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作者】 蓝 剑
【机构】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阅读教学直接关系到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渐领会、理解课文及其他阅读材料的意义,进而去学习写作技能及加深对其他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必要的语文阅读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 阅读指导
读与写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就读而言,指的当然是学生阅读。今天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一方面已经超越了“颜如玉、黄金屋”的价值追求,但另一方面又落入了为应试而读的境地。也就是说,纯粹的阅读在我们的初中教学实践中相对比较少见。那么对于初中生而言,我们有没有必要提出这种纯粹阅读的要求呢?
事实上,根据人们的比较研究,阅读肯定能拓宽学生知识广度,加深学生知识深度,且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美丑鉴别能力。这些作用是其他教学方式难以达成的。因为一般的教学方式是基于学生心灵之外的作用力,而阅读却可以让学生的心灵与人类最美的文化积淀产生相互作用,是一种从内心之处驱动学生向真、向善、向美的力量。
回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上来,我们应该基于怎样的现实,应该追求怎样的理想,应该让学生阅读什么,又应该通过阅读去达成怎样的境界,就成为阅读教学中必须不断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实践,在此提出自己的见解与认识。
一、阅读教学的基点与目标该如何确定
怎样确定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呢?在笔者看来,研究哪些内容适合初中学生的阅读特点,初中生又具有怎样的阅读心理,是确定阅读基点的必要条件;而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让学生的情感心理在阅读中得到培养与升华,则是基于阅读基点的目标追求。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目前让学生阅读的内容可能并不完全符合这些要求,安排在教材上的内容暂且不谈,我们在课后推荐给学生阅读的书目,有很多可能只适合成年人阅读,而并不能满足初中生的情感需要。譬如《水浒传》,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其中包含的意义自不必说。但这样的意义是否能为学生理解却值得商榷。作为以描述封建社会官逼民反,描述路见不平则可拔刀相助的绿林义气的文本,学生读到的可能就是没有法律意识的义气,可能就是盲目的仇官仇富,而这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事实上,阅读类似的书,都需要一定的历史底蕴,需要了解相应的社会背景,需要将其放到一定的情境中去阅读。而初中学生最容易忽视的就是这一点,他们往往会将书中不好的情境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而这是非常危险的。
所以说,我们鼓励学生读名著不是因为名著本身,而是因为适合学生的名著能够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促进作用——这也正是阅读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譬如我们倡导学生阅读美文欣赏之类的文章,这类文章文笔优美、情节基本适合学生理解与吸收,加上它们通常能以非同一般的角度设计文章情节,能以学生喜欢的文笔方式呈现语言,因此也就能让他们在阅读后有所思考,有所收获。这些文章是比较好的阅读教学的基点与目标。
二、阅读的情境应当怎样创设
不可否认,学生的阅读是需要情境的,这里所说的情境倒不只是指外在的客观条件,也就是常说的硬件条件。当然,我们不否认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在一个安静的空间里,伴着轻松舒缓的轻音乐,可以让读书成为一种享受。且不说这样的情境在学校的阅读教学中不容易实现,只说这样的阅读其实也不一定是真的阅读,因为这有可能只是一种心情的放松而已。
真正的阅读是什么?要让学生将自己的心灵与文本结合起来,即要有所谓阅读的心境。只有当学生的心走进文本时,学生才能感受到文本本身的意义,而只有当学生又能从文本中走出来,走向自己的生活,从文本中看到自己时,高境界的阅读也才能实现。当然,对初中生而言,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但我们常说“取法乎上,可得其中”,因此作为阅读教学的一种设计,教师还是应该尽量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情境。
这种情境创设的有效策略就是努力将文本的意图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作为这种策略的运用,教师的阅读设计理念、教学手段的有效使用,都是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
三、阅读中的指导应如何进行
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离不开教师有效的阅读指导。这里所说的指导不能只是应试背景下的以应试为目的指导,更应该是指向阅读本身的指导。初中生已经基本进入了能够深度阅读的阶段,因此教师可以用制作阅读卡片之类的手段,让学生通过日积月累,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
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好句摘抄等工作,这些方法虽然显得有些机械,但对于学生的知识积累而言,客观上也存在一定的作用,因此可以用,但不可以寄全部希望于其上。条件允许的时候,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实践性的活动(比如说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加深对文章(一般是指人物描写类的文章)的理解。
综上所述,阅读是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思想境界的有效手段。为了学生的幸福成长,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有先进的理念,实施的智慧。与此同时,教师自身的阅读更是阅读教学的基础,无法想象一个自己不阅读的语文老师,能够指导学生的阅读,而这也正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必然之路。
参考文献:
[1]张寿山.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导刊,2010,(7).
[2]单宗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困境分析及对策[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3).
[3]王景伍.新课程改革下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走向[J].文学教育(中),2011,(3).
