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加强朗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作者】 王 萍
【机构】 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实验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新课改推行以来,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受到大家的普遍重视。调查显示,看似增多的课堂读书声,其朗读产生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朗读的有效性不强。朗读教学要做到“五有”,即读时有目标,指导有策略,操作有方法,课型有变化,时间有保证,这就是优化朗读教学,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的实效策略。
关键词:朗读教学 有效性 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引导学生还原语言形象,感受语言情境,体味语言情感,理解语言蕴含的重要方法,是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力、领悟力、品评力的有效手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朗读既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又是全面实施语文教学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既是一种语言能力,又是学习语言的基本方法。为此,我从课堂教学入手,调查研究朗读教学,发现问题,寻找对策,也有了一点收获。
一、调查课堂教学现状,梳理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研究和成因分析,朗读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朗读的目的性不明确。在观课时,常常发现,有的课堂上,老师让学生朗读,没有目的、没有要求,一味追求所谓“个性化”朗读,让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这种看似热热闹闹,没有目的、没有任务的“为读而读”,学生读起来没有用心、用情,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
2.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统计数据显示:在一节阅读课中,学生朗读时间不到5分钟的,占了18%;不到10分钟的占73%。朗读成了部分优生的专利。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种点缀或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3.学生朗读参与面窄。在随机抽听三十节课后,统计发现,除了齐读,每班只有13%的学生在课堂上有机会单独朗读,这样,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与实践,不利于其朗读水平的提高。
4.朗读指导机械匮乏。
二、优化策略,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要改进朗读教学的现状,只有潜心实践,精心指导,抓实训练,不断优化,才能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形成朗读教学“五读”法。实践中总结出“一课五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由浅入深,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读与理解相互辉映,教学效果不错。所谓“一课五读”,是指:
一读:预习读——自主阅读,扫除字词拦路虎,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二读:初读——课内初读,读通读顺读流利,了解内容、理清脉络;
三读:细读——课内再读,加深理解,读有所悟,明白课文写什么,怎么写;
四读:精读——课内品读,品味词句,体会感情,声情并茂读出感情;
五读:美读——回味诵读,记忆背诵,拓展文本,积累成长。
(二)实施朗读教学“五有”法。朗读教学要做到“五有”,即读时有目标,指导有策略,操作有方法,课型有变化,时间有保证,才能让朗读教学高效。
1、研读细化了新课标的朗读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对朗读教学的阶段目标要求,对各年段的标准进行细致化要求:一年级“按句逗停顿,不唱读”;二年级“注意长句和段落间的停顿”; 三年级“边读边思考,读出不同的语气”; 四年级“能初步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五年级“能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六年级 “能较准确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各年段目标各有侧重,螺旋反复,按此目标,逐步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2、形成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的基本指导策略:
读字标准化——引导自主识字,注意正音,游戏巩固;
读词形象化——抽象变形象,动作悟词、经验悟词、想象悟词;
读句生动化——随文学句,停顿适当、重读合理、语调合适;
读篇完整化——感受文本、把握基调,多形式朗读,丰富理解。
3、系统总结朗读教学的具体操作方法:
(1)引读:提示起始词引导朗读、提示关键句引导朗读、 连续提问引导朗读、 跳跃式提问引导朗读、讲解提示引导朗读、读中点评引导朗读等。
(2)分角色朗读:(1)理解内容:解词析句,掌握大意;(2)体味角色:进入角色,进入情境;(3)把握基调:领会主题,以声传情。
(3)感情朗读:(1) 引导感受形象: 抓住实词想象,捕捉形象感受;根据场景联想,获取形象感受;借鉴生活经验,把握形象感受。(2)适当技巧指导:情境启发 角色启发 对比启发 误读启发 范读启发 经验启发等等。
(4) 情境朗读:语言描绘式情境朗读、艺术想象式情境朗读、转换角色式情境朗读、 问题探究式情境朗读、图画展示式情境朗读
4、概括出不同课型的朗读指导策略:
识字类文章——把握节奏,读出韵律;
写景状物、优美散文——配乐范读,读出画面;
深刻哲理文——抓重点词句段,边朗读边体会;
对话文章——抓住人物特点,角色朗读,再现情境;
寓言童话文——夸张演绎,激励创造性朗读;
古诗文——充分把握文本,诵之、吟之、舞之、蹈之。
5、保证学生课堂读书时间: 备课时,教师就应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事先预设好每节课大致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在实施教学时,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朗读。在读的落实上,教师首先应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课堂还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在今后的朗读教学实践中,朗读教学的有效性仍将得到不断优化。
参考文献:
1、《 朗读学》张颂著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
3、李晓文、王莹:《教学策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版
4、曹玉兰:《阅读教学中有效朗读的指导》,《江苏教育研究》.2007年第2期.
