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论《聊斋志异》中的景物描写

【作者】 任永贵

【机构】 淄博市沂源县中庄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聊斋志异》在我国是一部家喻户晓的文言短篇小说集,究其原因不外乎如下几个方面:一 离奇凄美的故事感染着读者;二 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吸引着读者;三 精炼纯熟的语言雅俗兼善。更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景物描写。《聊斋志异》中的景物描写不仅逼真,而且跟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优美意境等很好的交融在一起,达到了浑然一体的境界。尽管当时并未有人将景物描写作为小说创作的重点,但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却描写了许多景物,并将它描写得很好。下面就来浅论一下《聊斋志异》中精妙的景物描写。
  一、景物描写的特点
  在中国古代文言小说中,景物的描绘并不鲜见,但是如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刻画如此众多景物的作品是不多见的,因而《聊斋志异》中的景物描写就凸显出其独特性,多样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独特的夜景描写。
  《聊斋志异》中的夜景描写很多,这与《聊斋志异》的内容有关,因为本书主要人物多为花妖狐魅,她们普遍的活动多在夜间,夜色是书中故事发生的最佳时间,所以,朦胧细腻的夜景描写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而且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
  其一,景随点变。即同一景物在不同的观察点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如《狐嫁女》中描写殷天官走进“故家之第”的情景,“遂入,见长莎蔽径,蒿艾如麻。时值上弦,幸月色晕黄,门户可辩。摩娑数进,始抵后楼,登月台,光洁可爱,遂止焉。西望月明,惟衔山一线耳。”因为“时值上弦”,又是“蒿艾如麻”,故“月色晕黄”。又因为月色晕黄,所以看东西就蒙蒙胧胧,才有仅“门户可辩”。殷天官只好摸索着前进。可“登月台”来到了高处,景物却不同了,月光变得“光洁可爱”。因此,随着观察点的不同,同一景物在同一人物眼中也有细微的差别,这就是所谓的景随点变。
  其二,一语而境界全出。即用一句话描绘出境界。如“西望月明,惟衔山一线耳。”是说殷天官举首西望,只有山边还隐隐约约的露出一条线。因为“正值上弦”,又“蒿艾如麻”,所以本不明亮的月光更为不明亮,这里的“一线”就将上弦月即将落山而只留一线余辉的情景描绘的惟妙惟肖,而且用语新颖别致,不落俗套。所以清人冯镇峦才有“点缀小景如画”①的评语。又如《公孙娘》文中只以“碧血满地,白骨撑天”八个字就点染出朝廷杀戮之惨烈的境界。
  第二,景物描写与梦境幻境相结合。
  《聊斋志异》的景物描写有时还与梦境幻境相结合,形成一种朦朦胧胧亦真亦幻的境界,如《王桂庵》一文,写王桂庵苦思意中人的幻梦。“一夜,梦至江村,过数门,见一柴扉南向,门内疏竹为篱,意是亭园,径入。有夜合一株,红丝满树。隐含‘门前一树马樱花’,此其是矣。过数武,苇笆光洁。又入之,见北舍三楹,双扉阖焉,南有小舍,红蕉蔽窗。”这里作者用明快俊俏的笔调描绘出一幅清幽秀丽的江村农舍景色。
  第三,景物描写的情景交融。
  《聊斋志异》中的景物描写有时还与主人公的心情相契合,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如《王桂庵》一文,王桂庵逗云娘,“实告卿:我家中固有妻在,吴尚书女也。”。云娘听到这些脸色大变,沉默了一会,猛然站起来,跑出去投江了。接下来文中写到“王大呼,诸船惊闹,夜色昏蒙,惟有满江星点而矣。”,其中的“夜色昏蒙,惟有满江星点而矣。”二句不仅准确写出了当时夜色的凄冷,而且更多的是反映了男主人公王桂庵此时既痛心而又后悔的心情,真是令人扼腕。此处的景物描写做到了景为情设,景中寓情,情以景迁,情景交融。
  第四,景物描写简练传神。
  《聊斋志异》中往往寥寥数笔即把景物描写的出神入化,有点类似传统山水画中的写意。比如《狐嫁女》一文中的“长莎蔽径,蒿艾如麻”,又如“西望明月,惟衔山一线耳”等,作者蒲松龄不用繁笔而用寥寥数字,看似不经意间而境界全出。 
  综上,《聊斋志异》中的景物描写虽不是很多,但却很成功,在景物描写上呈现出独特之处,尤善写夜景而且写得出神入化。
  二、景物描写的作用
  首先,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第一,景物描写暗示、点染、映衬了人物的身份。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身份、地位的交代,一般是通过对人物自身如肖像、心理、语言、行动等方面的刻画来实现的。但在一定场合下,借助人物周围的景物来加以衬托,能收到特殊的艺术效果。
  第二,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性格。
  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是为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服务的。作家往往通过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人的思想和性格。
  其次,景物描写有助于故事情节的展开。
  《聊斋志异》中的景物描写与故事情节有着密切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的景物描写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季节、地点,为情节的展开提供了时空背景。
  第二,有的景物描写有时作为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原因,一个环节,有机地穿插在故事当中,使景物描写成为情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如《翩翩》一文,在写罗子孚初识翩翩时,是“深山”,“洞府”,“门横溪水”,这显示了翩翩的仙女身份,接下来是罗子孚和翩翩的艳遇,所以这时的景物描写的色调明快、优雅,而等到罗子孚再去寻翩翩时,只见“黄叶满径”,“洞口路迷”。暗示了罗子孚艳遇的终结,也预示了整篇故事的结尾。一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第三,有些篇章的景物描写烘托了气氛,并由此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再次,景物描写营造了优美的意境。
  意境原我国诗歌中有,而蒲松龄则创造性的运用到小说中,这样使得景物描写与人物性格、人物心情和情节发展一一契合,情融于景,景中含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蒲松龄还善于为作品中的人物安排抒发感情的典型环境,比如《连锁》篇“斋临旷野,墙外多古墓,夜间白杨萧萧。声如涛涌。夜阑秉烛方复凄断。”简单几笔即刻画了一个阴森凄凉之境,这个环境也代表了连锁此时的心态——孤寂、凄凉,因而才有了后来的主动投怀送抱。
  说到《聊斋志异》中的优美意境,不能不说《西湖主》,“垂扬数十株,高拂朱檐,山鸟一鸣,则花片乱飞,深苑微风,则榆钱自落,……有秋千一架,上与云齐,而罥索沉沉,杳无人迹,……俄闻马腾于门,似有女子笑语,…未几,笑声渐进,……红装数辈,拥一女郎至一亭上坐。……公主舒皓腕,蹑利屣,轻如飞燕,蹴入云霄。……”这里作者为我们刻画了怎样的一个场面?花繁叶茂,桃红柳绿,在万紫千红的优美之处,一群绝色的女子在嬉戏闹春,这时春色的美丽与女子的娇憨、活泼融为一体,这是多么美的一幅群芳图,多么美的春光画!
  综上所述,《聊斋志异》中的景物描写真实可信,又情景交融,所以取得很大的成功。如果没有景物描写,那么《聊斋志异》就不会那么成功。正因为有了作者那独特的景物描写,人物形象才得以更生动,故事情节才得以更好的展开,优美的意境才得以附丽。尽管景物描写不是《聊斋志异》的主要亮点,但是仍取得了巨大成就,这的确值得我们后人去体味,去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