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转化“美术的眼睛”——关于美术欣赏课的一点思考
【作者】 黄飞燕
【机构】 马山镇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通过美术欣赏可以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训练和培养他们具有“美术的眼睛”。欣赏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活动,教学的开展都必须依据学生前一阶段的基础,提出具体教学目标的侧重点,必须围绕着以提高学生对形式的审美感知水平和对形式意味的直觉能力为宗旨。
关键词: 转化 专题 随堂欣赏 现场 兴趣 探究体验 内化情感
马克思说过:“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那么,对于非美术的眼睛,最美的图画同样没有意义。但是,一个人对艺术的欣赏、审美能力并不是先天的,通过后天的培养,“非音乐的耳朵”可以转化成“音乐的耳朵”,“非美术的眼睛”可以转化成“美术的眼睛”,而实现这个“转化”就是美术欣赏教学的任务。欣赏是美术教学中最常见的活动,这是由美术教育的直观性所决定的。通过美术欣赏可以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训练和培养他们具有“美术的眼睛”,同时可以激起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丑恶现象的憎恶。
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相应的教学任务是得以实现转化的重要条件,它一方面影响着教学的进程,另一方面也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和自身的特殊规律,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我将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分成专题欣赏、随堂欣赏、现场欣赏三种类型。
1、专题欣赏
专题欣赏课是美术欣赏教学的主要课堂教学形式,是在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它的任务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启发学生对作品的构成形式和艺术形象的具体观察和分析,对作品内容与艺术特点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和相应的思想教育。它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从作品的题材内容到思想意义,从形式特点到艺术风格,都属于欣赏的范围。
2、随堂欣赏
随堂欣赏对于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堂教学内容,开阔思路,激发对美术的学习兴趣,有明显的作用。由于随堂欣赏完全服从于课堂教学内容的需要,它是居于第二位的起辅助有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因而其欣赏内容侧重于作品的某一方面,而不能面面俱到地涉及作品的各个方面,这类欣赏在小学美术欣赏中是主要学习形式,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根据不同课业、不同内容来确定欣赏的重点,选择必要的参考图片、资料,尤其要考虑课堂节奏,认真进行整体设计,处理好主次关系、强弱关系、讲练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把握住时间,运用分析、讨论、比较等多种方法,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此感受体会的过程不能忽略。通过欣赏使学生深入理解学习内容,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从而有效地完成各种美术课业的学习任务。
3、现场欣赏
这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的美术欣赏形式,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所进行的欣赏。它不再局限于课堂,而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和社会活动结合起来了。例如组织学生参观美术作品展览会和博物馆中陈列的美术作品等;访问某位画家、工艺美术家、雕塑家并观看其技法表演;参观风景胜地、文物古迹;参加学校课外美术兴趣小组;组织学生阅读画册或对电影、电视、墙报、宣传画廊的评论活动等等
下面,就目前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从事小学美术教学的点滴经验,谈谈自己的些许想法。
一、 注重兴趣的激发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我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对于小学生来说,美术欣赏课是一个较难理解与掌握的,加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单一,使学生上欣赏课提不起兴趣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是欣赏课要解决的第一个难点,这时教师的“启发诱导”至关重要。 在浙美版第四册《奇特的梦》这一节课中,我以讲故事、吹牛的方式绘声绘色地引入:“今天早上,我起床的时候发现自己睡在一个很大的山洞里,旁边还睡着一头大象……”天哪,有这样的事?学生立刻被吸引住了,在接下来欣赏教材范画中,也纷纷进入了奇开异想的世界,自然也理解了梦境的奇特。
二、 重视自学探究体验的过程
以往欣赏课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在没有充分观察、感受一幅作品时,教师的讲解就已经开始了。所以,上课前可以进行课前预习,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参悟作品,学习也自然从课前就开始了。预习要根据教学目的精心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每一幅作品。设计预习题主要是针对低年级的学生,中高年级的课前预习一般不用提出问题,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时,自己寻找问题。
