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刍议“活动单导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活动构思
【作者】 孙国军
【机构】 高明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以“活动单”为媒介,活动为载体,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是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背景下孕育的,具有区域本土特色的个性化课堂教学模式,是一个相对科学系统的课改新方式,是解决困扰语文课堂繁杂无序的问题的有效尝试。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构思活动呢?在此,笔者做几点剖析。
一、基于认知规律的活动流程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叶圣陶先生的话提示我们,语文教学应该引领学生“遵路”,我认为就是引领学生通过感觉、知觉、表象、想象、记忆、思维等形式,把握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这就要求教师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合理地设计教学流程,科学地组织教学实施。
皮亚杰、列昂捷夫、赞可夫的认知心理学,以及卢梭、裴斯泰洛奇、福禄贝尔的自然主义教育,都强调以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活动单导学”课堂中活动的设计和呈现方式,追求自然、无痕地贴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展现思维的生成、发展和形成过程,使知识与技能的获取、过程与方法的体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在活动中得到和谐统一。
《新语文学习》教师版2009第二期收录了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执教的《记承天寺夜游》。课堂上余老师安排了这样的活动流程:
(一)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这个环节是初次走近文本,扫除字词阅读障碍,读准字音,读畅文句。
(二)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这个环节教者引领学生体会题目中“夜游”的环境特点,揣摩如何读出宁静的氛围,学习语速、音调的处理。
(三)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这个环节中学生沿着思维的演进,寻觅文章中作者的游踪与见闻,学生不着痕迹地潜心会文。
(四)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这一环节是由表及里,心心相融,是走进作品之后的走进作者、走进时代背景和人物心境,学生自然生发出真切入微的体验。
四次朗读活动的设计,由易到难,渐入佳境。朗读作为线索贯穿其中,老师指导学生对文本理解和领悟,朗读与理解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活动构思,使每个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相互关联,由浅入深,由基本到发展,把教学活动变成既是技能技巧的学习形成过程,又是个性展示、创造力发展、综合素质提高的过程,便能使自己的教学更流畅,亦能拓宽学生个性发展、创造力发展的空间。
二、基于文本特点的活动造型
不同体裁的文本有着各自不同的魅力,“活动单”导学语文课堂根据文本的体裁特点,建构与之协调匹配的活动。如,说明文、议论文教学中理性思考活动的设计,记叙文教学中赏读品析的感性活动设计,文言文、诗词教学中字词辨析、文本解读的活动设计等,其活动造型都是根据文本特点,因文而异的构思。
如,说明文《凡尔赛宫》的教学设计:活动一、走近凡尔赛宫,了解其特征。活动二、触摸凡尔赛宫,感受其独特的魅力。活动三、深入凡尔赛宫,体味文章准确而富有文学性的语言风格。
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倡导个性阅读,结合学生个体情感体验,多元化、多角度地理解文本。
如,在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一课的教学中,教者设计如下:活动一、初读感知。思考:文章写了什么?你感受到什么?活动二、品味语言,提升朗读。活动三、拓展练笔。
其中活动二引领学生读懂文中的母亲的形象,教者读懂“我”的内心感受,读懂文中的“菊花”,读懂那句“要好好儿活”,读懂题目,读懂文章的写法,甚至读懂文中的省略号……从而充满个性而充分地解读文本,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阅读体验得到尊重,学习兴趣和语文能力也得以相应提高。
实际上,诵读一直是行之有效的学习语文的方法,不仅是学习现代文,也是学习古诗文的有效方法。教师必须重视诵读活动的设计,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培养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境界。
