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基于地理情境的“问题式教学”实践研究——以《岩石圈物质循环》为例
【作者】 王林林
【机构】 西安市铁一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以湘教版《岩石圈物质循环》为例,利用情景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再以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为契机,进行问题式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综合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情景式教学;发现问题;核心素养
一、基于地理情境的“问题式教学”设计流程
1.基于课标及高考要求制定教学目标
高中地理教学要求学生基于区域认知,利用综合思维,将地理知识实践于真实地理场景,进而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和谐观。课标中与“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内容相关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研读近年来有关“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的高考试题,发现其考察角度主要有:基于一定的区域背景,分析某种地貌的形成过程及原因。笔者在研读课标及高考考察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际和学情,制订逐步进阶的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①结合案例,说明岩石的物质组成,进而培养学生由地理现象探究地理知识的逆向地理思维;
②结合三大岩类形成的模拟动画,动态描述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地理过程性思维;分析三大岩类对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③结合地壳物质循环模拟场景,分析地壳物质循环概念、动力机制及过程;分析地壳物质循环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 基于教学目标设计地理情境
地理情境是地理问题设计的根本源泉,情境要符合学生的感知能力,从而使其产生探索兴趣的学习行为。情境中所隐藏的地理问题可以是学生在以前生活中面临的具有地理性的疑惑,也可以是学生在未来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在创设地理情境时,教师既要基于课程标准,整合课本学习内容和活动,还要考虑学生对地理情境的生活基础和知识基础,考虑课堂时空安排,使基于地理情境的问题设计能够贯穿课堂的始终。
3. 基于地理情境的问题设计与探究
问题设计需整合课本内容、经典案例,遵循学生的逻辑思维过程,逐步落实地理核心素养,问题的提出依托于具体的地理情境,要具有过渡性、关联性和层次性,满足学生地理逻辑思维发展的需要,从而达到学生能够自主追问并且相互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4. 基于问题探究的成果展示与评价
问题探究的过程是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重新建构并且完善的过程,尤其是合作探究,小组成员通过讨论、辩证、认同等过程,实现地理思维的进阶,由于不同小组、不同学生的探究过程和结果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基于问题探究的成果展示很有必要,同时,教师需及时获取反馈信息,进行形成性评价,增加课堂活力及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基于地理情境的“问题式教学”互动探究教学设计
1. 课前预习环节(见表1)
表1 课前预习环节教学设计
2.新课导入环节(见表2)
表2 新课导入环节教学设计
3. 新课讲授环节(见表3)
表3 新课讲授环节教学设计
4.课堂总结和课后作业环节(见表4)
表4 课堂总结和课后作业教学设计
三、基于地理情境的“问题式教学”的总结和反思
结合对理论的深入分析和实践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基于地理情境的“问题式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基于地理情境的“问题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有利于学生过程性思维的形成,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渗透地理核心素养,情境的设置和导入问题的设置很重要,既要紧扣课程标准,又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场景,教师可以穿插一些简短的地理视频来营造合适的地理场景,或可借助地理标本和地理实验来创造场景,作为一节课最经典的案例来贯穿课堂的始终。
(2) 教师备课时应根据学情对学生的可能答案做一基本预设,以便于上课时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保证课堂思维的连续性及层次化问题的环环相扣,问题式教学的最高要求是学生能够基于地理场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3) 对于易混淆的知识点,教师可借助学生回答的矛盾答案,继续“深化矛盾”,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一场探索真知的小型辩论,学生当评委,通过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探索真知。
参考文献:
[1]孟桂珍.浅谈“情境式教学”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13(01):103.
[2]邓一民.基于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的问题式教学初探——以初中区域地理“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J].地理教学,2021(17):31-34.
[3]张莉.聚焦“综合·区域”思维进阶的教学案例研究——以“自然界的水循环”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1(20):7-10.
作者简介:王林林,汉族、硕士研究生,高中地理一级教师,现从教于西安市铁一中学。
关键词:情景式教学;发现问题;核心素养
一、基于地理情境的“问题式教学”设计流程
1.基于课标及高考要求制定教学目标
高中地理教学要求学生基于区域认知,利用综合思维,将地理知识实践于真实地理场景,进而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和谐观。课标中与“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内容相关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研读近年来有关“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的高考试题,发现其考察角度主要有:基于一定的区域背景,分析某种地貌的形成过程及原因。笔者在研读课标及高考考察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际和学情,制订逐步进阶的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①结合案例,说明岩石的物质组成,进而培养学生由地理现象探究地理知识的逆向地理思维;
②结合三大岩类形成的模拟动画,动态描述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地理过程性思维;分析三大岩类对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③结合地壳物质循环模拟场景,分析地壳物质循环概念、动力机制及过程;分析地壳物质循环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 基于教学目标设计地理情境
地理情境是地理问题设计的根本源泉,情境要符合学生的感知能力,从而使其产生探索兴趣的学习行为。情境中所隐藏的地理问题可以是学生在以前生活中面临的具有地理性的疑惑,也可以是学生在未来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在创设地理情境时,教师既要基于课程标准,整合课本学习内容和活动,还要考虑学生对地理情境的生活基础和知识基础,考虑课堂时空安排,使基于地理情境的问题设计能够贯穿课堂的始终。
3. 基于地理情境的问题设计与探究
问题设计需整合课本内容、经典案例,遵循学生的逻辑思维过程,逐步落实地理核心素养,问题的提出依托于具体的地理情境,要具有过渡性、关联性和层次性,满足学生地理逻辑思维发展的需要,从而达到学生能够自主追问并且相互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4. 基于问题探究的成果展示与评价
问题探究的过程是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重新建构并且完善的过程,尤其是合作探究,小组成员通过讨论、辩证、认同等过程,实现地理思维的进阶,由于不同小组、不同学生的探究过程和结果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基于问题探究的成果展示很有必要,同时,教师需及时获取反馈信息,进行形成性评价,增加课堂活力及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基于地理情境的“问题式教学”互动探究教学设计
1. 课前预习环节(见表1)
表1 课前预习环节教学设计
2.新课导入环节(见表2)
表2 新课导入环节教学设计
3. 新课讲授环节(见表3)
表3 新课讲授环节教学设计
4.课堂总结和课后作业环节(见表4)
表4 课堂总结和课后作业教学设计
三、基于地理情境的“问题式教学”的总结和反思
结合对理论的深入分析和实践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基于地理情境的“问题式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基于地理情境的“问题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有利于学生过程性思维的形成,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渗透地理核心素养,情境的设置和导入问题的设置很重要,既要紧扣课程标准,又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场景,教师可以穿插一些简短的地理视频来营造合适的地理场景,或可借助地理标本和地理实验来创造场景,作为一节课最经典的案例来贯穿课堂的始终。
(2) 教师备课时应根据学情对学生的可能答案做一基本预设,以便于上课时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保证课堂思维的连续性及层次化问题的环环相扣,问题式教学的最高要求是学生能够基于地理场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3) 对于易混淆的知识点,教师可借助学生回答的矛盾答案,继续“深化矛盾”,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一场探索真知的小型辩论,学生当评委,通过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探索真知。
参考文献:
[1]孟桂珍.浅谈“情境式教学”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13(01):103.
[2]邓一民.基于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的问题式教学初探——以初中区域地理“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J].地理教学,2021(17):31-34.
[3]张莉.聚焦“综合·区域”思维进阶的教学案例研究——以“自然界的水循环”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1(20):7-10.
作者简介:王林林,汉族、硕士研究生,高中地理一级教师,现从教于西安市铁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