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给学生更多的活动空间来丰富课堂教学
【作者】 鲍福寿
【机构】 朝阳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玩是孩子的天性,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玩”的天性,更有利于孩子们在“玩”中学会知识、学会技能、学会交际,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育论》中提出:不要让孩子去适应教育,而是让教育来适应孩子。由此可见,数学课堂应该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活动。
学生获得知识并非只是简单的接受,而应在体会、领悟、创造中学习,通过有目的的观察、操作、信息交流等活动,主动丰富自己的认知,丰富自己的经验,从而获得知识。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给他们更多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以促进他们的主动发展。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特征,他们特别喜爱活动,而且他们的思维又以形象思维为主,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撑。所以,加强操作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顺应他们的好奇、好动的特点,而且能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任务。
一、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面对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要使他们乐于接受,能主动探索,最有效的教学是让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其中,主动地发现知识,有效的建构知识。例如,我在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时,设计了一个“我为大树爷爷治病”的游戏。我出了一些有错误的笔算试题,请学生当“小医生”,改正不正确的题,还要说明“病因”。另外,根据不同的数学内容,我相应采用像钓鱼、送信、打电话等多种游戏。这些游戏穿插在教学中,有的让学生集体参加,有的启发他们分组研究。从课堂上那兴奋、愉快、大方、自然的表情与活跃积极的表现中不难看出:尊重了学生的“玩”后,孩子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孩子觉得学习着实是美丽的。教师要为学生学好数学,努力创设最佳的课堂氛围,不断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增进情感交流,使他们愿学数学,乐学数学。
二、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体验成功的乐趣
数学活动是为数学教学服务的。教师在设计活动内容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学生由易到难进行积极探索,在宽松、活泼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特长和才干,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如《拼图》一课的教学,我让学生先拼简单的几何图形,再拼较复杂的组合图形;先仿照图形拼,再发挥想像力自由拼图,并要求学生为自己拼成的图形命名;然后同学之间互相讨论、交流,最后让全班学生分别展示自己的作品。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欲,发展学生的个性,做到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三、通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小,缺乏生活经验,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因此,在理解有关概念,弄清算理,掌握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时有一定的难度。这时,教师可设计必要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的数学知识,化难为易,而且能逐步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为了让学生认识余数,了解余数是怎样产生的,我设计了一个操作活动:让学生拿出10根小棒,按每份2根、3根、4根、5根、6根这5种不同的分法分,并记录每种不同分法所分的份数和分后余下的个数,由此发现分实物的活动会出现两种情况:正好分完和分后还有剩余。学生操作活动完成后,教师可再现学生分的情况。这样,学生对余数的产生就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为他们的新课学习做好了孕伏、铺垫。
四、给学生更多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必须保证教学中给学生更多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以利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理解有关的数学知识,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活动中有所发现和创造,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低年级学生学习“厘米的认识”后,我让学生自己在教室里找实物测量,有的量课本封面的长与宽,有的量胳膊的长,有的量文具盒。量着量着,学生发现了问题。想量黑板的长度,却感到尺子太短;想量圆形物体的长度,又遇到尺子不好用的困难。怎么办?我让学生一起来想办法,一起来研究。一时间,学生争先恐后想出了许多办法,用短尺一把一把接着量;又想到发明长长的尺子,还得发明软软的尺子。他们还设想这些尺子将用什么材料制作,能更好地测量物体。整节课气氛活跃,学生合作,主动探索,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也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
学生获得知识并非只是简单的接受,而应在体会、领悟、创造中学习,通过有目的的观察、操作、信息交流等活动,主动丰富自己的认知,丰富自己的经验,从而获得知识。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给他们更多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以促进他们的主动发展。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特征,他们特别喜爱活动,而且他们的思维又以形象思维为主,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撑。所以,加强操作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顺应他们的好奇、好动的特点,而且能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任务。
一、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面对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要使他们乐于接受,能主动探索,最有效的教学是让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其中,主动地发现知识,有效的建构知识。例如,我在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时,设计了一个“我为大树爷爷治病”的游戏。我出了一些有错误的笔算试题,请学生当“小医生”,改正不正确的题,还要说明“病因”。另外,根据不同的数学内容,我相应采用像钓鱼、送信、打电话等多种游戏。这些游戏穿插在教学中,有的让学生集体参加,有的启发他们分组研究。从课堂上那兴奋、愉快、大方、自然的表情与活跃积极的表现中不难看出:尊重了学生的“玩”后,孩子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孩子觉得学习着实是美丽的。教师要为学生学好数学,努力创设最佳的课堂氛围,不断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增进情感交流,使他们愿学数学,乐学数学。
二、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体验成功的乐趣
数学活动是为数学教学服务的。教师在设计活动内容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学生由易到难进行积极探索,在宽松、活泼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特长和才干,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如《拼图》一课的教学,我让学生先拼简单的几何图形,再拼较复杂的组合图形;先仿照图形拼,再发挥想像力自由拼图,并要求学生为自己拼成的图形命名;然后同学之间互相讨论、交流,最后让全班学生分别展示自己的作品。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欲,发展学生的个性,做到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三、通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小,缺乏生活经验,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因此,在理解有关概念,弄清算理,掌握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时有一定的难度。这时,教师可设计必要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的数学知识,化难为易,而且能逐步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为了让学生认识余数,了解余数是怎样产生的,我设计了一个操作活动:让学生拿出10根小棒,按每份2根、3根、4根、5根、6根这5种不同的分法分,并记录每种不同分法所分的份数和分后余下的个数,由此发现分实物的活动会出现两种情况:正好分完和分后还有剩余。学生操作活动完成后,教师可再现学生分的情况。这样,学生对余数的产生就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为他们的新课学习做好了孕伏、铺垫。
四、给学生更多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必须保证教学中给学生更多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以利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理解有关的数学知识,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活动中有所发现和创造,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低年级学生学习“厘米的认识”后,我让学生自己在教室里找实物测量,有的量课本封面的长与宽,有的量胳膊的长,有的量文具盒。量着量着,学生发现了问题。想量黑板的长度,却感到尺子太短;想量圆形物体的长度,又遇到尺子不好用的困难。怎么办?我让学生一起来想办法,一起来研究。一时间,学生争先恐后想出了许多办法,用短尺一把一把接着量;又想到发明长长的尺子,还得发明软软的尺子。他们还设想这些尺子将用什么材料制作,能更好地测量物体。整节课气氛活跃,学生合作,主动探索,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也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