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论地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作者】 石 琴
【机构】 六盘水市第一实验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素质教育的实施使得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授课模式已无法适应教育的要求,如何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力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地理学科而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关键。
关键词:地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
新课标要求学生不再仅仅需要具备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也不再仅仅需要具备科学知识能力、社会评价能力、生活审美能力,还要有独特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一项艰巨的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重视和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地理学科的内容包括自然和人文两方面,是以人为本,以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为研究目标的科学。因此地理学科具有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及因地理区域差异而有不同的联系和制约的特点。由于它包括自然与人文两方面,地理的学习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学科之一。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前提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探索和成功与兴趣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设法将认识的对象和任务,从学生的间接需要转变成直接需要,形成强烈的内部动机和浓厚的兴趣,学生的思维才会灵活、丰富和多变,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敞开大门。
二、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途径
知识的广博性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帮助学生打好坚实的知识基础,拓宽知识领域,引导学生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结,形成新的观点,达到认识上的飞跃。
1、从常规问题到新的设疑
思考从问题来,知识从思考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新的观点和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摆脱偏见和常规的处理问题方法,将课堂内的知识延伸到课堂外,使学生养成爱思考、会思考的良好习惯。
2、从习惯思维到创新视角
思维可以定势,但更需要迁移。因此在教学中除了通过一般的思考分析教材结构体系、知识要点外,还应重视选择不同角度对知识进行分解重组,演绎出新的结论,以加深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从基本线索到特殊联系
任何一个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都不可能单纯地以学科的分类为标准而孤立存在,这就决定了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各学科知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三、营造民主课堂氛围,是学生创造思维发展的保障
现代中学生好疑问,自尊心很强,期望别人对自己尊重和重视,既使学困生内心深处也埋藏着自尊和上进的火种,希望老师诚恳、公正、实事求是地对待他们。
作为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大胆设疑,善于发现学生所提问题中创造和探索的火花;另一方面要针对学生个性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机会,以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和观点,向学生证明他们的观点是有价值的,让学生感到成功的体验。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令人心情舒畅和亲切的学习环境。只有在民主的氛围当中,才会有人格的自由与舒展,才会有思维的跨跃与激荡,进而才有创新潜能的迸发,民主的课堂氛围是学生创造思维发展的重要保障。
四、鼓励学生探索求异,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求异思维是指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因此,发散思维对培养创造力有重要作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打破旧框框;敢于幻想,善于幻想。如“假如宇宙中真有外星人,它们生活的星球环境将会是什么样的?”“假如青藏高原没有隆起,会有塔克拉玛干沙漠吗?”“假如我们大规模使用的能源是太阳能,而不是煤、石油、还会产生温室效应、酸雨现象吗?”“曾称霸地球的恐龙是怎样绝灭的?”“如不采取积极措施,控制人口增长,未来的世界将会是怎样的局面?”
创造性想象不是凭空臆造,更不是胡思乱想。教师一方面要启发学生大胆想象或幻想,同时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具体的点拨,启迪其智慧,唤起其激情,使其遨翔在自由的空间。
五、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创新思维提供营养
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教学生利用材料和工具亲自动手和实验,使手和脑的活动结合在一起,为创新思维提供营养。另外,组织多种形式的地理兴趣小组、搞社会调查、撰写小论文等都是培养实践能力的较好途径。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是知识和技能两方面同时发展的结果,创新思维培养的最好手段和场合应该通过日常教学过程,在教材中渗透,在活动中实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每一个地理教师都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作为教学的灵魂和核心。树立“教学过程其实是学生发现并掌握知识,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的观念,在学科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地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
新课标要求学生不再仅仅需要具备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也不再仅仅需要具备科学知识能力、社会评价能力、生活审美能力,还要有独特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一项艰巨的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重视和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地理学科的内容包括自然和人文两方面,是以人为本,以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为研究目标的科学。因此地理学科具有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及因地理区域差异而有不同的联系和制约的特点。由于它包括自然与人文两方面,地理的学习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学科之一。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前提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探索和成功与兴趣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设法将认识的对象和任务,从学生的间接需要转变成直接需要,形成强烈的内部动机和浓厚的兴趣,学生的思维才会灵活、丰富和多变,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敞开大门。
二、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途径
知识的广博性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帮助学生打好坚实的知识基础,拓宽知识领域,引导学生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结,形成新的观点,达到认识上的飞跃。
1、从常规问题到新的设疑
思考从问题来,知识从思考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新的观点和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摆脱偏见和常规的处理问题方法,将课堂内的知识延伸到课堂外,使学生养成爱思考、会思考的良好习惯。
2、从习惯思维到创新视角
思维可以定势,但更需要迁移。因此在教学中除了通过一般的思考分析教材结构体系、知识要点外,还应重视选择不同角度对知识进行分解重组,演绎出新的结论,以加深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从基本线索到特殊联系
任何一个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都不可能单纯地以学科的分类为标准而孤立存在,这就决定了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各学科知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三、营造民主课堂氛围,是学生创造思维发展的保障
现代中学生好疑问,自尊心很强,期望别人对自己尊重和重视,既使学困生内心深处也埋藏着自尊和上进的火种,希望老师诚恳、公正、实事求是地对待他们。
作为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大胆设疑,善于发现学生所提问题中创造和探索的火花;另一方面要针对学生个性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机会,以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和观点,向学生证明他们的观点是有价值的,让学生感到成功的体验。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令人心情舒畅和亲切的学习环境。只有在民主的氛围当中,才会有人格的自由与舒展,才会有思维的跨跃与激荡,进而才有创新潜能的迸发,民主的课堂氛围是学生创造思维发展的重要保障。
四、鼓励学生探索求异,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求异思维是指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因此,发散思维对培养创造力有重要作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打破旧框框;敢于幻想,善于幻想。如“假如宇宙中真有外星人,它们生活的星球环境将会是什么样的?”“假如青藏高原没有隆起,会有塔克拉玛干沙漠吗?”“假如我们大规模使用的能源是太阳能,而不是煤、石油、还会产生温室效应、酸雨现象吗?”“曾称霸地球的恐龙是怎样绝灭的?”“如不采取积极措施,控制人口增长,未来的世界将会是怎样的局面?”
创造性想象不是凭空臆造,更不是胡思乱想。教师一方面要启发学生大胆想象或幻想,同时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具体的点拨,启迪其智慧,唤起其激情,使其遨翔在自由的空间。
五、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创新思维提供营养
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教学生利用材料和工具亲自动手和实验,使手和脑的活动结合在一起,为创新思维提供营养。另外,组织多种形式的地理兴趣小组、搞社会调查、撰写小论文等都是培养实践能力的较好途径。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是知识和技能两方面同时发展的结果,创新思维培养的最好手段和场合应该通过日常教学过程,在教材中渗透,在活动中实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每一个地理教师都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作为教学的灵魂和核心。树立“教学过程其实是学生发现并掌握知识,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的观念,在学科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