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农村小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者】 李兴盛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工作中的一项基本任务。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非常重要,教师要适时地创设良好的思维环境,加强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使他们的数学思维具有活跃性、逻辑性、多向性、形象性,给学生创设自由思考的空间和自由探究的机会,把发现问题的权力和机会交给学生,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一、教师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兴趣是学习数学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求知的动力。农村小学生的思维依赖性强,较多处于被动思维状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充分的思维时空,既要张弛有度,遵循小学生生理和心理周期性起伏变化的规律,还要“处处留心搜求,把进行的其它活动或接触到的其它事物有意无意地和自己思考的问题联系在一起。因此教师要灵活布设问题悬念,努力创设问题情境,以此激启学生积极思考。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要使每节课形象、生动,有意创造动人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内在动力,使学生想学、乐学,激励学生积极动脑、积极思考,鼓励学生独立思维。如以教学“10的分与合”一课时为例,我预先准备了一个盒子,盒子里装了10支铅笔。一上课,我请一名学生上台摸铅笔,然后老师根据学生摸到的支数猜盒子里剩下的支数,经过几次猜都猜对了,学生感到很好奇,然后老师趁热打铁,说:“因为老师知道了盒子里总共有10支,然后根据10的分成就能猜着了,你们想学会这个本领吗?”数学知识的神奇力量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兴趣,使学生趣味盎然地参与学习,积极思考。对于低年级儿童,还可以寓教学于游戏中,因为低年级儿童更喜爱游戏活动。因此,在教学中适当采用游戏的方式,学生十分欢迎,兴趣更浓,教学效果也更好。如用开火车、开房门、找朋友、夺红旗、放鞭炮等游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
  二、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加强变式训练,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农村学生的接触面狭窄,学习渠道往往只靠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要抓好学生的基础。俗话说:“万丈高楼从地起”。学生的基础抓好了才有条件和资本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了基础才能加强变式训练。所谓变式,就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命题进行合理的转化。如题设和结论的互换,图形的位置、行状、大小的变化,规律及语言符号的互译,最终使学生掌握那些在变化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变的因素,从而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如:一道例题可以变式成很多题目,而且很多考题都是书上的例题或习题的变式题。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加强了变式训练,既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应付很多考试。对于小学生来说,既要注意培养他们不盲从,喜欢质疑,发现问题,大胆发表自己意见的习惯,又要培养他们敢于求“异”,发展他们的求异思维,进而养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乘法意义”的运用一课时,老师出示了这样一道加法题:7+7+7+5+7=?让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于是一个学生提出了7×4+5的方法,而另一个学生则提出了“新方案”,建议用7×5-2的方法解。这个学生的思维有创新,这个方案是他自己发现的。在他的思维活动中,他“看见了”一个实际并不存在的7,他假设在5的位置上是一个7,那么就可以把题目先假设为7×5。接着他的思维又参与了论证:7-2才是原题中的实际存在的5。对于这种在别人看不到的问题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种创造性思维的闪现,教师要加倍珍惜和爱护。
  三、注重生活积累,让学生在实践中拓展思维能力  
  数学问题教学是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中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预设时,不能仅仅满足于预设解题过程和方法,更要预设教学过程和方法,倡导学生个体之间、群体之间的多向互动的格局,使学生与学生之间不断交流解题信息,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如在教授三年级“测量”一课时,预先安排农村的学生实地测量自家农田的周长,孩子步行 一千米 长的街道,正式上课时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接触千米,明确千米与米的进率,初步建立千米的长度观念。又如在“时、分、秒”一课的教学中,让每位学生列出自己每天的作息时间表,在亲身实践中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四、创新思维在实践中触发,提高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  
  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合理运用好知识的迁移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课堂上总是多给学生一些自由的时间,让学生多进行一些创造性的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开动脑筋、拓宽思维。又如:我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一课,在课堂上创设了一个在商店内买卖物品的模拟场景,让学生经历“买卖物品”,然后延伸到家庭生活中,布置了一个特殊的课外作业,让学生星期天跟妈妈上菜场买菜或上商场购物,试着帮妈妈付钱、算帐,回学校后相互交流自己购物、付钱和算帐的经过,说说自己懂得了什么,还有什么困难。针对学生的交流再作小结。
  数学教学与思维密切相关,数学能力具有和一般能力不同的特性,因此,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我们在努力提高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能力的一般要求,而且还要深入研究数学科学、数学活动和数学思维的特点,寻求数学活动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只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探究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手段,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必定会有所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