在《正负图形》一课欣赏中,我就让学生上课前作了个预习,并把不理解的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问题:
(1)什么是实形?在哪里见到过实形作品?什么是虚形?举例说明。(并出示相关图片或作品)
(2)对称形有什么样的特点?请举出几个对称形的艺术作品。
几个简简单单的问题,就把这节课的知识点给解决了。
三、加大交流,多看多说
小学生感受的审美成份和质量虽然是有限的、低层次的,但通过课前预习,对欣赏的作品已经有了一定的感受,课堂中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要让他们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让学生多探讨、多交流,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当然,还要给学生更大的心理空间,不要以教师自己的角度来审视学生的表现;更不能不顾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语言能力,用过于理性化、专业化、成人化的语言对作品进行分析、点评;不要教给学生所谓的“标准答案”,因为任何一件美术作品在不同的人看来可能有不同的评价和感受,即使是同一个人,对同一件美术作品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中都可能有不同的评价和感受。
四、课后延伸,内化情感
《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欣赏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技能,更重要是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审美趣味、创新能力和个性品质以及情感态度。而现在小学美术教材中,美术欣赏很少有明确的课后作业或者练习,知识得不到巩固,加之欣赏活动多而分散,学到的知识很快就忘记了,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适当给欣赏课设计不同类型的课后延伸练习。
真正的艺术欣赏是不可能没有创造的。无疑艺术作品的的原创艺术家很富有创造性,但真正的艺术欣赏者,一个进行二度创作的“艺术家”,哪怕他还是个孩子,他也同样可以通过参与艺术欣赏活动激发和表现出丰富的创造性,艺术欣赏活动同时也为欣赏者创造性地发挥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综上所述,使我们明白了欣赏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活动。教学的开展都必须依据学生前一阶段的基础,提出具体教学目标的侧重点。尽管教学活动的各阶段和各层次都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但都必须围绕着以提高学生对形式的审美感知水平和对形式意味的直觉能力为宗旨。对实际作品进行多维的和有效的审美评价,是达到这一宗旨的唯一途径。
参考文献:
①《美术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②王大根著《美术教学论》 华东师大出版社.
关键词: 转化 专题 随堂欣赏 现场 兴趣 探究体验 内化情感
马克思说过:“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那么,对于非美术的眼睛,最美的图画同样没有意义。但是,一个人对艺术的欣赏、审美能力并不是先天的,通过后天的培养,“非音乐的耳朵”可以转化成“音乐的耳朵”,“非美术的眼睛”可以转化成“美术的眼睛”,而实现这个“转化”就是美术欣赏教学的任务。欣赏是美术教学中最常见的活动,这是由美术教育的直观性所决定的。通过美术欣赏可以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训练和培养他们具有“美术的眼睛”,同时可以激起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丑恶现象的憎恶。
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相应的教学任务是得以实现转化的重要条件,它一方面影响着教学的进程,另一方面也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和自身的特殊规律,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我将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分成专题欣赏、随堂欣赏、现场欣赏三种类型。
1、专题欣赏
专题欣赏课是美术欣赏教学的主要课堂教学形式,是在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它的任务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启发学生对作品的构成形式和艺术形象的具体观察和分析,对作品内容与艺术特点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和相应的思想教育。它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从作品的题材内容到思想意义,从形式特点到艺术风格,都属于欣赏的范围。
2、随堂欣赏
随堂欣赏对于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堂教学内容,开阔思路,激发对美术的学习兴趣,有明显的作用。由于随堂欣赏完全服从于课堂教学内容的需要,它是居于第二位的起辅助有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因而其欣赏内容侧重于作品的某一方面,而不能面面俱到地涉及作品的各个方面,这类欣赏在小学美术欣赏中是主要学习形式,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根据不同课业、不同内容来确定欣赏的重点,选择必要的参考图片、资料,尤其要考虑课堂节奏,认真进行整体设计,处理好主次关系、强弱关系、讲练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把握住时间,运用分析、讨论、比较等多种方法,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此感受体会的过程不能忽略。通过欣赏使学生深入理解学习内容,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从而有效地完成各种美术课业的学习任务。