关键词:朗读教学 有效性 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引导学生还原语言形象,感受语言情境,体味语言情感,理解语言蕴含的重要方法,是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力、领悟力、品评力的有效手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朗读既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又是全面实施语文教学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既是一种语言能力,又是学习语言的基本方法。为此,我从课堂教学入手,调查研究朗读教学,发现问题,寻找对策,也有了一点收获。
一、调查课堂教学现状,梳理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研究和成因分析,朗读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朗读的目的性不明确。在观课时,常常发现,有的课堂上,老师让学生朗读,没有目的、没有要求,一味追求所谓“个性化”朗读,让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这种看似热热闹闹,没有目的、没有任务的“为读而读”,学生读起来没有用心、用情,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
2.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统计数据显示:在一节阅读课中,学生朗读时间不到5分钟的,占了18%;不到10分钟的占73%。朗读成了部分优生的专利。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种点缀或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3.学生朗读参与面窄。在随机抽听三十节课后,统计发现,除了齐读,每班只有13%的学生在课堂上有机会单独朗读,这样,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与实践,不利于其朗读水平的提高。
4.朗读指导机械匮乏。
二、优化策略,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要改进朗读教学的现状,只有潜心实践,精心指导,抓实训练,不断优化,才能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形成朗读教学“五读”法。实践中总结出“一课五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由浅入深,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读与理解相互辉映,教学效果不错。所谓“一课五读”,是指:
一读:预习读——自主阅读,扫除字词拦路虎,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二读:初读——课内初读,读通读顺读流利,了解内容、理清脉络;
三读:细读——课内再读,加深理解,读有所悟,明白课文写什么,怎么写;
四读:精读——课内品读,品味词句,体会感情,声情并茂读出感情;
五读:美读——回味诵读,记忆背诵,拓展文本,积累成长。
(二)实施朗读教学“五有”法。朗读教学要做到“五有”,即读时有目标,指导有策略,操作有方法,课型有变化,时间有保证,才能让朗读教学高效。
1、研读细化了新课标的朗读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对朗读教学的阶段目标要求,对各年段的标准进行细致化要求:一年级“按句逗停顿,不唱读”;二年级“注意长句和段落间的停顿”; 三年级“边读边思考,读出不同的语气”; 四年级“能初步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五年级“能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六年级 “能较准确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各年段目标各有侧重,螺旋反复,按此目标,逐步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2、形成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的基本指导策略:
读字标准化——引导自主识字,注意正音,游戏巩固;
读词形象化——抽象变形象,动作悟词、经验悟词、想象悟词;
读句生动化——随文学句,停顿适当、重读合理、语调合适;
读篇完整化——感受文本、把握基调,多形式朗读,丰富理解。
3、系统总结朗读教学的具体操作方法:
(1)引读:提示起始词引导朗读、提示关键句引导朗读、 连续提问引导朗读、 跳跃式提问引导朗读、讲解提示引导朗读、读中点评引导朗读等。
(2)分角色朗读:(1)理解内容:解词析句,掌握大意;(2)体味角色:进入角色,进入情境;(3)把握基调:领会主题,以声传情。
(3)感情朗读:(1) 引导感受形象: 抓住实词想象,捕捉形象感受;根据场景联想,获取形象感受;借鉴生活经验,把握形象感受。(2)适当技巧指导:情境启发 角色启发 对比启发 误读启发 范读启发 经验启发等等。
(4) 情境朗读:语言描绘式情境朗读、艺术想象式情境朗读、转换角色式情境朗读、 问题探究式情境朗读、图画展示式情境朗读
4、概括出不同课型的朗读指导策略:
识字类文章——把握节奏,读出韵律;
写景状物、优美散文——配乐范读,读出画面;
深刻哲理文——抓重点词句段,边朗读边体会;
对话文章——抓住人物特点,角色朗读,再现情境;
寓言童话文——夸张演绎,激励创造性朗读;
古诗文——充分把握文本,诵之、吟之、舞之、蹈之。
5、保证学生课堂读书时间: 备课时,教师就应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事先预设好每节课大致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在实施教学时,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朗读。在读的落实上,教师首先应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课堂还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在今后的朗读教学实践中,朗读教学的有效性仍将得到不断优化。
参考文献:
1、《 朗读学》张颂著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
3、李晓文、王莹:《教学策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版
4、曹玉兰:《阅读教学中有效朗读的指导》,《江苏教育研究》.200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