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本土化案例实践研究——以《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为例

【作者】 王林林

【机构】 西安市铁一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要:以2019新人教版必修二《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为例,利用本土案例“关中地区小麦种植”进行递进式探究,以“小麦习性探究”——“小麦种植区位”——“小麦种植发展”为主线,设置问题,培养学生发现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落实地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本土案例;农业

一、课程目标:

结合实例,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二、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为2019人教版第三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第一课时“农业区位因素”,本节内容与旧教材差别较大,更加注重农业区位选择的实际应用及其时空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除保留了原案例“千烟州立体农业”外,更是添加了很多新案例,如插图3.2,且将“季风水田农业”以学生活动的形式出现,旨在培养学生的过程性思维、综合思维,鉴于此,教学融入与“本土地理”、“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分析”、“人地和谐”相关的案例,以期落实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三、学情分析:

学校的学生大都是城市孩子,关于农业的地理实践力较差,见过的农业生产活动很有可能只是某一时刻,基本没有农业生产经验,故本节课需要一些学生身边的、生活中的案例来充实课堂。

四、学习目标:

1. 理解农业区位的概念及其要素。

2. 结合实例,说明农业区位因素的时空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农业区位因素

难点:结合实例,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时空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六、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读书法、启发引导法。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导入:“收麦记事”

农忙时节,天亮的很早,父亲5点多便起床了,母亲则一边拾掇着割麦子的农具,一边问父亲“中午打算吃啥?”父亲一般都是边喝着罐罐茶边说“浆水面,汤多些!”每到这个时候,我就知道今天要收麦子了。父亲手快麻利,不一会儿地里就摆满了一捆捆束好的麦子,金黄的麦穗在阳光的衬托下格外耀眼,.....而我,一年中最放肆的时候也到了,既可以跑到地里捡麦穗,又可以在麦草堆里玩打仗游戏......

提问:

1.收麦记事中蕴含了哪些有关农业的地理信息?

根据教师分享的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感悟农业生产,感悟身边的地理。

从真实情境中概括农业生产活动特点。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P54-55图文材料,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农业?

2.农业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1.  根据教师引导明确农业的概念、类型、区位因素

培养学生的地理从图文中获取关键地理信息的能力。

自主探究

探究1——初识小麦

小麦起源于西亚,在我国已有5000多年的种植历史。小麦是长日照植物,它适宜在光照充足、地势低平、土层深厚的环境中生长。冬小麦生长周期总耗水量可达400-600毫米,且在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早春至初夏)占总需水量的60%,故该时期抗旱保墒对小麦种植重要的意义。

       ——《基于MODIS-EVI的关中地区耕地非粮化遥感识别与时空演变》

    小麦在平原地区的机械化率可达85%,故现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也多种植小麦越冬,以节省劳动力成本。

1.指出影响小麦种植的主要因素。

2.除了这些因素,你觉得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农业区位的选择?

1.学生自主探究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2.学生探究成果展示(选1-2位作为代表)。

3.学生互评。

1.根据学生回答归纳总结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2.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合作探究

1.展示学生课前的预习《数字赋能——身边的农产品》,学生自评并导入合作探究内容。

探究2——小麦“选址”

关中地区气候为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年均气温11.3~15.2℃,日照时数1700.6~3081.4h ,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关中地区的土壤类型较多(图 2-5),其中耕种土壤类型主要包括黄绵土、褐土、黑垆土等,有黄河的第一大支流——渭河自西向东贯穿关中平原。 关中平原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古有“八百里秦川”之美称。

探究:结合图文,分析关中地区有利于冬小麦生长的自然条件。

引导学生探究农业区位因素之自然因素。

1.学生根据材料自主探究活动。

2.学生活动成果展示。

3.学生自评和互评。

1.  根据案例再分析气候、水源、地形、土壤、自然灾害这些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且为后面的人地和谐打下案例基础。

  自我感悟

探究3——保护“小麦”

1978-2010年,关中地区的小麦种植区由1650万亩急速缩减至1200万亩,2023年小麦种植区维持在1050万亩(但单产从 240公斤/亩(1978年)提升至 420公斤/亩(2023年))。严重萎缩区主要集中在西安-咸阳都市圈和渭河沿岸灌区,究其原因,主要与城镇化、农业经济效益、“果业强省”及气候变化等因素有关。

  ——《基于MODIS-EVI的关中地区耕地非粮化遥感识别与时空演变》

你如何看待关中地区小麦种植区萎缩现象?

1.  1-2位同学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2.  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

引导学生讲生活和所学知识紧密联系,体现地理要素的综合性。

总结

1.  1-2位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强调各个区位因素间的相互关联)

2.  请学生就本节课谈谈自己的感悟。

学生总结所学内容

引导学生讲生活和所学知识紧密联系,体现地理要素的综合性。

练习

2016•新课标Ⅰ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茉莉喜高温,抗寒性差,25℃ 以上才能孕育花蕾,3237℃ 是花蕾成熟开放的最适温度。喜光。根系发达。生长旺季要求水分充足,但土壤过湿不利于其根系发育。开花季节,于天黑之前采成熟花蕾,花蕾开放吐香时间从20时左右至次日10时左右,是将茶叶染上花香、制作茉莉花茶的最佳时间。

1)与江苏、浙江相比,说明横县有利于茉莉生长的气候条件。(6分)

学生仔细思考书写答案

讲练结合,对标高考。

作业布置

根据课前布置的《数字赋能——身边的农产品》,修改自己的实践表。

按照老师要求完成《数字赋能——身边的农产品》

培养学生查询地理资料的能力和地里实践力。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初识小麦”——“小麦选址”——“保护‘小麦”三个案例,落实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里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这四个核心素养,学生活动充分,上课时关注个体差异,及时给予学生一些鼓励性评价和专业知识优缺点分析;关注学生互评,为高效课堂的初步探究提供基本思路。

不足之处:关于地理概念的教学,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还应继续加强,培养学生根据地理核心概念去剖析问题的能力,夯实学生遇到陌生的地理情境时根据地理概念、地理逻辑思维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