3、现场欣赏
这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的美术欣赏形式,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所进行的欣赏。它不再局限于课堂,而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和社会活动结合起来了。例如组织学生参观美术作品展览会和博物馆中陈列的美术作品等;访问某位画家、工艺美术家、雕塑家并观看其技法表演;参观风景胜地、文物古迹;参加学校课外美术兴趣小组;组织学生阅读画册或对电影、电视、墙报、宣传画廊的评论活动等等
下面,就目前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从事小学美术教学的点滴经验,谈谈自己的些许想法。
一、 注重兴趣的激发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我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对于小学生来说,美术欣赏课是一个较难理解与掌握的,加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单一,使学生上欣赏课提不起兴趣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是欣赏课要解决的第一个难点,这时教师的“启发诱导”至关重要。 在浙美版第四册《奇特的梦》这一节课中,我以讲故事、吹牛的方式绘声绘色地引入:“今天早上,我起床的时候发现自己睡在一个很大的山洞里,旁边还睡着一头大象……”天哪,有这样的事?学生立刻被吸引住了,在接下来欣赏教材范画中,也纷纷进入了奇开异想的世界,自然也理解了梦境的奇特。
二、 重视自学探究体验的过程
以往欣赏课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在没有充分观察、感受一幅作品时,教师的讲解就已经开始了。所以,上课前可以进行课前预习,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参悟作品,学习也自然从课前就开始了。预习要根据教学目的精心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每一幅作品。设计预习题主要是针对低年级的学生,中高年级的课前预习一般不用提出问题,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时,自己寻找问题。
在《正负图形》一课欣赏中,我就让学生上课前作了个预习,并把不理解的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问题:
(1)什么是实形?在哪里见到过实形作品?什么是虚形?举例说明。(并出示相关图片或作品)
(2)对称形有什么样的特点?请举出几个对称形的艺术作品。
几个简简单单的问题,就把这节课的知识点给解决了。
三、加大交流,多看多说
小学生感受的审美成份和质量虽然是有限的、低层次的,但通过课前预习,对欣赏的作品已经有了一定的感受,课堂中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要让他们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让学生多探讨、多交流,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当然,还要给学生更大的心理空间,不要以教师自己的角度来审视学生的表现;更不能不顾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语言能力,用过于理性化、专业化、成人化的语言对作品进行分析、点评;不要教给学生所谓的“标准答案”,因为任何一件美术作品在不同的人看来可能有不同的评价和感受,即使是同一个人,对同一件美术作品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中都可能有不同的评价和感受。
四、课后延伸,内化情感
《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欣赏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技能,更重要是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审美趣味、创新能力和个性品质以及情感态度。而现在小学美术教材中,美术欣赏很少有明确的课后作业或者练习,知识得不到巩固,加之欣赏活动多而分散,学到的知识很快就忘记了,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适当给欣赏课设计不同类型的课后延伸练习。
真正的艺术欣赏是不可能没有创造的。无疑艺术作品的的原创艺术家很富有创造性,但真正的艺术欣赏者,一个进行二度创作的“艺术家”,哪怕他还是个孩子,他也同样可以通过参与艺术欣赏活动激发和表现出丰富的创造性,艺术欣赏活动同时也为欣赏者创造性地发挥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综上所述,使我们明白了欣赏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活动。教学的开展都必须依据学生前一阶段的基础,提出具体教学目标的侧重点。尽管教学活动的各阶段和各层次都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但都必须围绕着以提高学生对形式的审美感知水平和对形式意味的直觉能力为宗旨。对实际作品进行多维的和有效的审美评价,是达到这一宗旨的唯一途径。
参考文献:
①《美术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②王大根著《美术教学论》 华东师大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