三、基于重难点突破的主活动打造
“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讲求“有所为”、“有所不为”,对文本的教学忌讳面面俱到、地毯式轰炸,而应该有宏观把握,有主体思想,打造精当、实效的主活动,能精简教学过程,精练教学内容,达到高效目的。
教学《巍巍中山陵》一课时,教者设计了三个活动:(一)自学展示,(二)体会特征,(三)当堂巩固。其中,活动二中具体有安排三个子活动:(1)结合具体语句,揣摩文章哪些地方体现“巍巍”的特征,(2)重点体会说明方法的运用及作用,(3)朗读体会描写性语言在文中的妙处。
在实际授课中,活动二成为课堂主体活动,教者引导学生从地理位置的选择、设计方案的择优、一些具体的建筑设计及相关数字、周围环境特点的角度品析,给学生研读文本提供抓手。学生在自主思考后,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穿插点拨提升,师生共同游历中山陵,一步步逼近文本、潜伏文本,充分挖掘出“巍巍”的内涵,从而一气呵成地突破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从以上课例可以看出,主活动就是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探究文本,解决课堂教学重难点的课堂主体活动,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主活动的设计要确保学生有充分的活动时间,教者在其中追问、点拨、校补、提升,必要时,还要安排“子活动”给学生以抓手,确保学生活动的方向性和有效性。
四、基于主体实践和人文思想的活动拓展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从而丰富语文课程的内涵。”可见,拓展延伸承载的是与文本相关的生活体验的拓展,是学生语文知识能力的拓展,是语文外延的拓展。因此,语文阅读教学不应该缺少拓展延伸这一环节。
例如,教学《常春藤》,教者在文本解读后,启发学生:其实,每个人都有滋养生命的一块泥土,因为有了它,我们才能茁壮成长。即使在成长的过程中遭受风雨,但那泥土能让我们深深地扎根,让我们的生命之藤永远常春。接着出示视频,内容为课前实地拍摄的学校的晨扫工人的身影,要求学生运用课堂所学“托物喻人”的手法,写一段文字。
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练笔,学习能力自然就潜移默化变为实践能力。这样的课堂拓展活动体现了语文教育原则中的“听说读写教学互相促进原则、语文训练与思维训练互相结合原则、课内语文教学与课外语文学习互相配合原则”,也符合新课标的“课程资源开发和整和”的要求。
当然,文本的拓展延伸方式多样,除了从读法写法方面考虑,还可以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着手。
综上所述,“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继承和发展了“活动教育”的思想和实践经验,构思精当的语文活动,师生能在教与学中实现生命的舒展与成长。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构思活动呢?在此,笔者做几点剖析。
一、基于认知规律的活动流程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叶圣陶先生的话提示我们,语文教学应该引领学生“遵路”,我认为就是引领学生通过感觉、知觉、表象、想象、记忆、思维等形式,把握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这就要求教师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合理地设计教学流程,科学地组织教学实施。
皮亚杰、列昂捷夫、赞可夫的认知心理学,以及卢梭、裴斯泰洛奇、福禄贝尔的自然主义教育,都强调以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活动单导学”课堂中活动的设计和呈现方式,追求自然、无痕地贴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展现思维的生成、发展和形成过程,使知识与技能的获取、过程与方法的体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在活动中得到和谐统一。
《新语文学习》教师版2009第二期收录了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执教的《记承天寺夜游》。课堂上余老师安排了这样的活动流程:
(一)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这个环节是初次走近文本,扫除字词阅读障碍,读准字音,读畅文句。
(二)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这个环节教者引领学生体会题目中“夜游”的环境特点,揣摩如何读出宁静的氛围,学习语速、音调的处理。
(三)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这个环节中学生沿着思维的演进,寻觅文章中作者的游踪与见闻,学生不着痕迹地潜心会文。
(四)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这一环节是由表及里,心心相融,是走进作品之后的走进作者、走进时代背景和人物心境,学生自然生发出真切入微的体验。
