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不畏浮云遮望眼——初探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

【作者】 陈为先

【机构】 滨海县陈涛镇渔洼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小学教师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容易成功的”。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课堂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不能很好地把握提问时机;提出的问题不够精准;缺乏提问的艺术、和技巧;或者提出的问题价值不高;缺乏对生成性问题的预设;导致课堂“低效提问”的现象时常出现。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提问的功能、优化问题的设计、把握提问的原则,真正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如何才能有效提问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感悟:
  一、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要抓住数学重点,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起到诱发学生认知冲突,引发思考的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创设“心求通而未得”的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而情境创设方法多种多样,有悬念情境、故事情境、现实情境、活动情境等,但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是一能激发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二要紧扣数学内容,突出数学本质,三要节省时间,讲究教学效率。只讲兴趣,不讲思维,游离于数学主题之外,化费大量宝贵时间的情境不仅是无效情境,而且是有害的情境。另外问题情境的创设还必需建立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之上,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开放思维,大胆交流,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
  如教学“圆的认识”,我先出示一幅汽车图片让学生找出图片中各种几何图形,通过比较分类让学生初步感知圆是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后,进而创设了一个让学生徒手画圆的活动情境。当学生怎么画都画不圆的困惑情境下,我提出了“为什么画出的圆不标准?”“怎样才能画出一个标准圆呢?”进而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选择工具(有圆规、线、直尺等)创造性地去圆,学生在画中慢慢体验到画圆的要领,再通过交流各自的感悟得出“圆是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这一圆的本质属性。以上徒手画圆的活动情境创设虽然简单,但起到了启思激兴的作用,同时又紧扣数学主题,省时高效。
  二、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能力、兴趣、需要、接受程度是我们提问时必须要考虑的。我们在备课时就应该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问题。
  我们要考虑学生对新旧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可以帮助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我们要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和接受能力。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我们可以设计有难度、有深度、要经过深思熟虑才能回答得问题;对于中等生,我们可以设计一些难度不大,只要学生动动脑筋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们要设计比较基础的、简单的问题。这样的设计让全班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努力思考的习惯,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和成长的机会。 
  我们还要把握好提问的数量。提问切忌太多或太少。提问太少,每个学生参与的机会就少,没有激情;提问太多,学生听的应接不暇,被问得晕头转向,没有思考的回旋余地。最后针对不同的性格,我们提出不同的问题,帮助学生发挥良好的性格特征对学习的积极作用,减少、避免或克服其对学生的消极作用。如,对于心浮气躁的学生,可设计一些需要仔细思考、缜密推理的问题,让他们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久而久之,会让他们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耐心思考的好习惯;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可设计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因为简单的问题容易回答正确,通过我们的鼓励与表扬,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让他们敢于开口回答问题;对于性格脆弱的学生,可以设计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他们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逐渐锻炼得坚强起来;对于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小问题提问,让他们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养成集中注意力的好习惯。
  三、培养学生自身提问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数学提问的能力,让他们敢于、乐于、善于提出问题呢? 
  1.训练提问的胆识。学生天生好奇,对任何事物都会产生兴趣和许多问题,数学也不例外。可是我们学生为什么提不出问题呢?很大程度上是我们的学生不敢提问。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要致力于创设一种和谐的问题环境,使学生有提问的胆识和勇气。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自信心的形成特点,打破学生自卑心理和疑问状态,激发“我能行,我提的问题真棒”等自信心的意识,从而树立学生提问的自信心。 
   2.养成提问的习惯。我们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抓住数学思维问题的特殊性进行有效教学,促使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习惯的开始。在数学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对教材灵活应用,使学生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促使下,激发问题兴趣,从而养成提问的习惯;增强质疑意识,促习惯提问。良好的提问习惯是在日积月累的不断质疑中形成的。在数学教学时要抓住学生好奇好问的心理,鼓励学生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增强学生质疑意识,从而形成提问习惯。 
  3.培养提问的技巧。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提问的方法与技巧的培养尤为必要,这样才能“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漫”。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创设一种情景,让学生在思考中就某一事物而联想到与其有关的其他事物,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和认知发展规律,针对性地设计具有知识过渡性的铺垫,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结构上创造性地猜测出问题。
  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艺术,我们只有在实践中,联系实际,不断优化问题的设计,讲究实施技巧,提高理答能力,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