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树立生本理念,打造高效历史教学课堂
【作者】 范 晓
【机构】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新课程理念提出教育应实现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即把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向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从而打造高效教学课堂。本文便试从“坚持课课紧扣课程标准”、“变‘枯坐听讲’为主动参与,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打破单一的评价模式,运用多元化评价方式”三个方面阐述这一问题。
关键词:生本理念 高效课堂 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提出教育应实现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通俗地说就是要在有限的45分钟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众所周知,高中历史学科一直被学生和家长排在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之后,一贯不受重视。因此,如何在有限的45分钟内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对我们高中历史教师而言意义更是重大。本文便试对这一问题阐述了几点不太成熟的观点,以便与各位同行商榷。
一.转变教育理念,坚持课课紧扣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但是很多教师对课程标准还是缺乏正确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强调“紧扣教材”、“吃透教材”的层面。比如,许多教师的说课流程依然是:“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然而“说课标”这一至关重要的环节却往往被教师们忽视。没有课标的历史课堂教学就像一艘没有灯塔引航的轮船,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目的地在哪里!掌握课程标准其实是确定每一节课教学目标的基本前提,没有教学目标的历史课堂如何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现在的高中历史教材一共有四种不同的版本,教材编写者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同,教材的内容也就不一样。例如,必修Ⅰ课程标准的第一个专题“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岳麓版添加了内外服制度;人民版和人教版都增加了礼乐制度,特别是人民版教材增加了礼乐制度却把宗法制讲的很简单。面对这种“一标多本”的现状,我们还能只是单纯强调“紧扣教材”、“吃透教材”吗?这显然是行不通的。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认为首先要理解掌握课程标准的要求,然后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教学目标,找出重点、难点,有选择地使用教材和其他课程资源,进而安排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总之,只有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才能开展高效的课堂教学活动。
二、变“枯坐听讲”为主动参与,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创新的意识、精神和能力”。与此相应的新版历史教科书也改变了以往重结论、轻探究的模式,认为“如果高中历史教科书直接把结论给学生,容易禁锢学生的思想,造成学生历史学习的懒惰心理,不利于实现学习的创造性,也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①在这一核心思想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则更需要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他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但是许多教师却认为新课程改革后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内容不全、结论不清”,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他们便在课堂教学中不断补充一些与教材相关的内容来完善知识结构,每一节课都是从背景讲到经过,从经过讲到结果,又从结果讲到意义。教师一口气讲下来讲的是头头是道,有条有理,而且每一要点都会给学生记下一二三四五点的结论,让学生课下去背。久而久之,学生只会被动地记、被动地背,根本不知道如何独立思考问题!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发挥其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去发现与创造。”②这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再“一讲到底”,强行把历史知识和总结性结论灌输给学生,而是积极地留出一些时间,创设各种情境,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去研究,变被动为主动,变依赖为自主,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打破单一的评价模式,运用多元化评价方式
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学科学业评价的基本目标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高中历史学业评价却存在着较多的弊端。例如:在评价主体上,教师是评价的唯一主体,成为权威的鉴定者;在评价方法上,纸笔形式的闭卷考试,成为历史学业评价的唯一方法,分数对学生来说就是学习的全部,而且大多数学生对闭卷考试都会产生一定的恐惧和抵触心理。这样的评价方式显然与其目标相违背。那么,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该怎样做呢?首先,评价的主体应该让学生、家长、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特别是学生,他们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直接参加者,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更有助于他们正视自身的优缺点,提高学习效益。例如:在课堂教学的结课部分,可以针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计出一些关于学生学习状况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其次,打破闭卷考试一统天下的评价格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种评价方法。我们都知道“青少年学生就其年龄特征而言,正处于对新知识、新事物充满好奇的、有很强求知欲的阶段;就其认知水平而言,正是形成认知结构和思维方法的时期”。 ③ 然而,闭卷考试却让学生整日沉浸在各种各样枯燥乏味的试题中,除了分数之外,他们早已忘记了学习的真正意义。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如:撰写历史小论文、举办知识竞赛、设计表格总结归纳、绘制漫画、小测验等,把一些枯燥、严肃的历史问题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表现。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可以有效地减轻学生对评价产生的厌倦和恐惧的情绪,从而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历史课堂 “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不是对学生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 ④因此,提高课堂效益是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和必然要求。在今后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更好地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生本理念,不仅要做到有效地“教”,更要引导学生有效地“学”,打造高效的高中历史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①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263——264页。