四次朗读活动的设计,由易到难,渐入佳境。朗读作为线索贯穿其中,老师指导学生对文本理解和领悟,朗读与理解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活动构思,使每个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相互关联,由浅入深,由基本到发展,把教学活动变成既是技能技巧的学习形成过程,又是个性展示、创造力发展、综合素质提高的过程,便能使自己的教学更流畅,亦能拓宽学生个性发展、创造力发展的空间。
二、基于文本特点的活动造型
不同体裁的文本有着各自不同的魅力,“活动单”导学语文课堂根据文本的体裁特点,建构与之协调匹配的活动。如,说明文、议论文教学中理性思考活动的设计,记叙文教学中赏读品析的感性活动设计,文言文、诗词教学中字词辨析、文本解读的活动设计等,其活动造型都是根据文本特点,因文而异的构思。
如,说明文《凡尔赛宫》的教学设计:活动一、走近凡尔赛宫,了解其特征。活动二、触摸凡尔赛宫,感受其独特的魅力。活动三、深入凡尔赛宫,体味文章准确而富有文学性的语言风格。
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倡导个性阅读,结合学生个体情感体验,多元化、多角度地理解文本。
如,在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一课的教学中,教者设计如下:活动一、初读感知。思考:文章写了什么?你感受到什么?活动二、品味语言,提升朗读。活动三、拓展练笔。
其中活动二引领学生读懂文中的母亲的形象,教者读懂“我”的内心感受,读懂文中的“菊花”,读懂那句“要好好儿活”,读懂题目,读懂文章的写法,甚至读懂文中的省略号……从而充满个性而充分地解读文本,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阅读体验得到尊重,学习兴趣和语文能力也得以相应提高。
实际上,诵读一直是行之有效的学习语文的方法,不仅是学习现代文,也是学习古诗文的有效方法。教师必须重视诵读活动的设计,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培养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境界。
三、基于重难点突破的主活动打造
“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讲求“有所为”、“有所不为”,对文本的教学忌讳面面俱到、地毯式轰炸,而应该有宏观把握,有主体思想,打造精当、实效的主活动,能精简教学过程,精练教学内容,达到高效目的。
教学《巍巍中山陵》一课时,教者设计了三个活动:(一)自学展示,(二)体会特征,(三)当堂巩固。其中,活动二中具体有安排三个子活动:(1)结合具体语句,揣摩文章哪些地方体现“巍巍”的特征,(2)重点体会说明方法的运用及作用,(3)朗读体会描写性语言在文中的妙处。
在实际授课中,活动二成为课堂主体活动,教者引导学生从地理位置的选择、设计方案的择优、一些具体的建筑设计及相关数字、周围环境特点的角度品析,给学生研读文本提供抓手。学生在自主思考后,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穿插点拨提升,师生共同游历中山陵,一步步逼近文本、潜伏文本,充分挖掘出“巍巍”的内涵,从而一气呵成地突破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从以上课例可以看出,主活动就是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探究文本,解决课堂教学重难点的课堂主体活动,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主活动的设计要确保学生有充分的活动时间,教者在其中追问、点拨、校补、提升,必要时,还要安排“子活动”给学生以抓手,确保学生活动的方向性和有效性。
四、基于主体实践和人文思想的活动拓展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从而丰富语文课程的内涵。”可见,拓展延伸承载的是与文本相关的生活体验的拓展,是学生语文知识能力的拓展,是语文外延的拓展。因此,语文阅读教学不应该缺少拓展延伸这一环节。
例如,教学《常春藤》,教者在文本解读后,启发学生:其实,每个人都有滋养生命的一块泥土,因为有了它,我们才能茁壮成长。即使在成长的过程中遭受风雨,但那泥土能让我们深深地扎根,让我们的生命之藤永远常春。接着出示视频,内容为课前实地拍摄的学校的晨扫工人的身影,要求学生运用课堂所学“托物喻人”的手法,写一段文字。
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练笔,学习能力自然就潜移默化变为实践能力。这样的课堂拓展活动体现了语文教育原则中的“听说读写教学互相促进原则、语文训练与思维训练互相结合原则、课内语文教学与课外语文学习互相配合原则”,也符合新课标的“课程资源开发和整和”的要求。
当然,文本的拓展延伸方式多样,除了从读法写法方面考虑,还可以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着手。
综上所述,“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继承和发展了“活动教育”的思想和实践经验,构思精当的语文活动,师生能在教与学中实现生命的舒展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