[4]李秀芳.在期待中引发心灵共鸣——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D,2012,(3).
关键词:阅读教学 阅读指导
读与写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就读而言,指的当然是学生阅读。今天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一方面已经超越了“颜如玉、黄金屋”的价值追求,但另一方面又落入了为应试而读的境地。也就是说,纯粹的阅读在我们的初中教学实践中相对比较少见。那么对于初中生而言,我们有没有必要提出这种纯粹阅读的要求呢?
事实上,根据人们的比较研究,阅读肯定能拓宽学生知识广度,加深学生知识深度,且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美丑鉴别能力。这些作用是其他教学方式难以达成的。因为一般的教学方式是基于学生心灵之外的作用力,而阅读却可以让学生的心灵与人类最美的文化积淀产生相互作用,是一种从内心之处驱动学生向真、向善、向美的力量。
回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上来,我们应该基于怎样的现实,应该追求怎样的理想,应该让学生阅读什么,又应该通过阅读去达成怎样的境界,就成为阅读教学中必须不断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实践,在此提出自己的见解与认识。
一、阅读教学的基点与目标该如何确定
怎样确定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呢?在笔者看来,研究哪些内容适合初中学生的阅读特点,初中生又具有怎样的阅读心理,是确定阅读基点的必要条件;而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让学生的情感心理在阅读中得到培养与升华,则是基于阅读基点的目标追求。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目前让学生阅读的内容可能并不完全符合这些要求,安排在教材上的内容暂且不谈,我们在课后推荐给学生阅读的书目,有很多可能只适合成年人阅读,而并不能满足初中生的情感需要。譬如《水浒传》,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其中包含的意义自不必说。但这样的意义是否能为学生理解却值得商榷。作为以描述封建社会官逼民反,描述路见不平则可拔刀相助的绿林义气的文本,学生读到的可能就是没有法律意识的义气,可能就是盲目的仇官仇富,而这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事实上,阅读类似的书,都需要一定的历史底蕴,需要了解相应的社会背景,需要将其放到一定的情境中去阅读。而初中学生最容易忽视的就是这一点,他们往往会将书中不好的情境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而这是非常危险的。
所以说,我们鼓励学生读名著不是因为名著本身,而是因为适合学生的名著能够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促进作用——这也正是阅读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譬如我们倡导学生阅读美文欣赏之类的文章,这类文章文笔优美、情节基本适合学生理解与吸收,加上它们通常能以非同一般的角度设计文章情节,能以学生喜欢的文笔方式呈现语言,因此也就能让他们在阅读后有所思考,有所收获。这些文章是比较好的阅读教学的基点与目标。
二、阅读的情境应当怎样创设
不可否认,学生的阅读是需要情境的,这里所说的情境倒不只是指外在的客观条件,也就是常说的硬件条件。当然,我们不否认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在一个安静的空间里,伴着轻松舒缓的轻音乐,可以让读书成为一种享受。且不说这样的情境在学校的阅读教学中不容易实现,只说这样的阅读其实也不一定是真的阅读,因为这有可能只是一种心情的放松而已。
真正的阅读是什么?要让学生将自己的心灵与文本结合起来,即要有所谓阅读的心境。只有当学生的心走进文本时,学生才能感受到文本本身的意义,而只有当学生又能从文本中走出来,走向自己的生活,从文本中看到自己时,高境界的阅读也才能实现。当然,对初中生而言,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但我们常说“取法乎上,可得其中”,因此作为阅读教学的一种设计,教师还是应该尽量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情境。
这种情境创设的有效策略就是努力将文本的意图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作为这种策略的运用,教师的阅读设计理念、教学手段的有效使用,都是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
三、阅读中的指导应如何进行
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离不开教师有效的阅读指导。这里所说的指导不能只是应试背景下的以应试为目的指导,更应该是指向阅读本身的指导。初中生已经基本进入了能够深度阅读的阶段,因此教师可以用制作阅读卡片之类的手段,让学生通过日积月累,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
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好句摘抄等工作,这些方法虽然显得有些机械,但对于学生的知识积累而言,客观上也存在一定的作用,因此可以用,但不可以寄全部希望于其上。条件允许的时候,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实践性的活动(比如说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加深对文章(一般是指人物描写类的文章)的理解。
综上所述,阅读是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思想境界的有效手段。为了学生的幸福成长,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有先进的理念,实施的智慧。与此同时,教师自身的阅读更是阅读教学的基础,无法想象一个自己不阅读的语文老师,能够指导学生的阅读,而这也正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必然之路。
参考文献:
[1]张寿山.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导刊,2010,(7).
[2]单宗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困境分析及对策[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3).
[3]王景伍.新课程改革下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走向[J].文学教育(中),2011,(3).
[4]李秀芳.在期待中引发心灵共鸣——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D,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