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课堂:别再目中无“人”

【作者】 林志刚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我们的课堂过分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形式老套陈旧,授课僵化呆板。学生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应是让学生生命力焕发、生命价值不断彰显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转变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索,创作交流的过程中,形成能力、发展智力、提高素质,培养出自信、自立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
  关键词:以人为本;新型师生关系;教学模式
  我们学校经常组织教师间的听评课活动,但大多课堂都无法吸引人,让人昏昏欲睡,巴不得快点下课。
  应该说,教师大都是负责任的。为了备好一堂课,花了很长时间,辛辛苦苦的查阅资料,认认真真地编写教案,课堂上罗列出一二三四,把知识讲得可谓滴水不漏。一切在教师的掌控之中,有条不紊,完全不给学生任何自由去拓展、去想象、去实际感悟的机会,完全由教师这个导游领着一路小跑。问题点到之后,马上转题,一个环节接着一个环节,衔接得非常紧密,学生始终处在很紧张的状态之中,却只是被动接受的机器,经常游离于课外。课堂气氛仿佛很热烈却显得很压抑。整个班级好像一个导游驱赶着的旅游团——到了景点乱拍照,又急着赶下一个景点,去了哪里不知道,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课堂教学仿佛走上了无人的物流轨道,老师完全不注意预设与生之间的关系,眼中没有学生,只有他的教案,只有僵化的程序。几十个鲜活得生命在教学过程中呈现出的各种思维的火花和活力,被教师所忽视,几十个活人围着死的教案,在机械的走过场!
  课堂的本质应是学决定教,学是根本的生产力,教只有适应学才能更好实现学。教师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理念。 课堂的核心是育人,应是从学生出发的教育,即从学生的权利、兴趣、基础、能力出发,变教中心为学中心。它的目标和追求是:发展学生、成就教师。
  我想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的努力:
  一、真正以人为本,了解学生的需要 ,尊重学生 
  教育的主体是人,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目的是塑造人,在教育活动中,人无疑处在中心的位置。一方面,教育肩负着向受教育者传播“人是根本”理念的使命,使他们懂得和学会尊重人、关心人、相信人;另一方面,教育管理、教学活动、教育内容都应当体现对人的尊重和关注,应当有利于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人的才能的发挥,有利于人的健康成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该多用心去观察,去感受,了解学生的各种需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驱力理论认为,需要是人行为的诱因,没有这个诱因,人也就不可能去实施行动,因此,教师要多花精力与时间去关注和了解学生的需要。
  爱默生说:成功教育的秘密在与尊重学生,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拨动孩子的心弦。是的,现代教育确实提倡尊重孩子,可现实往往差强人意,很多时候没有尊重学生。其实,在教育教学的时候尊重学生体现在尊重学生的思维,尊重学生的行为方式,更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话语权。
  二 、建立新的课堂师生关系, 改变学与教的角色
  构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呈现尊重、关爱、民主、和谐的课堂 , 教师由知识的“二传手”变为放手发动的“一传”,让学生和学习直接对话,教师不再充当“传递者”,教师应充当为学习的发生构建环境、提供条件、触发动机、创造可能的角色。可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促教、以学论教。
  三、是积极转变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教师精讲精练:绝大多数学生都会的知识点教师不讲;对于大多数学生都不会的、具有典型性的题目和知识点教师着重讲解,珍惜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推动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各种有效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愉快地理解并接受知识
  我们可以借鉴广州市番禹区大港中学“研学后教”的“三导”课堂教学模式:三导:即“导学、导练、导发展”。
   1、导学:课前印导学案,发给学生,进行提前预习指导,学生根据导学案提前一天完成导学案自学内容。在这里,老师做的事情不是少了,而是更多了,而且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从导学案的设计、课堂结构的安排到如何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等等,教师很花心思。
  2、导练:教师编制训练型学案,学生完成训练学案,教师对学生进行达标检测或评价反馈。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去感悟,使学生的能力在练中得到形成与发展。
  3、导发展:指引导学生的全域发展,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自身潜能,实现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使学生达到“学有所成,人有所为”的境界。
  三导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开动脑筋,主动思考,将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能力。不但关注学习本书,也关注,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成和人格养成,让每个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四、让教育充满人性关怀
  教育首先应该在学生的内心世界中打下一个亮丽的底色,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人性的美好,使学校生活成为整个人生美好回忆的巨大的源泉和宝库,以便让学生形成快乐、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其次,教育应该努力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兴趣和能力,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比他们学到了什么更有意义。再次,教育应该致力于发展学生独立地、有尊严地面对世界的品质和能力。学会质疑与独立思考,学会有效地表达自我,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这些能力的发展是造就独立的而不是仰人鼻息、依附于人的,有尊严而不是自轻自贱的人的重要方面。最后,教育要帮助学生与他人、自我、自然建立积极的、建设性的关系。学会宽容,学会善待他人,学会珍惜亲情、友情,学会与他人建立起真诚的、亲密的关系;学会亲近自然,聆听天簌之音,珍爱万物、珍惜我们生活的环境和自然资源。
   教师要把关注学生成长作为自己的使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注意降低教学的重心,将身体下移,观察学生的反应,倾听学生的心声;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的心声表达出来,把学生培养为成大器,有作为,能担当社会责任,有大才能,能成就事业的人。
        参考文献 :
        1、吴中辉,基于“成就教育”模式的课改样本,中国教育报,2012-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