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区域产业升级对中职学校通用职业能力素养的新要求——以重庆市智能制造产业为例

【作者】 李仕祺

【机构】 重庆万州技师学院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在“制造强国”战略背景下,重庆市正以智能制造为核心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形成“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的梯度转型体系。本文基于重庆市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现状与政策导向,分析产业升级对中职学生通用职业能力素养的新要求,提出以“数字化、协作化、创新化、职业化”为核心的能力培养路径,为中职教育对接产业需求提供参考。
  关键词:区域产业;中职学校;通用职业素养;要求
  一、引   言
  智能制造是全球制造业变革的核心方向,也是我国推动“制造强国”战略的关键抓手。重庆市作为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近年来以“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为支撑,加速布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2025年已建成28个先进级智能工厂、135个数字化车间。产业升级的本质是生产要素与生产方式的重构,这对技能型人才的能力结构提出了新挑战。中职教育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亟需明确产业升级对学生通用职业能力素养的新要求,以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二、重庆市智能制造产业升级的现状与特征
  (一)政策驱动下的产业集群化发展
  重庆市通过《重庆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天工焕新”行动计划》《重庆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方案》等政策,构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3个万亿级主导产业、3个五千亿级支柱产业、6大新兴产业、18个特色产业链),目标到2027年工业总产值突破4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达36%。政策引导下,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等产业已成为重庆制造的“新名片”,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激增151.4%,智能工厂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达六成。
  (二)智能化转型的实践与成效
  重庆市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模式推动全产业链数字化升级,形成“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的梯度转型体系。截至2025年6月,全市已建成211个智能工厂、1231个数字化车间,其中美心门业、渝江压铸等企业的智能工厂通过AI虚拟码技术、无人化装车系统等实现了生产全流程智能化。例如,美心门制造先进级智能工厂通过AI机器人自动配送部件,打通了从原材料上线到成品发运的全环节,生产效率提升30%,人力成本降低25%。
  (三)新兴技术应用与生产范式变革
  智能制造的核心是“数据驱动”与“人机协同”。重庆智能制造企业已广泛应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赛力斯“超级工厂”关键工序100%自动化,长安汽车数智工厂通过数据驾驶舱实现生产实时监控;未来工厂更强调“柔性生产”,可根据市场需求快速调整产品线,对员工的“适应性”与“学习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产业升级对中职学校通用职业能力素养的新要求
  (一)数字化工具应用能力:从“操作工人”到“数字工匠”
  传统制造业中, 中职学生的核心能力是“设备操作”;而在智能工厂中,设备已高度集成数字化系统(如MES制造执行系统、SCADA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例如,重庆渝江压铸的智能工厂通过数据管理驾驶舱实现设备、产线与运营系统的“数据链”贯通,要求学生不仅能操作设备,还需掌握基础的数据分析(如生产节拍优化)、系统维护(如故障代码识别)等能力。企业调研显示,78%的智能制造企业将“数字化工具应用能力”列为招聘首要标准。
  (二)跨领域协作能力:从“单一技能”到“系统思维”
  智能工厂的生产流程已打破传统“工序分割”模式,强调跨部门、跨技术领域的协同。例如,美心门业的智能装车系统需要“机械设计+AI算法+物流管理”多领域协作,要求学生具备“系统思维”:既能理解本岗位在整体流程中的定位(如“我负责的部件对最终产品质量的影响”),又能与工艺、质检、物流等环节的同事有效沟通。某智能制造企业HR反馈:“我们需要的不是‘只会拧螺丝的人’,而是能看懂流程图、会用协作工具(如钉钉、企业微信)、主动对接上下游的‘复合型中职’。”
  (三)创新与问题解决能力:从“执行指令”到“主动优化”
  智能化生产的本质是“持续改进”,企业对员工的“创新意识”与“问题解决能力”需求显著提升。例如,重庆某智能装备企业的车间引入“全员改善提案”制度,鼓励员工针对生产瓶颈(如设备等待时间过长)提出优化方案(如调整工序顺序)。调研显示,62%的企业认为中职学生“被动执行”的习惯是当前最大短板,希望学生能“主动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解决方案”。
  (四)职业伦理与质量意识:从“完成任务”到“价值创造”
  智能制造的“零缺陷”要求倒逼职业伦理升级。例如,重庆长安汽车的数智工厂通过质量追溯系统实现“每个零件可追踪、每个工序可溯源”,员工的操作失误将直接影响产品召回率与企业信誉。企业普遍反映,中职学生需从“完成任务”转向“对结果负责”,树立“质量即生命”的职业价值观;同时,在“人机协同”场景中,需遵守数据安全规范(如不泄露生产工艺参数),避免因操作失误导致的系统性风险。
  四、中职教育应对新要求的路径探索
  (一)课程体系重构
  中职学校需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融入数字化与跨学科内容,重构课程体系。
  增设数字化课程:如《工业互联网基础》《智能制造系统操作与维护》,重点培养学生对MES、SCADA等系统的操作能力。
  开发跨学科项目:如“智能工厂模拟运营”,融合机械制图、电工技术、数据分析等知识,通过真实生产案例(如“优化某车间的物料配送路径”)培养系统思维。
  强化创新实践:开设“创新工坊”,鼓励学生参与企业“微改进”项目(如“减少设备待机时间”),通过“提案-验证-落地”全流程训练问题解决能力。
  (二)校企协同育人
  中职学校可依托“33618”产业集群,推动学校与龙头企业共建“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与真实项目实训。
  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如与美心门业合作,将“智能装车系统维护”“生产数据异常分析”等任务纳入实训课程。
  推行“双导师制”:企业工程师与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重点培养数字化工具应用、跨部门沟通等能力。
  共建评价标准:联合企业制定《智能制造岗位能力素养评价指标》,将“数字化操作、协作表现、创新提案”纳入考核,实现“教——学——评”与产业需求同步。
  (三)教师能力提升
  教师是能力培养的关键。中职学校需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提升教师数字化素养,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企业实践:要求专业课教师每学期到智能工厂实践1个月,参与生产管理、设备维护等工作,掌握最新技术。
  引入企业专家:聘请智能制造企业的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开设“工业互联网应用”“智能设备故障诊断”等专题课程。
  建设教师发展共同体:联合高校、企业成立“智能制造教学资源中心”,共享案例库、课件库,推动教学内容迭代。
  五、结论与展望
  重庆市智能制造产业的升级,本质是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的转型,这对中职学生的通用职业能力素养提出了“数字化、协作化、创新化、职业化”的新要求。中职教育需以课程重构为核心、校企协同为路径、教师能力提升为保障,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数字工匠”。未来,随着“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模式的深化,中职教育还需持续跟踪技术变革,动态调整能力培养目标,为重庆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提供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 重庆市经济信息委员会. 2025年重庆市先进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名单[Z]. 2025-06.
  [2] 重庆日报. 美心门制造先进级智能工厂:AI赋能无人化装车[EB/OL]. 2025-06-24.
  [3] 重庆职教研究院. 重庆市智能制造人才需求调研报告[R]. 2025-05.
  [4] 重庆市政府. 重庆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Z]. 2021-03.
        作者简介:李仕祺,学校:重庆万州技师学院,职称:高级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