鼻、舌、身感知客观事物的能力,也是孩子学习过程中必备的能力。
  在强调通过师生互动实施课程的今天,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实践中,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造成了孩子的观察意识和技能不强,在学习的过程中,捕捉不到有效的学习信息,从而影响了孩子学习成长的道路。因此,教师应当重视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引导孩子学会观察。在实践摸索的基础上,我初步发现了以下几种提高孩子观察能力的有效方法,收到了良好效果。
        一、 培养孩子的好奇心
  当代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说:“好奇心很重要,要搞科学离不好奇。道理很简单,只有好奇才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可怕的是提不出问题,迈不出第一步。”
  一个人对各种事物的好奇心越强烈,就越具有探索的眼光。如果一个人对周围的事物都熟视无睹,就不可能发现新事物。正如爱迪生所说:“谁丧失了好奇心,谁就丧失了最起码的创造力。”
  一个孩子问老师:“老师,为什么公园里的花和教室里的花的叶子颜色不一样呢?”老师为了让孩子更深刻地明白其中的原理,特地找来碘酒,给孩子做一个实验。老师把碘酒滴在经过光照的叶子上,叶子变成了蓝色。老师对孩子说:“这是因为叶子上有个光合作用的产物——淀粉。”然后又把碘酒滴在没有经过光照的叶子上,叶子的颜色保持不变。教师告诉孩子:“这就是光合作用,公园里的花经过阳光的照射,叶子上产生了淀粉;而卧室里的花由于缺乏阳光的照射,就没有产生淀粉。对于植物来说,空气、水、阳光都是必需的。”由此,孩子学到了许多知识。
  教师的聪明就在于及时抓住了孩子的好奇心,通过实际行动让孩子感觉到观察的重要性。
        二、 指导孩子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事物
  孩子在观察当中,往往目的性不明确,喜欢凭自己的兴趣观察那些自己感到好奇的事物。事实上,孩子的观察任务,直接影响观察的效果。观察的目的越明确,孩子的注意力就越集中,观察也就越细致、深入,观察的效果就越好。指导孩子明确观察目的,不仅要教育孩子树立观察的意识,认清观察对于发展自身智力的好处,而且要教育孩子在观察任何事物时,都要有明确的目的,即观察什么,为什么观察。
  对于低年龄段的孩子,可以通过看图说话来训练观察力。看图时不要仅仅让孩子自己去看,教师也要参与进来,与孩子一起观察,并指点讲解,让孩子随着教师的讲解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如,图中画的是什么地方,有什么事物,图中的人物在做什么,当时是什么时间,天气怎样,人物的神态怎样,为什么要做这些事等。通过这样的指导,孩子就能够得到观察目的性训练,更快地掌握观察的要素。
  为了提高观察效果,教师可以要求孩子边观察边用语言描述,教师则对孩子的描述进行评价,看观察得是否仔细、描述得是否清晰。这样让孩子有目的地去观察事物,定会提高孩子的观察力。同时让孩子观察的事物更应该从简单到复杂、观察范围从小到大、观察时间从短到长,这样有计划地指导孩子观察事物,有利于逐渐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
        三、 教会孩子通过观察去验证所学的知识
        在孩子们听完《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后,有孩子还是对小蝌蚪长大了会变成青蛙的现象持怀疑态度。于是,老师便将蝌蚪带到了教室里,每天都安排孩子到区角去观察,并请他们做观察记录。一天天下来,果然惊奇地发现和观察到了小蝌蚪变青蛙的全过程,事实就在眼前,不得不信服。孩子通过观察验证,学到了许多有趣的知识。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当孩子学了新的知识后,如果对某些内容持有怀疑的态度,教师这时不要直接告诉孩子答案,因为答案太死板,孩子接受起来比较机械。事实上,可以让孩子通过实验观察自己去寻找正确的答案,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观察力,而且孩子从中学到的知识会更多,记忆会更深刻。
        当然,在观察之前,教师应该教孩子做好充分的准备。做好充分的准备,可以激发孩子的观察兴趣,在观察的时候就会主动地去认识事物、观察事物。因此,要要求孩子观察某个事物时,可以让孩子先做准备,特别是知识上的准备,比如,在孩子观察猫的习性时,让他先看一些猫的相关资料,这样有利于孩子根据已有的知识去辨别事物,取得有效的观察效果。
        四、 在观察后对孩子进行提问
  许多孩子观察后就把观察的过程放在一边,这时,如果成人能够在孩子观察后进行提问,不但可以检查孩子观察的结果,而且可以促进孩子确定观察的内容和重点。
  有一个孩子非常喜欢养鸽子,父亲允许了。男孩非常高兴,从此他天天观察鸽子的习性。
  三个月后,父亲想对孩子的观察能力进行检查,于是,他问男孩:“你坚持每天都在观察鸽子吧?”男孩说:“是的,爸爸。”“那么,你肯定观察了鸽子的生长发育过程,现在我来问问你。”“好的,爸爸。”男孩显然非常高兴,因为他观察的事物终于有人感兴趣了。
  父亲问:“刚出壳的小鸽子有什么特点吗?”
  男孩回答:“小鸽出来的时候很弱小,闭着眼睛,羽毛还没长好,走起路来摇摇摆摆的。”                                     
  父亲问:“那小鸽子怎么进食的?”
  男孩回答:“小鸽子刚孵出来的时候,不会自己找食物吃,都是大鸽子喂给它吃的。”
  父亲问:“大鸽子怎么喂的?”
  男孩回答:“大鸽子好像先自己嚼碎了再喂给小鸽子吃。”
  通过这种发问,父亲不仅检查了孩子的观察能力,而且启发了孩子应该观察事物的全过程,在观察过程中注意细节,讲究方法。
        五、 教育孩子观察与思考相结合
         观察力是感知与思考的结合,只观察而不思考是不会有新奇的发现的。
        在培养孩子观察能力的同时,教师要引导孩子在观察中积极思考。只有在观察的同时进行积极地思考,孩子才会更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去观察,也才能获得更好的观察效果。
         这个孩子在观察的过程中是善于思考的,他把砖头比喻成了人,以评价一个人的眼光来评价这块没有生命的砖头,从而悟出了一个平凡的人出可以成为一个伟大的人的道理。可见,生活中,教师应该鼓励孩子多提问,多思考,在观察之后进行整理,通过不断的观察去找答案,通过不断思考去获取事物的本质的提升。
  良好的观察能力不是孩子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科学的方式方法去培养锻炼出来的。善于观察是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的基础。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作为引领者,观察能力要走在学生的前面,正确理解孩子和教育,做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去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提升他们的观察能力。
        参考文献:
   1、《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