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方法
【作者】 李 成
【机构】 木老坪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语文教师必须牢牢把握这个关键的环节。阅读教学就是要在阅读实践中促进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形成阅读技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发挥阅读潜能,提高阅读能力和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互动
阅读是人类进行知识获取的最主要的一条途径,阅读教学不仅培养初中生得到信息,还锻炼他们的语文功底,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健全他们的智力,同时优秀的故事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和塑造好的道德观念。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认为,教育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书籍与其他信息来源的竞争中,要使书籍始终成为胜利者。只有在书籍成为学龄初期儿童的最优吸引力的精神需要的地方,才会有学习的愿望,这种愿望才能确立起来。”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的基础,也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之一。它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能力的体现,对于开拓个人的视野,发展健康的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都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注重教学时的语言美。语言美除普遍使用谦语,敬语外,还应在教育学生时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说话的语气。现在的学生自尊心很强,如果你的口气强硬,他可能产生抵触情绪,跟你对着干,那就达不到教育和提醒的效果,也可能导致学生讨厌老师,讨厌这门课。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注意用诚恳的语言来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同样,课外也应该注意与学生的语言沟通,从而使他们对语文学科产生兴趣。
2、教学语言应具有趣味性。要想把课教活,就要求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因为形象的比喻,风趣的语言,绘声绘色的描绘都可以感染学生,使他们愉快,动情,着迷。如可运用一些幽默的教学语言,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3、教学语言应具有科学性。“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教师讲课时语言表达要准确,中肯,规范,合乎语法,既不能废话连篇,模棱两可,也不能拐弯抹角,不着边际。语文教师的语言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课效率。
二、从日常学习中下功夫
生活本身就是一本书籍,大量的阅读能成就一个人丰富的精神生活,就学生而言能积累他们的语文功底和语言应用能力。许多家长因为追求应试高分,而让学生不断参加各种培训辅导班,忘了语文本身的语言性质,认为阅读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甚至影响学习成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为家长树立正确的观念,同时引导学生适当地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关心身边的一点一滴。广告上的一则抒情诗,电视上的春联和俚语等都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和学习语文。另外,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按照不同体裁的文章进行阅读,整体感知文章。最开始可以选一组词,一些句子,注重词语的积累和理解,在词句层次上体会文章的特色和美丽。在词语阶段圆满结束后,选出一些段落和章节,让学生精读,局部揣摩,让学生在精彩之处打好标记。教师在教室为学生讲解精彩片段,让学生通过细读前人的著作,模拟前人词句的表现力,理解母语文字的内在魅力,从表达方式层面上欣赏文章。最后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全文,从各个角度把握作者的意图和写作手法,从思想层面上来欣赏全文。
三、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
针对性的阅读要求学生着眼于考试而进行的阅读,通常学生在读材料这一步首先必须要做到得分。所谓“读材料”,就是要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粗读全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理清材料的层次和段落。在浏览全文,了解全文的概貌之后,应记住文章的要点,重要的结论以及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试卷上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阅读理解试题的文字材料主要用来测试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有的采用一个句子,有的采用一段文章或整篇文章。内容广泛,题材各异。以题目的难易程度分析,人们常常把它们分为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所谓表层理解就是对文中的客观事实的感知和记忆;所谓深层理解是根据文中的客观事实,在认真思考后进行逻辑推理、总结或概括,得出结论。第一遍需要速读,首先要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过,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一般来讲,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指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它在要求概括段落大意一类的阅读理解的解题中,往往是行之有效的一个办法。
四、有效的互动
除了日常练习和针对性的训练之外,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也要相应地跟学生进行互动。这种互动应该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完成的信息的交流活动。只有充分发挥这种民主的教学,才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进一步发挥学生主动思维的能力,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止局限于教师教课这个环节,还可以换位思考,让学生来教,让学生当一回小教师,让学生从教师的角度理解课堂;让教师从学生的角度理解课堂,创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调动师生共同的教学和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互动
阅读是人类进行知识获取的最主要的一条途径,阅读教学不仅培养初中生得到信息,还锻炼他们的语文功底,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健全他们的智力,同时优秀的故事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和塑造好的道德观念。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认为,教育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书籍与其他信息来源的竞争中,要使书籍始终成为胜利者。只有在书籍成为学龄初期儿童的最优吸引力的精神需要的地方,才会有学习的愿望,这种愿望才能确立起来。”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的基础,也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之一。它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能力的体现,对于开拓个人的视野,发展健康的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都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注重教学时的语言美。语言美除普遍使用谦语,敬语外,还应在教育学生时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说话的语气。现在的学生自尊心很强,如果你的口气强硬,他可能产生抵触情绪,跟你对着干,那就达不到教育和提醒的效果,也可能导致学生讨厌老师,讨厌这门课。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注意用诚恳的语言来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同样,课外也应该注意与学生的语言沟通,从而使他们对语文学科产生兴趣。
2、教学语言应具有趣味性。要想把课教活,就要求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因为形象的比喻,风趣的语言,绘声绘色的描绘都可以感染学生,使他们愉快,动情,着迷。如可运用一些幽默的教学语言,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3、教学语言应具有科学性。“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教师讲课时语言表达要准确,中肯,规范,合乎语法,既不能废话连篇,模棱两可,也不能拐弯抹角,不着边际。语文教师的语言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课效率。
二、从日常学习中下功夫
生活本身就是一本书籍,大量的阅读能成就一个人丰富的精神生活,就学生而言能积累他们的语文功底和语言应用能力。许多家长因为追求应试高分,而让学生不断参加各种培训辅导班,忘了语文本身的语言性质,认为阅读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甚至影响学习成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为家长树立正确的观念,同时引导学生适当地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关心身边的一点一滴。广告上的一则抒情诗,电视上的春联和俚语等都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和学习语文。另外,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按照不同体裁的文章进行阅读,整体感知文章。最开始可以选一组词,一些句子,注重词语的积累和理解,在词句层次上体会文章的特色和美丽。在词语阶段圆满结束后,选出一些段落和章节,让学生精读,局部揣摩,让学生在精彩之处打好标记。教师在教室为学生讲解精彩片段,让学生通过细读前人的著作,模拟前人词句的表现力,理解母语文字的内在魅力,从表达方式层面上欣赏文章。最后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全文,从各个角度把握作者的意图和写作手法,从思想层面上来欣赏全文。
三、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
针对性的阅读要求学生着眼于考试而进行的阅读,通常学生在读材料这一步首先必须要做到得分。所谓“读材料”,就是要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粗读全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理清材料的层次和段落。在浏览全文,了解全文的概貌之后,应记住文章的要点,重要的结论以及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试卷上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阅读理解试题的文字材料主要用来测试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有的采用一个句子,有的采用一段文章或整篇文章。内容广泛,题材各异。以题目的难易程度分析,人们常常把它们分为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所谓表层理解就是对文中的客观事实的感知和记忆;所谓深层理解是根据文中的客观事实,在认真思考后进行逻辑推理、总结或概括,得出结论。第一遍需要速读,首先要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过,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一般来讲,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指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它在要求概括段落大意一类的阅读理解的解题中,往往是行之有效的一个办法。
四、有效的互动
除了日常练习和针对性的训练之外,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也要相应地跟学生进行互动。这种互动应该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完成的信息的交流活动。只有充分发挥这种民主的教学,才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进一步发挥学生主动思维的能力,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止局限于教师教课这个环节,还可以换位思考,让学生来教,让学生当一回小教师,让学生从教师的角度理解课堂;让教师从学生的角度理解课堂,创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调动师生共同的教学和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