②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 北师大出版社 2007年1月第1版 65页。
③冷伟《历史课堂教学行为研究之案例》 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9年5月第1版 49页。
④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3年3月 1—3页。
关键词:生本理念 高效课堂 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提出教育应实现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通俗地说就是要在有限的45分钟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众所周知,高中历史学科一直被学生和家长排在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之后,一贯不受重视。因此,如何在有限的45分钟内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对我们高中历史教师而言意义更是重大。本文便试对这一问题阐述了几点不太成熟的观点,以便与各位同行商榷。
一.转变教育理念,坚持课课紧扣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但是很多教师对课程标准还是缺乏正确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强调“紧扣教材”、“吃透教材”的层面。比如,许多教师的说课流程依然是:“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然而“说课标”这一至关重要的环节却往往被教师们忽视。没有课标的历史课堂教学就像一艘没有灯塔引航的轮船,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目的地在哪里!掌握课程标准其实是确定每一节课教学目标的基本前提,没有教学目标的历史课堂如何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现在的高中历史教材一共有四种不同的版本,教材编写者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同,教材的内容也就不一样。例如,必修Ⅰ课程标准的第一个专题“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岳麓版添加了内外服制度;人民版和人教版都增加了礼乐制度,特别是人民版教材增加了礼乐制度却把宗法制讲的很简单。面对这种“一标多本”的现状,我们还能只是单纯强调“紧扣教材”、“吃透教材”吗?这显然是行不通的。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认为首先要理解掌握课程标准的要求,然后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教学目标,找出重点、难点,有选择地使用教材和其他课程资源,进而安排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总之,只有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才能开展高效的课堂教学活动。
二、变“枯坐听讲”为主动参与,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创新的意识、精神和能力”。与此相应的新版历史教科书也改变了以往重结论、轻探究的模式,认为“如果高中历史教科书直接把结论给学生,容易禁锢学生的思想,造成学生历史学习的懒惰心理,不利于实现学习的创造性,也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①在这一核心思想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则更需要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他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但是许多教师却认为新课程改革后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内容不全、结论不清”,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他们便在课堂教学中不断补充一些与教材相关的内容来完善知识结构,每一节课都是从背景讲到经过,从经过讲到结果,又从结果讲到意义。教师一口气讲下来讲的是头头是道,有条有理,而且每一要点都会给学生记下一二三四五点的结论,让学生课下去背。久而久之,学生只会被动地记、被动地背,根本不知道如何独立思考问题!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发挥其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去发现与创造。”②这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再“一讲到底”,强行把历史知识和总结性结论灌输给学生,而是积极地留出一些时间,创设各种情境,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去研究,变被动为主动,变依赖为自主,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打破单一的评价模式,运用多元化评价方式
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学科学业评价的基本目标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高中历史学业评价却存在着较多的弊端。例如:在评价主体上,教师是评价的唯一主体,成为权威的鉴定者;在评价方法上,纸笔形式的闭卷考试,成为历史学业评价的唯一方法,分数对学生来说就是学习的全部,而且大多数学生对闭卷考试都会产生一定的恐惧和抵触心理。这样的评价方式显然与其目标相违背。那么,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该怎样做呢?首先,评价的主体应该让学生、家长、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特别是学生,他们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直接参加者,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更有助于他们正视自身的优缺点,提高学习效益。例如:在课堂教学的结课部分,可以针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计出一些关于学生学习状况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其次,打破闭卷考试一统天下的评价格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种评价方法。我们都知道“青少年学生就其年龄特征而言,正处于对新知识、新事物充满好奇的、有很强求知欲的阶段;就其认知水平而言,正是形成认知结构和思维方法的时期”。 ③ 然而,闭卷考试却让学生整日沉浸在各种各样枯燥乏味的试题中,除了分数之外,他们早已忘记了学习的真正意义。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如:撰写历史小论文、举办知识竞赛、设计表格总结归纳、绘制漫画、小测验等,把一些枯燥、严肃的历史问题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表现。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可以有效地减轻学生对评价产生的厌倦和恐惧的情绪,从而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历史课堂 “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不是对学生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 ④因此,提高课堂效益是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和必然要求。在今后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更好地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生本理念,不仅要做到有效地“教”,更要引导学生有效地“学”,打造高效的高中历史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①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263——264页。
②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 北师大出版社 2007年1月第1版 65页。
③冷伟《历史课堂教学行为研究之案例》 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9年5月第1版 49页。
④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3年3月 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